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教育报》
无论是因为领导换届还是从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各地区免不了有校长流动的情况。时值年末,恰是年度总结和规划未来工作的当口,若从乡镇调往县城,或是从贫乡调往富镇的校长,虽不算高升,亦可以从容应对。但若是从县城调往乡镇,或是从富镇调往贫乡的校长,就不免忧心忡忡了。近日,笔者与两位农村校长在网上聊天时便谈及了这个话题。
农村学校自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且不说交通不便,学校有多少外债,有多少硬件不达标,就说初来乍到的校长对当地情况、学校师生状况加以了解就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校长,应迅速调整心态进入角色。因为,经济落后毕竟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校长都是从条件很差的农村学校成长起来的。因此,笔者建议,校长在“下乡”任职时须做到以下“两不”:
一要随遇而不安。无论学校的境况如何,校长大可不必怨天尤人,此为“随遇”,即要面对现实,但同时还要做到“不安”。其要义不是另辟蹊径随时做逃兵,而是要在了解学校的基础上,带动所有的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负起责任,绝不能安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始,吉林省榆树县秀水二中的李元昌校长在农村一干就是20多年。当初,因为校舍、师资、经费等问题,乡里决定撤掉二中时,他为了家乡的百姓、为邻村的孩子们挺身而出,上书乡政府、县政府,终于保住了学校。从1985年开始,他举起了“语文教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旗帜,历经13年的语文教改实验,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秀水二中一度成为全国农村学校教改的典型。
湖北厉山三中的马国新校长当初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面对340多万元的债务,教师手里60多万元的白条,在干部队伍重建、教师思想严重涣散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这个重担。如今,湖北厉山三中这所农村中学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示范校。显而易见,农村学校更需要勇于接受挑战的精英,农村学校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入乡而不随俗。所谓“入乡”可理解为深入当地农村多看看、多走走,尽可能地了解当地的方方面面,才能为今后的工作做些思想的储备。但是,还须有“不随俗”的特性。从当下的农村发展状况来看,农村学校依然承担着提升当地农民文化素养的主要任务。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之下,农村校长既要做农民的兄弟,又要做农民心中的“先生”。因此,作为一校之长,绝不该失掉文化人的气质,虽不能满嘴的“之乎者也”,但也不能总是家长里短。
有位小学校长,初到某农村小学上任不久,他发现当地的家长情愿每天买酒喝、买烟抽,也不给孩子订一份刊物一张报纸。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建图书室,孩子们除了课本几乎没有任何课外读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一面筹资为每个班级订阅报刊,一面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主题家访,积极动员家长“少喝一瓶酒少抽一包烟,给孩子订一本杂志”。经过一番努力,很多报刊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孩子们阅读和写作的热情高涨起来,有不少孩子的习作还见诸报端。渐渐地,家长们也开始认识到孩子们阅读的重要性了。在家长会上,校长情不自禁地说:“如今,城里的孩子减负,我们这里的孩子却需要加负。只靠课本没有课外阅读,我们的孩子难以成才,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条件读书啊!”如今,“读书无用论”依然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障碍,引导、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既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已经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虽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尤其是城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应该坚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给农村校长们提供了更多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