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脑时代:我的心思谁做主

 yangmill 2010-03-31

读脑时代:我的心思谁做主

日前,据《光明日报》报道,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识与脑科学研究所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研制出能够洞察人脑、解读出人在事成前之心想的大脑扫描仪。这些科学家用高清晰脑扫描仪对人脑进行扫描,用计算机找出人脑活动的独特模式或不同思维活动的独特信号,然后再将扫描到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思维,从而解读出一个人想要干什么。

科学界认为,这项突破性的研究使得科学家能够窥探人的思维,掌握其所思所想。尽管目前还不可夸大人脑解读技术的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类技术会继续进步,人类探测自身的动机、希望、情绪等思维活动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据介绍,读脑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脑控计算机和脑控机械的进步,可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还可应用于医疗诊断和教育等领域。人们在心生憧憬的同时,也开始对它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感到担忧。比如,小偷可以通过读脑机器从人脑中盗取银行账号和密码;情报人员也可以进行神经审讯,仅通过解读他人大脑判定其是否有罪。有朝一日,如果个人隐私被窥视,或者个人的未来被预知,人类将面临怎样的状况?为此,不少科学家呼吁尽快展开有关讨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神经内科教授张熙、伦理学学者柯斌铮、法官陈耆贵以及医事法学专业人士施祖东等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思想自由是目前人类唯一不受干扰的禁地

柯斌铮:理性地看,读脑术既可能造福人类,为人们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可能被心术不正者利用,造成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操纵、胁迫,致使他们陷入思维被控制、精神受折磨的痛苦境地。一旦读脑术被滥用,那么人的隐私,比如欲念、幻想等,就有可能随时被人知晓。一个在他人眼中一览无余的人,还有何独特性和自豪感?这必然造成对人性尊严的亵渎。

陈耆贵:如果这种技术真如报道中说的那么神奇——能够窥探人的所思所想,那么它对人类而言确实就如同一柄双刃剑,好歹完全存乎人心。我们知道,自由是天赋的人权,人的行为自由只能是相对的,但思想自由却是绝对的,这正是人类一切自由的根源。值得一提的是,思想自由是目前人类唯一不受干扰的禁地。如果这唯一的禁地也要被侵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柯斌铮:另外,读脑术对人进行测试的结果,会造成社会歧视或人格侮辱,给被测试者带来烦恼,甚至造成致命的伤害。据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朱迪·埃勒斯是神经伦理论坛的组织者,她为以下几个问题感到担心。首先,未来的人脑解读技术可能会被强行使用,比如保险公司对投保人,雇主对雇员,为了获得对方的某些隐私而强行读脑;其次,这种技术可用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某些行为或疾病,那些被预知可能会患上精神病或者有暴力倾向的人会因此而受到歧视;甚至有的家长在读懂孩子的大脑后,为了改变孩子的个性或智商,而给他们服用改变大脑的药物。这样,一个人的自由和人权将面临随时被他人践踏的可能。

  刑罚从来只惩罚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思想

张熙:读脑术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神秘。近些年,我们也曾做过类似读脑术的研究。比如,在受试者眼前按顺序呈现简单算式“35”,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呈现8”6”。此时,受试者大脑细微的辨别过程就能被相关技术捕捉到。在临床应用上,我们通过这一技术,探测脑局部结构和功能有无异常,从而实现对某些脑疾病的诊断,如癫痫病等。而现实状况是,目前人们对于人脑高级功能的认识和了解还比较肤浅,科研人员应坚持不懈为之努力。  施祖东:尽管读脑术的出现是一种突破,但将其应用于犯罪领域,对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进行测算似乎不太合适。让无辜的人接受读脑测试,哪怕他们出于自愿,也有悖刑事诉讼法中无罪推定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如果强制对犯罪分子使用读脑术来获取证据,这就不啻为司法实践中为了发现真相而不惜采取的一项新的刑讯逼供,更遑论保护相对人的沉默权了。

陈耆贵:此外,读脑术介入司法的程度是有限的,在违法行为实施前,就可以对其宣布判决的说法极其荒谬。刑罚从来只惩罚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思想。当然,在恐怖活动等极其重大的刑事犯罪中,读脑术也许有益于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施祖东:所以,对于读脑术,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必须将其严格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研究者可以尽量拓展这项技术在医学诊断、疾病治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审慎对待读脑术,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柯斌铮:近几十年来,科技在以研究其他物质的方式研究人类自身,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观念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境地。在这里,道德边界十分模糊,人们已经很难给某些激进、危险的探索设限了。但是,在科学技术变为现实之前,伦理学要为人辩护,为生命的尊严鼓与呼。历史的车轮正在驶入读脑时代,我们必须挺身而出,保护人类思想的安全与自由。  陈耆贵:读脑术将目标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无论世界如何进步、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精神家园始终应当得到小心呵护。因此,面对读脑术,人类应该尽早地思考如何规范它的发展和使用,从而发挥它积极的一面,使其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奴役人类。  解密人脑这一结构和功能最为复杂的黑色堡垒,是很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一技术的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希望。比如,据美国克里斯多夫·里夫瘫痪基金会统计,目前美国本土语言功能缺失患者的数量高达400万。此项技术如果发展成熟,或许就能帮助更多的语言功能缺失者与他人自由交流。但正如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识与脑科学研究所的海因斯教授所说:我们必须确保读脑术的发展,以尊重个人隐私为前提。我们必须对相应的后果展开伦理方面的讨论。这样等到某一天,对于它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就不会感到惊讶,不会受到它的控制,也不会有措手不及的感觉。在未来几年中,这些技术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切实做好准备。  

·链接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第一台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设备至今,其应用范围已十分广泛。医疗上使用的磁共振成像只是一种静态成像技术,能显示大脑的形态结构,并可检测出肿瘤、出血等脑部损伤,但对观察神经活动的变化作用有限。20世纪90年代初,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普通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能够将大脑活动与特定的任务或感受过程相联系,是一种无创伤、能够实时监测的脑成像技术,同时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这一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大大刺激了人类的读脑热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