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研究中医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名,但本病常见的症状为胃部疼痛,故可概括于胃脘痛第四卷114证中。至于慢性胃炎,现代医学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食后腹胀,可归于胃痛、痞满范围。 * m) k+ F" [+ w G) o' N% u& B(一)胃、十二指肠溃疡证治邓氏认为本病成因较为复杂,多因几种因素的反复作用而成。于诸种因素之中,较为重要的有三大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体质因素。三者之中又以体质因素为关键性的因素。 # z* f$ H( H( u5 N体质因素即脾胃虚。金代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对本病的防治的确有指导意义。从脏腑的关系来看,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常为本病的重要一环。4 u' X w4 t' d5 O% J0 _' @8 s 分型与治疗如下:1肝胃不和主证:胃脘疼痛拒按,痛连于胁背,易怒,口苦口干,嗳气或反酸,甚或吐血,便血,舌质如常,或偏红,尖边红,或有红点,舌苔薄白,脉弦。 ; @' n" x6 ~* s. o- Z治法:宜疏肝和胃。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用以疏肝。云苓、白术、大枣用以和胃,使肝得条达,胃气安和,疼痛自止。若胃胀嗳气可加砂仁或佛手之属;反酸可加煅瓦楞、海螵蛸或左金丸之属。肝郁易化火,切忌过用辛燥止痛药,否则伤津耗气,反而不愈。肝郁减轻之后,宜用四君子汤加柴胡、白芍,健脾和肝,以作善后。最好能服药一、二月,以巩固疗效。www.fs999.com, S7 R3 r! m6 h. ?: T 若胃部攻刺痛,胁痛易怒,脉沉弦有力,偏肝郁甚者,宜柴胡疏肝汤或四逆散合左金丸。前方适用于肝郁偏寒,后方适用于肝郁偏热。若肝郁减轻,痛已缓和,则宜疏肝健脾,用四君子汤加首乌、柴胡、白芍、乌豆衣之属以善后。 4 {# C8 y6 B+ _$ C4 \! M若兼见心烦口苦,口干喜饮,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是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所致。宜三黄泻心汤加川楝子、元胡索、郁金之属,以清热疏肝和止胃痛。热减后宜调理脾胃与疏肝。中医中药交流网4 E* R3 G0 t. a! E 若热盛迫血妄行而吐血,宜清胃热与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侧柏叶、生地、白芨、阿胶、田三七;三黄泻心汤以清泄胃热,侧柏叶、生地、白芨、阿胶、田三七以凉血、止血。) ]3 y, `0 e% G* p( K7 w+ y# o 2脾胃虚寒主证:胃脘隐隐作痛,空腹痛增,得食痛减,喜按喜暖,食后腹胀,时或泛吐清水、酸水,胃纳较差,神疲怠倦,四肢乏力,手足欠温,便溏或大便潜血,舌质淡嫩,胖或有齿印,苔白润或浊腻,脉虚或缓或迟。! K0 L8 ^- j% ` 治法:宜健脾温中。方用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补气行气,小建中汤温脾阳。若偏寒则痛增痛剧,四肢不温,宜附桂理中汤,或再加高良姜。若寒减痛轻,可继用黄芪建中汤或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后。+ V" I' s- H) J 若脾胃虚寒而见呕吐清水冷涎,胃部有振水声,舌苔厚腻者,是胃中停饮,宜温中行痰。方用平胃散加桂枝、云苓、法半夏。( \# ?# e/ t$ n7 \5 h 3脾虚肝郁兼瘀主证:胃脘时痛,或痛连于胁,过饥过饱痛增,或吐酸,嘈杂,或大便黑,舌质嫩,有齿印或黯滞,或淡,或有瘀斑、瘀点,或唇黯,齿龈黯黑,脉弦细,或虚大,或兼涩象。www.fs999.com' p' O U" h0 |$ `$ `( B 本证若肝郁甚则痛增加,或痛连于胁。脾虚不统血,则大便潜血或便血,再加肝郁甚气血逆乱,而致吐血,这种吐血,其势较缓,脉不太数,舌不红,苔不黄,而脉虚、舌嫩是其特点。 6 X0 r3 c9 j5 l中医中药交流网治法:健脾去瘀或兼舒肝。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之属。若大第四卷115便潜血,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侧柏叶、阿胶、白芨、血余炭之属。兼便血宜用四君子汤合黄土汤。+ o/ i/ u" o( B9 A1 a& d/ c- V 4胃阴亏损主证:胃脘痛,或胃部有灼热感,口干欲饮,干呕,或食后胃胀,便秘,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甚则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弱。 / n U& Y0 e t7 ?8 ~9 Z) N! d治法:宜益胃养阴。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甘草、乌梅)。若胃阴亏而两手脉虚大者,宜加吉林参以大补元气。 6 A0 F# J5 ~8 Z2 x消化性溃疡上述的分型及治疗,只是辨证论治中之大法。必须强调,本病虽成因多种,但必因脾胃元气受损至不能自复而后成病。常常是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于症状的缓解而终止治疗。既然脾胃气虚为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原属何型证,最后均须健脾益气舒肝或健脾益气再加养胃阴,巩固治疗二至四个月,乃可停药。邓氏认为舒肝与健脾有调节神经与胃肠功能的作用,故常以下方为基本方: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15克(或煅瓦楞子)、甘草5克,随证加减。 , P2 ?! F+ r) o4 a6 i(二)慢性胃炎证治80年代随着纤维内窥镜在消化内科的广泛应用,对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该病除有上腹部隐痛外,饱胀感也是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尤以餐后为明显。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在“胃痛”、“痞满”等范围,该病的病因病机,多由烦劳紧张,思虑过度,暗耗阳气,损伤阴液而引起;亦可因长期饮食失节,缺少调养,致使后天损伤而发病;还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失调所致。 - W$ m- q1 ^) n; R, u从中医辨证角度,邓氏认为本病是本虚夹标实的虚损病。其之虚,主要为脾胃亏损,脾亏损于阳气,胃亏损于阴液,此为发病的前提和本质。本病之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如脾气亏损,血失鼓动,血滞成瘀阻络,此为一;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此为二;瘀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则易引起虚火妄动,此为三。脾阳亏损,故见身倦乏力,脘腹胀闷,纳呆、体重下降,面色淡白,舌胖淡嫩、齿印,脉虚弱;胃阴亏损,则见胃部隐痛,甚则烧灼痛,舌嫩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血瘀阻络,则胃脘疼痛明显,上腹及背部夹脊压痛明显,舌黯、唇黯,舌边见瘀点、瘀斑;痰湿凝聚,则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甚至呕吐;阴虚内热则见低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烧灼感,大便干燥等。/ I8 o+ Z5 R" Q% U# r! O 对于本病的治疗,在治法上,补脾气,养胃阴,这是大法,是治疗的根本。但标实不除,不能很好地固本,所以活络祛瘀,除湿化痰,清退虚热,亦不可忽略。基本方为: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9克、麦芽30克、甘草5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 9 d$ r* |, J, ~( Y8 X4 ^& J! g; V7 J处方用太子参、云苓、淮山、麦芽、甘草以培补脾胃健运其气;用石斛、小环钗、淮山急救已伤之胃阴;用丹参、鳖甲益阴活络,通脉祛瘀兼清虚热。本证以虚损为本,瘀热为标,故遣方用药以培中气,救阴津为主,祛瘀热为辅,方与证合,故能建功。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白术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气郁结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疼痛明显者选加砂仁、木香、元胡、佛手等;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旋复花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4 k3 y3 ^" q0 K& \; @. i0 D0 b 慢性胃炎是伤于后天,其本既虚,脾胃消化功能甚差,故培补不能急功求成,骤投大温大补第四卷116之厚剂。如按此法,只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同时,救护胃阴亦不宜用过于滋腻之品,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此外,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亦同上理:邓氏认为,治疗本病培元时,宜用太子参、淮山、云苓、炙草等,虽补气之力不及党参、黄芪,但不会滞气助火;再反佐以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已伤的患者,是恰如其分的。至于救胃阴,石斛、小环钗、淮山最为适宜。活络通瘀、清降虚热,丹参配鳖甲较为妥贴。至于化湿浊,宜选用扁豆、云苓、鸡蛋花、苡仁等药性较平和的药物,切忌用温燥之品,因为易伤元气与胃阴,胃阴不足,病机不转,则犯虚虚之弊。 # B! Y3 I5 K0 b9 O8 w本病乃慢性之病,病程较长,日久穷必及肾。脾胃属土,肝属木,脾虚往往使肝气乘之,故治疗时不能忽视与肝肾的关系,同时亦应注意肺脾的关系,故应先抓主要矛盾,于适当之时选加调养肺、肝、肾之品。同时,注意消除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戒除烟酒,治疗口腔、咽喉部慢性病灶,忌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注意饮食,戒刺激、过热、过冷及粗糙食物,以软食为宜,少食多餐,细嚼慢咽。www.fs999.com% K% X- W7 s! K; ?) p" V! T3 G 对于上述两种消化内科常见病证的诊治,邓氏多按中医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处理,施以健脾益气养阴舒肝方药,或者异病同治,或者同病异治。至80年代中期,他指导研究生刘友章,从亚细胞水平探讨中医“脾”的本质,进行胃粘膜超微结构之研究。 0 S- ?4 I D/ K* m2 ]( \4 x% T根据邓氏的临床经验,刘友章在参考全国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及本院脾胃研究所对脾胃病辨证标准,拟定出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辨证标准,按年龄分组,男女各半的方法选择了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病人各24例(共48例,包括西医病种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慢性胃窦炎2例,糜烂性胃炎4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胃粘膜脱垂症1例),正常人3例,分别进行胃粘膜的透视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中医的证型不同,其病理形态学基础也不同:脾胃气虚病人胃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胃粘膜表面的胃小凹明显变形,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上皮细胞联接增宽,壁细胞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膜缺损等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主细胞酶原颗粒减少,其差别与正常人、肝胃不和胃脘痛病人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同时还看到固有膜有浆细胞浸润,浆细胞内质网扩张等改变。! y# s7 g; m* Q7 s4 G4 z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病人未见到上述脾胃气虚病人那样的病理改变。但见到上皮细胞表面糜烂明显,间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进入胃腺腺腔等现象。4 p; c; A. |( H6 Z+ }8 z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提示脾胃气虚病人有胃粘膜屏障功能的缺陷,而健脾益气的中药可以调节改善上述的病理改变。提示肝胃不和病人胃粘膜表面糜烂有中性白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而舒肝养胃的中药可以减轻炎症的损伤。% T% G. L; R% l& ^( X$ q 五、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研究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受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身肌肉均可受累,以眼肌为主,呼吸肌受累则出现肌无力危象,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历代医著对重症肌无力虽未见较完备而系统的记载,但从本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来看,应属中医的虚损证。5 U; a+ \& \: g1 ?# x5 \2 Q, N 虚损证不同于一般的虚证,它有虚弱与损坏的双重含义。虚弱着眼于功能,损坏着眼于形第四卷117体,故虚损是对各种慢性疾病发展到形体与功能都受到严重损害的概括。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受体病,临床上既有功能性障碍也有实质性损害,病程长且易反复,具有虚损证的特点。) q! d; m1 A% K! g5 _" D. Z 因此,重症肌无力不是一般的虚证,其实质应是虚损性疾患。中医中药交流网9 I0 `+ | T8 t0 n' f 祖国医学对虚损证早在公元一二世纪就已有所认识。《难经·十四难》就有“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的记载。历代医家对于虚损的认识也十分详尽。根据祖国医学的虚损理论,结合脾胃学说脾主肌肉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运用,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名诊断应是脾胃虚损。根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具体又可分为睑废、痿证和大气下陷。3 M# j# U+ s6 j* g7 e' y 眼睑下垂为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症状,《北史》有“睑垂覆目不得视”的记载。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睢目候》中称“睢目”,亦名“侵风”。《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称“眼睑垂缓”,清·黄庭镜《目经大成》称为“睑废”,后世称为“上胞下垂”。 " Y: p* e. { Q8 f O中医中药交流网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是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地容易疲劳,晚期病例的骨骼肌可以发生萎缩。《素问·痿论》根据痿证的病因、部位、临床表现及五脏所主,有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五痿之分,其中的肉痿与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有类似之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这一论述强调四肢不用,痿软乏力乃脾病所致,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气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变,与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颇为吻合,现代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 R$ \. z' z" kwww.fs999.com重症肌无力可出现面肌无力,说话声音逐渐减低,讲话不清,吃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 ( H) P5 q; x( ?1 U; [5 Pwww.fs999.com声音嘶哑,中医称为“音喑”。重症肌无力之声音嘶哑,乃因脾虚气陷,肺气虚衰,肾虚无根,致使气机无力鼓动声门而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中医责之胃。咽为胃之系,上接口腔,下贯胃腑,是胃接纳水谷之门户。脾胃虚衰,则摄纳运化无权;又肾为胃关,胃肾亏损,则吞咽困难。 0 `% D/ ~3 @/ ?# S( |7 c9 T呼吸困难,是肌无力危象。中医称之为“大气下陷”。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综上所述,中医虽无重症肌无力之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特点及中医的理论认识,将其归属为“脾胃虚损”病之范围是比较恰当的。具体还可以结合病位、病性、病机,分别用“睑废”、“痿证”和“大气下陷”进行诊断。一般来说,成人眼肌型及少年型多属“睑废”范围;成人重症肌无力轻度、中度全身型、迟发重症型、伴肌萎缩型多属“痿证”范围;成人重症激进型多属“大气下陷”证范围。 ( c9 z* l+ e3 H& O0 _( S* M( m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可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情志刺激,或外邪所伤,或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养,均可导致脾胃气虚,渐而积虚成损。因此,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机。脾主升主运,脾虚气陷,则升举无力,上睑属脾,故提睑无力而下垂;脾主肌肉四肢,脾虚生化濡养不足,故四肢痿软不能随用;胃主降主纳,与脾相表里,脾虚胃亦弱,则升降之枢机不利,受纳无权,故纳呆溏泄,吞咽困难;脾气主升,上充于肺,积于胸中而为宗气(大气),司呼吸,贯百脉,中气下陷,胸中之大气难以接续,肺之包举无力,故气短不足以息,若胸中大气亦下陷,则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 b& k: J& V0 y* @0 R- B* A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然而与他脏关系亦密切。脾病可以影响他脏,而他脏第四卷118有病也可影响脾脏。从而形成多脏同病的局面,即五脏相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于脾胃虚损,则气血生化乏源。肝乃藏血之脏,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肾主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肝血不足,肝窍失养,肾精不足,精明失养,“精脱则视歧,视歧见两物。”故见复视、斜视或视物模糊,易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出于肺而根于肾,需脾于中间斡旋转运,使宗气充足以司呼吸。脾胃虚损则枢机不运,聚湿生痰,壅阻于肺,故见胸闷、疼痛、气促等。脾病及肾,肾不纳气,气难归根,甚或大气下陷,而出现肌无力危象。声音嘶哑,构音不清,吞咽困难等,亦与脾胃肺肾的病理变化关系密切。有些患者尚有心悸、失眠等症,则是由于脾胃虚损,心血不足所致。 . ?& r j, \" I为了进一步探讨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规律,我们对1987年4月到1991年6月收治的23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了系统观察,并对58个中医证候做了频率分析,结果表明重症肌无力以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纳差、便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证候最常见。' h; Q1 b. B8 [ |. | 从而说明本病以脾胃虚损为主的观点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9 s. x# k5 f1 G8 _8 D c. e' A: ]9 D可见,重症肌无力病理机转始终以脾胃虚损为中心环节,并贯穿于此病的全过程,这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着眼点。, V- e: c! r" R7 t5 ~. N# n9 w* ` 根据上述理论,对重症肌无力的辨证如下。 . @* j# j) g8 }5 A0 f# _中医中药交流网1脾胃虚损:眼睑下垂,四肢痿软乏力,纳差,便溏,舌淡红而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 [9 {* `" H* E) Q2脾胃虚损之兼证:兼肝血不足者,复视、斜视明显。兼肾虚者,抬颈无力,腰背酸软。阴虚者,口干咽燥;阳虚者,夜尿多。兼心血不足者,心悸、失眠,夜寐多梦。兼胃阴虚者,口干,苔剥。兼痰湿壅肺者,胸闷、气促。兼湿者,苔白厚或白浊。兼痰者,咳嗽痰粘。兼瘀者,舌暗红,尖边有瘀点、瘀斑、脉涩。兼外邪者,鼻塞流涕,喉痒咽痛,脉浮等。 ( H& _$ H% o9 X) e: wwww.fs999.com3大气下陷:症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气息将停,危在顷刻等肌无力危象。对于本病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则益之”之旨,当以补脾益损,升阳举陷为治疗大法。此外,本病毕竟有先天禀赋不足,精血虚损,况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生,故亦应兼顾养血益精以固肾。至于肌无力危象,则以标证为主要矛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兼证的处理,则可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G& m- K" C! ]! k( z& W 常用方药如下:1脾胃虚损:补脾益损,强肌健力饮(自拟方)。主要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五爪龙、甘草等。www.fs999.com1 F) f. @, C/ ~1 U- l 2兼证的处理:肝血不足加杞子、首乌、黄精、鸡血藤。肾虚加菟丝子、桑椹子;阳虚明显加巴戟、肉苁蓉、淫羊藿;阴虚明显加山萸肉,或加服六味地黄丸;心血不足加熟枣仁、夜交藤;胃阴虚党参易太子参,加石斛、金钗;痰湿壅肺加橘络、百部、紫菀;兼湿加苡仁、茯苓;兼痰加浙贝母;兼瘀加丹参;兼外邪一般用轻剂之补中益气汤,酌加莶草、桑叶、千层纸、浙贝等。 ) g# Y% {/ h6 ]; z3大气下陷之肌无力危象:则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加强吸氧、吸痰,插胃管,鼻饲中药,辨证使用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点舌以及其他中成药除痰,保留灌肠等。感染严重用抗生素。. I4 ~9 @6 J( i' _. W3 r8 k& V: q 本病疗程较长,应注意从心理上使病者树立信心,保持精神愉快,以防情志所伤。平时应慎起居,避风寒,预防感冒,避免过劳。不宜滥用抗生素,忌食芥菜、萝卜、绿豆、海带、西瓜、豆腐等性味寒凉的食物,补之以血肉有情之品。凡临床治愈后,需继续服药1~2年,以巩固疗第四卷119效,防止复发。此外,对于原已使用激素及抗胆碱酯酶药物者,中药显效即开始逐渐减量乃至停用,使患者摆脱对西药的依赖,促使病趋向痊愈。 & ^, k, E3 S9 x, m2 q$ H在总结邓氏上述经验基础上,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症肌无力课题组(邓铁涛、李任先、张世平、刘小斌、李顺民、杨文辉、邓中光)按照强肌健力补脾益损的治疗原则,应用强肌健力饮对25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8%;对其中94例住院患者进行强肌健力饮与激素强的松每天100毫克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强肌健力饮组总有效率95.7%,强的松组总有效率91.5%。强肌健力饮与激素强的松疗效相当,但无激素副作用。www.fs999.com0 v4 j% r, T n$ F; B8 v/ A M 实验研究。在对2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前后的肌电图动态观察中,治疗前肌电图检查不同部位(眼轮匝肌、三角肌、腓肠肌)重复电刺激动作电位衰减百分率都有不同程度异常,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好转消失,神经电生理也有明显改善,证实其药效与临床疗效同步。 + N$ o! `- I3 s# U, a! P2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与肌肉接头间传递障碍疾病,其与接头的传递物质乙酰胆硷受体异常有关。在对2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抗乙酰胆硷受体抗体(AchRab)与抗突触前膜抗体(PrsMab)的分析中,经用强肌健力饮治疗后,上述两种抗体水平相应下降,有的甚至转为阴性,差异有显著意义,表明该药对重症肌无力致病因子有清除作用。 L9 s: L: i+ |* ^( H 重症肌无力又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对2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免疫学分析中,证实强肌健力饮能使IgG和C3值降低,LBT值升高,表明该药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这种免疫调节是双向的调节,不同于强的松等西药之单纯免疫抑制。而能高者抑之,低者举之,使重症肌无力病理过程中免疫反应的异常环节得到改善。 2 m5 `$ ^* H% K; n' {课题组成员还进行了脾虚型重症肌无力与人类的白细胞抗原关联的研究,ELISA法测定脾虚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α受体的研究,脾虚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及D-木糖排泄率分析,重症肌无力患者头发微量元素分析,脾虚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细胞遗传学损伤初步观察等多项研究。 - I/ d0 A# I. Z! U0 \中医中药交流网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课题组成员利用电鳐AchR免疫接种大鼠,制成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动物病理模型(EAMG),设立正常大鼠空白对照及阳性药物对照组,对强肌健力饮的疗效和受体药理进行五个方面的探讨。结果表明,在利用黑斑双鳍电鳐电器官AchR免疫接种大白鼠制成的“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病理模型(EAMG)”,经强肌健力饮治疗后,EAMG的临床症状、AchR抗体滴度、箭毒致瘫耐量试验、负荷耐力试验各项指标都有明显好转,而且能提高nAchR结合部位数,说明强肌健力饮对EAMG的疗效是肯定的。3 s8 z( A' [1 U$ x: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