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素质教育论坛]

 叶周 2010-03-22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湖南省岳阳楼区红日学校     曾如秋
    
  学习方式是1954年首先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提出,至今还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的组合。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过份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严重束缚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是实现“两个转化”:一是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观念,二是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必然能够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及质量评价观,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应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应用题的教学,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现,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我校教师大胆改革,采用对话形式、图表形式或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索的素材,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呈现出真实的、富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中获得信息,而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校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数学老师在教“元、角、分”时,将课堂设计成模拟商场,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在教“长度单位”时,组织学生测量身高、课桌椅的长宽高、课本的长宽,球场长宽等,亲身验厘米、米等单位量;品德与生活老师在教《平安回家》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不同角色(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交警)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一些富有实践性、挑战性、研究性、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去大胆体验和探究。对教材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怎么好探讨的问题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Inter网上或图书馆去查询、收集信息,解决问题。而对那些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则事先让学生制定好活动方案,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展探究活动,亲身体验。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机械变为主动,由僵化变为活跃,由注入变为探究,由厌学变为乐学,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四、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加强中小学生的合作交流,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素养,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倡合作学习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给予足够的重视,妥善处理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之间的关系。
  五、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是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这一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探究解决问题时会产生极强的愉悦感,同时会更加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时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赏识的语言、表情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和发现,促使学生在快乐与宽松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是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评价方法多样化,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如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回答,只有方法的不同与简便与否,没有错误与正确之分,不要贸然否定学生的见解,要充分信任和肯定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方式是影响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且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思维方式也都随之发生改变,所以改变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获得发展,更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更新。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资源。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2、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难度。
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 主动性 ② 独立性 ③ 独特性 ④ 体验性 ⑤问题性
4、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单一的认知性学习转变为多维的体验性学习,由机械的决定性学习转变为互动的交往性学习。
三、几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为学生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合作学习: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组内分工要明确。
强调小组团结合作精神。
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
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间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
   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扩大合作的范围。
3、探究学习:
4、实践学习:
5、个性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创造性。
6、对话学习:
7、网络学习:
8、问题学习:
                      余细兰    
二〇〇三年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