分享

印度及犍陀罗佛像艺术

 老老学究 2010-03-19

与马吐腊佛像时代相同的另一种样式是萨尔那特式。其地位于恒河中游巴拿勒斯附近。传为释迦得道后首次说法之地的鹿野苑即在此地。萨尔那特的佛像也属于马吐腊一系,大概是地理上更偏南而气候炎热之故吧,萨尔那特佛像的大衣较马吐腊更为薄透,衣纹几乎没有,完全是裸露的躯体,仅在领口、袖口和脚部象征性地刻划出大衣的边缘线,表示有大衣存在而已这种从北往南衣服雕刻逐渐退化现象,正说明印度匠人本身是不善于和不喜欢雕刻衣纹的,他们最擅长的是人体。故逐渐从写实到图案化乃至全去掉衣纹的手法,最终彻底体现出印度的民族审美情趣。
  萨尔那特佛像比例匀称,肩部丰满,整体极为简练含蓄,但光背纹饰和佛座雕刻极为繁褥华丽,反衬出佛陀的人体柔软圆润,给人以离雅宁静之美。萨尔郡特的无衣纹佛像对我国北齐佛像特别是曲阳出产的石佛像影嗬很大。北齐的画家曹仲达也以画出水式佛懂著称画史。
  印度的着窟塔寺众多,与山奇大塔媲美的是阿旃陀石窟,此外埃罗拉石窟、奥胡加巴德石窟也都在印度佛教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海岸孟买东北300公里山中,笈多时代的洞窟内佛像雕刻也属萨尔那特式,特别是那种双腿下垂的善跏趺坐佛像对我国唐代佛像亦有影响。阿旃陀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是壁画,著名的莲花手观音也可说是美术史上的杰作。我国唐代高僧玄奘也曾来此巡礼,并将之载入(大唐西游记)中。
  8世纪至12世纪中,巴拉王朝持续了约400年,此时的佛像多已转化为印度教。但巴拉王朝由于热心提倡佛教而成为佛教美术的最后根据地。
  巴拉时代的雕刻多为黑色玄武岩,表面光滑坚致,其样式可说是继承了笈多时代美术,但已变得更为形式化和规范化,佛像多体态略嫌呆板。传统的释迦像和佛传图已渐少,受印度教影响各种忿怒形佛像增多。
  中世纪后,印度教美术开始发达。印度教崇拜大梵天,湿婆神和毗湿细。但以婆神最为多见。以湿婆神的性器崇拜(湿婆林伽)和男女欢爱的雕刻很为流行。在卡朱拉霍地方的塔庙外壁上浮雕有大量男女欢爱的雕刻,奇诞怪异,实为印度雕刻之末流,其形象即尼泊尔、西藏佛教之所谓欢喜佛之滥觞。
  巴拉朝的雕刻在我国唐代密教雕刻上可看到其影响,特别是宋元以后西藏佛教艺术受巴拉王朝艺术风格影响很大,至今延续不衰。

摘自《印度及犍陀罗佛像艺术精品图集》金申/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持舍利盒者  (2——3世纪)

持舍利盒者 2——3世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