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草干姜汤

 小杜2 2010-04-05

甘草干姜汤

请大家从该方的原文阐释、组成配伍、量比用法、适应病症、临床应用、个人经验、各家论述等方面展开讨论。

1,原文《伤寒论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①,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五)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此贴被书剑一生在2008-11-24 23:1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守真)
  • 我辈知努力??中医当自强
    Posted: 2008-11-18 19:47 | [楼 主]
    许先生
    开坛元老
    年度优秀管理奖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76
    发帖: 15606
    威望: 74 点
    金钱: 47 元
    贡献值: 6674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4367(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0-04-04

     

    甘草干姜汤


    一、鼻衄

      岳美中医案:阎某某,男,2l岁。素息鼻衄,初末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三日始归家,当晚6时许开始放血,……历时5个多小

    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息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

    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智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

      甘草9克,炮干姜9克。即煎令服,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智渐清,脉渐迟,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克,水煎服日2

    次。后追访,未复发。(《岳美中医案集21978:49—50)

      按语:(原按)患者素有衄血,阳络已伤,今因事不如意,肝气大升,遂至血出如涌。《灵枢·寒热》篇所谓“暴阐内逆,肝肺相博,血

    溢鼻口”,即其病因病机。然此例出血过多,阴液骤失,阳无所附,又值夜半,阴自旺于阴时,阳气暴亡之象毕现,如执补血、止血之法,

    阴或可挽而阳终难复,变生顷刻,此际,惟冀速回其阳,待厥愈足温,脉续出,神智清醒之后,方可缓图徐治,甘草干姜汤之施,意即在此。然甘草干姜汤非止血之剂,而血竞得止,是因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固则阴自安于内守,即堤防既固,水流则无泛滥之虞。

      二、吐血

      赵守真医案: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今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淤药,亦不应。吾诊时,血尚零星

    末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舌润滑无苔,脉濡缓。检视服方,寒温兼备,然既非热证,栀芩因不

    可用,又非元阳衰损,卫气不敛,桂附亦属不宜。其脉濡缓便溏脾虚而末甚;咳频吐涎,乃肺寒而未虚。如此证情,拟予六君子汤加炒侧

    柏、焦荆芥之届,五进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旋忆及陈修园氏三字经吐血章“温摄法,草姜调”之言,乃恍倍六君参术之过补,又不

    如甘草干姜汤温肺补脾之适应,所谓补而不固,温而不燥也。方疏:

      炙甘草18克,干姜(炮成炭用)9克。水煎温服。

      4剂,吐血少间。再服三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广东中医1962;49>13)

      按语:秦伯未著《秦氏同门集》指出:“若痛痼久吐之家,其本己虚,其气多寒,而其势亦较缓,故治疗上以温补为主。”盖血循经道,

    得温则行,遇冷则凝,卒用寒凉,因能止暴吐于一时,然溢于脉外之血,又势必因寒凉而淤滞不行,阻碍血行,继之吐血不已、必不能愈

    人、医之过也。本案吐血,有脾肺虚寒之征,则宜忆陈氏“温摄法,姜草调”之训,以甘草干姜汤温太阳阳气,令其固摄血行则愈。

      三、劳淋

      赵守真医案:卿某,以夏日田间劳作,褥暑熏蒸,憩息又多席地而坐,不免湿热侵袭,遂致淋病。其候小便涩痛,点滴难出,且时有

    血渗出,痛楚不堪言状。余按其脉数而无力,口不渴,舌苔白腻且滑,胸痞闷,微咳多涎唾,大便畅。审由劳甚伤于湿热,复损于血所

    致。……但以服寒凉药多,热已清,湿尚留,治以利湿滋阴疏经和血为宜,处猪苓汤加牛膝、丝瓜络。连进10剂,血病虽减,淋则依然,

    且胸满咳痰转增。释其所以,由于水湿上泛,寒生于肺,上窍不通,下窍难利,故上之咳痰,乃寒非热,下之淋非热而属湿,其重心不在

    下焦而在中上二焦,法宜温肺健脾。但二术温燥有伤津液,麻辛散有伤肺气,皆不切用,因书服甘草干姜汤。

      生甘草(连稍用)24克,干姜(炮透)9克。

      进浦1剂,逐渐尿长痛减血止,亦且胸舒涎少,前方既著显效又服5剂,病遂全愈。后用清和之益气健胃药调理康复。(广东中医19625<9):13)

      按语:本案一误再误,方才抓住主证,可知治淋不能囿于湿热也。用甘草梢者,意取走下利水之长也。

      四、遗尿

      赵守真医案:刘某,男,30岁。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

    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

    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阁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

    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复思消

    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肾而不能约制,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景岳有说:

    “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

    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遗尿之源,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疏予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日2帖。

      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日而诸证尽除。然以8日服药16帖,竞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广东中医1962;(9):14)

      五、泄泻

      赵守真医案:戴某某。端阳节伤于饮食,晚问又受风寒,翌日发热恶寒,腹痛泄泻。服发表消导药,表解而泻末止,以为虚也,复进

    温补药,泻得止,而腹胀且痛,又服泻药,遂泻不止,今来就诊。腹鸣,日泻5—6次,不胀不痛,口淡乏味,舌苔薄白、不干,脉弱无力。

    归纳分析病情,乃胃寒而脾末大虚,不宜参术之补,亦非肠热胃寒,不合三泻心汤寒热杂进之药。然对此胃寒脾弱之证,在理中汤的原

    则下舍参术而用姜草,则成甘草干姜汤,具有温胃阳补脾虚之效。药用:

      炙甘草24克,干姜9克(不炮)。

      温煎频服,一日二大剂,泻减效著敬调理而安。连服二日,泻全止,用异功散调理而安。

      六、肺痿

      张应瑞医案:聂某某,女,45岁。1951年春,产后失调,体渐瘦赢,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唾白沫,咽干口谈,夜不安卧,舌无苔少津

    液。前医误认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血滋阴,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沫增剧,神疲体乏。余诊其两脉细缓,右寸且弱,

    证属肺痿,遵仲景法,投以甘草干姜汤暖中摄液;干姜6克,甘草15克。

      晨进1剂,日方午唾沫大减。再进l剂,唾沫停止,安然入睡,翌日方醒。续进滋肺补气之剂,调养数日而愈。(江西中医药1960;44):47)

      按语:肺痿有虚寒、虚热之别。本案时吐白沫,面苍白,头眩晕,口淡,脉细缓,右寸弱,已进大剂滋阴药而病反剧,故知此乃肺有虚

    寒也,投甘草干姜汤果中。

      七、消渴

      陶政拴医案:陈某,男,43岁。患消渴,前医诊为中阳失运.下焦阳虚,以温补脾肾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匮肾气九不效,反觉中满纳呆,今来我处就诊。到见口渴,饮水频频,口干难忍,鼻干无涕。呼吸觉冷,舌淡少津,脉略浮而迟细。证属肺冷气沮,津液寒凝。拟用:

      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饮量煮取贮瓶,渴以代茶。

      旬日后二诊:渴势顿控,饮量递减,鼻润有涕,呼吸照然矣。效不更方,嘱其继服月尽而瘥。(吉林中医药l 986;(3>;28)

      按语;病在上焦而治中、下,故不愈也。可见,同施温法,临床运用宜结合脏腑辨证为妥。同时证明甘草干姜汤对肺寒气冷之证.确

    有良效。

      八、眩晕

      朱颜医案:王某,男,50岁.1965年4月12日就诊。昨日下午开始眩晕欲吐,曾请医诊治,服清眩丸末愈。今脉迟(47次/分),舌

    淡欲吐,口不渴,无热(36。5C),不怕冷。诊为寒证,治以温散,投甘草干姜汤:

    甘草9克,于姜9克,煎汤温服1剂。

    次日复诊,眩晕止,欲吐停,脉67次/分方1剂,后末复发。(中医杂志1965,411>:6)

      按语:《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本案由中焦虚寒,清阳不展所致,

    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寒而布清阳,果愈。

      九、胃脘痛

      胡学曾医案:某男,16岁。缘至久食生冷而致胃院痛,每因感寒而发,时作时止,得热则舒,伴有腹胀欲呕,吐涎沫,心胸烦闷,眩晕,纳呆,溲清,便溏。舌淡红,苔白润,脉沉弦。此为脾胃阳虚,寒饮内停,饮邪上犯所致。宜温健脾胃,祛寒降逆,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味:

        炙草15克,干姜8克,半夏4克。服药2剂,诸症惧失,继用香砂养胃九以善其后。(天津中医1986;(4),14)

        按语:审因辨证,本案胃脘痛确属脾胃虚寒,甘草干姜汤为理中汤去壅滞之人参、白术而成,则温中作用更加迅速,又加半夏温胃降逆,用之旋效。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守真)
  •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6-02 15:41 | 1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年度优秀管理奖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76
    发帖: 15606
    威望: 74 点
    金钱: 47 元
    贡献值: 6674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4367(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0-04-04

     

    甘草干姜汤

    方剂别名
    干姜甘草汤、复阴汤

    药物组成
    甘草4两(炙),干姜2两。

    处方来源
    《伤寒论》。

    方剂主治
    脾胃阳虚,手足不温,口不渴,烦躁吐逆;老年虚弱尿频,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晕短气,脉沉无力;现用于胃脘痛、吐酸、肠鸣腹泄、胸背彻痛、眩晕、喘咳,经期腹痛属寒证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方剂功效
    复阳气。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

    临床应用
    1.伤寒:吕沧州治一妇伤寒,乃阴间阳,面赤,足踡而下痢,躁扰不得眠。论者有主寒、主温之不一,不能决。吕以紫雪、金匮理中丸进,徐以冰渍甘草干姜汤饮之,愈。且告之曰:下痢足踡,四逆证也,苟用常法,则上焦之热弥甚,今以紫雪折之,徐以甘辛以温里,此热因寒用也。众皆叹服。
      2.寒证:本方治疗34例寒证(胃脘痛8例,吐酸2例,脘腹胀2例,肠鸣腹泻1例,胸痛2例,眩晕13例,咳嗽2例,经来腹痛4例),均取效。认为中医所称寒证,实际上包含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病理生理现象;认为干姜辛辣,服后刺激口腔粘膜,可能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而起对抗副交感神经作用;甘草则对胃平滑肌有一定解痉作用,因而取效。
      3.眩晕:何某某,男,80岁,农民。素患慢性支气管炎,年老体弱,卧床已半年,近出现头晕耳鸣,如坐舟车之中,觉物旋转,耳鸣如潮水,不能起床,不敢张目,同时伴咳嗽气急,咳唾涎沫和胸闷不适感。听诊右中下肺野有散在中小水泡音,曾用四环素、磺胺嘧啶、麻杏止咳糖浆等消炎止咳药无效;又用天麻钩藤饮、百合固金汤等加减方亦无效。眩晕日见加重,咳唾涎沫不止,思热饮,不欲食。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沉细。拟诊眩晕病,肺中虚冷,水气不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处方:炙甘草15g,炮姜12g,3剂。服1剂后,眩晕锐减,咳唾涎沫好转,服完2剂,能起床活动,3剂眩晕除,诸症基本消失,精神大振。
      4.遗尿:刘某,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以为肾气虚损。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服者唯肺耳。景岳云:“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治遗尿之说,遂疏方:炙甘草8钱,干姜(炮透)3钱,1日2帖。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日而诸症尽除。

    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脉浮,自汗出,恶寒者,为中风。今此又兼小便数者,心烦脚挛急,为阴阳之气虚,不可发汗。反与桂枝汤误汗之,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上逆也,此乃不可汗而误攻其表,营卫之气虚伤所致也。故与甘草为君,干姜为臣,二者之辛甘,合之以复阳气也。
      2.《寒温条辨》:此即四逆汤去附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嗽,腹痛便滑,内外合邪,难于发散,或寒冷伤胃,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
      3.《伤寒今释》:干姜与附子,俱为纯阳大热之药,俱能振起机能之衰减。惟附子之效,偏于全身;干姜之效,限于局部。其主效在温运消化器官,而兼于肺,故肺寒、胃寒、肠寒者,用干姜;心脏衰弱,细胞之生活力减退者,用附子。吉益氏《药徽》谓附子逐水,干姜主结滞水毒。盖心脏衰弱者,往往引起郁血性水肿,其舌淡胖,如经水浸,用姜附以强心,则水肿自退,非姜附能逐水也。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温再服。

    附注
    干姜甘草汤(《外台》卷六引《备急》)、复阴汤(鸡峰)卷五)。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6-02 15:42 | 2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年度优秀管理奖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76
    发帖: 15606
    威望: 74 点
    金钱: 47 元
    贡献值: 6674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4367(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0-04-04

     

    仲景之《伤寒论》,常被尊称为旷世之作。在于其集理、法、方、药于一身,更在于仲景之方小而精焊,配伍精当,下面仅以甘草干姜汤为例,浅析仲景之心。

          我们先看甘草干姜汤的原文,原文可分为两个部分,先看上半部分:“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是误服桂枝汤之前的症状。伤寒教材说这是伤寒兼阴阳两虚证,让我们来看一看其病理演变过程。本条首先点处:“伤寒”“脉浮”“自汗出”和“微恶寒”,初看此四证,好像是伤寒表虚之桂枝汤证,但是桂枝汤证并没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的病证。在某些桂枝汤条文中,即使出现“反烦、烦躁”但是究其病机是因为阳气郁遏太重,扰及心神。本条所说之证,汗已出且微恶风寒,并不是完全符合。所以单纯诊断为伤寒表虚证是不准确的。《濒湖脉学》中说“浮脉主阳表病居”,此处见浮脉且有微恶风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此为表邪未去也。证见自汗出、小便数,定为阳虚不能摄阴,使营阴外越的表现。现在分析其病人之尿和汗,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所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现在阳气不足,所以尿和汗必然都是量多而清稀的,其中病人也可不表现为小便量多而表现小便频数,这都是下焦阳不摄阴的表现。汗多尿多,自然体内的阴津就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热扰及心神,所以见心烦,此处并不是阳气郁遏太重引起的热扰心神。关于脚挛急的解释,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阴虚不能够濡养筋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焦脾阳不足,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的津液不足,阳明主四肢,故脚挛急。从上述可以得出现在的证是伤寒表虚阴阳两不足。“凡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甘草干姜汤主之,以复其阳”,这是原文的后半段。服药之前的症状主要就是汗多清稀兼有伤寒表虚,其病机就是汗出伤卫,卫阳不固而致汗漏,其余都是漏汗后阴伤的表现。本来应该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固阳以摄阴,则会痊愈。但是医生却只看到了伤寒表虚证误给了桂枝汤,又给病人发汗。汗出后,一则更伤表阳,阳加于阴为之汗,又损伤体内的阳气。再则汗出伤阴更甚。阳气虚而致阳气不达四末,故见厥证。咽中干为阴虚更甚的表现,心烦也转成了烦躁。“阳盛则烦,阴盛则躁”,本病证是阳虚于内,故阴寒内盛,弱阳勉强能够与盛阴相争,争而不胜,所以肢体躁扰不宁。所以我分析原文的“烦躁”是个偏义词汇,偏在“躁”上。分析此病,应该是阴盛格阳,而咽干、心烦等证应“假证”。所以温补阳气便是首当其冲。但是,也不排除“阴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之理,故仲景用甘草干姜汤温补中焦阳气。而后面的“吐逆”一证,教材上说是阴寒犯胃,我则认为是误用汗法而致脾阳受损。根据第307条的论述“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及自利而渴”脉证相对,再从甘草干姜汤以方测证,故应为脾阳不足而致胃中虚冷,进而吐逆。

          我们来看甘草干姜汤方,甘草 四两(炙) 干姜二两仅此两味。但玄妙机理甚深,本方为理中之半,“理中者,理中焦”,此甘草干姜汤其旨也在温补中焦阳气,此两味药配伍,虽不失为“辛甘化阳”之理,但为何甘草的用量大于干姜?本方证因卫阳不固而致汗漏不止,又因误用桂枝汤发汗更伤阳气,为何不用附子?关于“甘倍于辛”,在《伤寒心悟》中说:“甘草之量大于干姜,旨在复脾胃之阳”。《聂氏伤寒学》中说:“甘倍于辛,在于急复中焦之阳,中阳得复,脾气健运,则厥愈脚温”。程、聂两位伤寒大家之言,余信之不疑。但仍觉还没有参透仲景之理,遂探究其中,又得新悟。《本草备要》中对炙甘草的论述说:“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而对附子的论述:“逐寒邪而发表炮则辛苦大热”“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从以上对两味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仲景大量用甘草,旨在温补中焦阳气,而用干姜的目的在于散其脾胃寒邪兼以止呕。本方证重在脾阳不足,继而生寒不能温煦。故应以补阳为主,散寒为辅。此其一也。其二,本方证不只为脾阳虚,也有脾胃之阴液损伤之证。切不可以用大量的辛味药散其寒邪而更伤阴液。这也是不用附子的主要原因。干姜之辛热之性虽不及附子,但仍为辛燥之品,恐有伤阴之弊,故不可大量用之,且用大量甘草更护阴液。其三,甘草甘缓。《素问脏象法时论》中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即脾脏的功能和缓柔软,应该立即用甘味药物来缓和它。因为干姜味辛性烈,大量用甘草可以使干姜的热性缓慢的发挥出来。正如张锡存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甘草与干姜同用,能逗留其热力使之绵长。”而现在多用炮干姜以缓其辛燥之性,也可防伤阴之弊。仲景之方虽小,但是旨意颇深。如桂枝甘草汤,辛倍于甘;本方甘大于辛;芍药甘草汤,酸甘各半。其旨仍在其中,还望大家细细品味。

          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于表虚兼阴阳两虚证,而在《金匮要略》中用于肺痿咳吐涎沫。虽治疗的证不同,但是机理是一致的,都是先补其脾阳。治疗肺痿只是尊其“培土生金”之法,这里不再赘述。

          纵观其方,重用甘草,辅以干姜。辛甘合化为阳,以复中焦阳气,中焦阳气得振,则四肢得温,阳气得复。仲景之方药虽少,但却不失其效,吾辈应细参仲景之心,以得经方之旨。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6-02 15:44 | 3 楼
    回春医阁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53
    威望: 0 点
    金钱: 413 元
    贡献值: 15 点
    性别:男
    年龄:31
    在线时间:49(小时)
    注册时间:2009-05-16
    最后登录:2010-03-24

     

    仅作讨论,不当之处,还请见教!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我认为此“脉浮”与“微恶寒”当为阳气外泄之象。
    甘草干姜汤中,甘草是干姜的两倍其因何在?所谓辛甘化阳,辛者,功能活动也,指干姜;甘者,基础物质也,指甘草。另外,此处炮姜,不是姜炭,否则即成苦甘化阴。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守真)
  • Posted: 2009-06-02 16:47 | 4 楼
    医路艰辛
    级别: 版主


    精华: 0
    发帖: 274
    威望: 2 点
    金钱: 830 元
    贡献值: 546 点
    性别:男
    年龄:43
    在线时间:229(小时)
    注册时间:2009-04-05
    最后登录:2010-04-04

     

    皆吾师也,受益。
    医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6-03 10:58 | 5 楼
    gengwulian
    级别: 论坛新星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0 点
    金钱: 410 元
    贡献值: 0 点
    性别:女
    年龄:52
    在线时间:7(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11
    最后登录:2010-01-19

     

    很受启发,谢谢!    
    Posted: 2009-12-23 11:41 | 6 楼
    张先生
    开坛元老
    年度优秀管理奖
    级别: 委员


    精华: 11
    发帖: 1205
    威望: 20 点
    金钱: 9078 元
    贡献值: 1010 点
    性别:男
    年龄:60
    在线时间:134(小时)
    注册时间:2007-10-25
    最后登录:2010-04-04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煎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歌括;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长沙方歌括》)
        功效:温中复阳。
        配伍:方用炙甘草甘温益气,干姜辛温复阳。药虽二味,然辛甘合化,药简效宏,肺脾阳气得复,则肢厥呕逆诸症自除。
    方论;
    方有执;
                甘草益气,干姜助阳,复其阳者,充其气之谓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王晋三;
                  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同为辛甘化阳,而有分头异治之道。桂枝走表,治太阳表虚;干姜守中,治少阴里虚。病虽在太阳,而见少阴里虚证,当温中土,制水寒以复其阳。至于二方分两,亦各有别。彼用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是辛胜于甘;此用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为甘胜于辛。辛胜则能走表护阳,甘胜则能守中复阳。分两之间,其义精切如此。(《绛雪园古方选注》)
    成无己;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注解伤寒论》)
    曹颖甫;
            甘草干姜汤温胃以复脾阳,而手足自温。所以不用附子者,以四肢禀气于脾,而不禀气于肾也。其不用龙骨、牡蛎以定烦躁,吴茱萸汤以止吐逆者,为中脘气和,外脱之阳气,自能还入于胃中也。此误用桂枝汤后救逆第一方治,而以复中阳为急务者也。(《伤寒金匮发微合刊•太阳篇》)
    临床;
                《备急方》以之疗吐逆水米不下。《朱氏集验方》云治吐血极妙,其旨当参《直指方》,曰:治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之男女诸虚出血,加大枣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本方之具体应用,《伤寒论今释》总结较为全面: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咳喘,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以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夹寒之圣剂也。若夫脉沉肢冷,呕吐自利,虽无厥逆,仍属四逆汤。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亦用以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妇科及其它多种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结核、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炎、宫颈糜烂等。中医病证涉及咳嗽、哮喘、痰饮、肺痿、肺痨、遗尿、胸痹、胸痛、心悸、怔忡、崩漏、带下、痛经、厥证、眩晕、鼻渊、鼻衄、自汗、劳淋、虚劳等。
              总之,无论何种疾病,只要符合中阳不足、阴寒内盛之病机,临床表现为形寒肢冷、脘腹冷痛、眩晕、面色苍白、咳嗽、气喘、恶心呕吐、吐涎沫、纳呆、少气懒言、倦怠无力、便溏、遗尿、出血见症,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沉细等,皆可用之。
    研究;
                  甘草与干姜配伍,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强心、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效应。
    案例;
    赵守真医案;
          戴某。端阳节伤于饮食,晚间又受风寒,翌日发作恶寒,腹痛泄泻。服发表消导药,表解而泻未止,今来就诊,腹鸣,日泻5~6次,不胀不痛,口淡乏味,舌苔薄白、不干,脉弱无力。归纳分析病情,乃胃寒而脾未大虚,不宜参术之补,非肠热胃寒,不合三泻心汤寒热杂进之药。然对此胃寒脾弱之证,在理中汤的原则下舍参术而用姜草,则成甘草干姜汤,具有温胃阳补脾虚之效。药用:炙甘草24g,干姜9g(不炮)。温煎频服,一日2剂,泻减效著。连服2日,泻全止,用异功散调理而安。(广东中医 1962;(9):14)
    陶政铨医案;
              陈某,男,43岁。患消渴,前医诊为中阳失运,下焦阳虚,以温补脾肾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匮肾气丸不效,反觉中满纳呆,今来我处就诊。刻见口渴,饮水频频,口干难忍,鼻干无涕,呼吸觉冷,舌淡少津,脉略浮而细。证属肺冷气沮,津液寒凝。用:甘草10g,干姜10g,按素常饮量煮取贮瓶,渴以代茶。旬日后二诊,渴势顿挫,饮量递减,鼻润有涕,呼吸煦然矣。效不更方,嘱其继服月尽而瘥。(吉林中医药 1986;(3):28)
    陈维初医案;
            胡某,女,67岁。小便频数已月余,每日排尿约20余次,甚则每刻钟就欲小便1次,但无尿路刺激征。曾多次查尿常规、尿糖及有关检查皆无异常,经中西医药治疗少效而就诊。问其病史,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已10年,遇寒加重,咳吐白色泡沫痰、量多。咳甚时常有小便自遗,大便时稀,舌体胖嫩,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虚弱以右寸为甚。证属肺气虚寒,水液失控。治以温肺散寒,补益肺气,摄津缩尿。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24g,干姜15g,益智仁、桑螵蛸各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尽,尿次减少过半,药已中的,上方加黄芪、党参各15g,继服5剂,每日小便6~7次。为巩固疗效,后期以培土生金等法调治半月。随治1年,小便次数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