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扯淡网 >> 民风民俗 >>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

 楊易 2010-04-14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
【 作者:佚名    来源:扯淡网编辑    点击数:3054    文章录入:扯淡网 】
从历史上看,华夏化的狮子是芸芸众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普及城乡,妇孺皆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俗的文化内容。举其著者,则有舞狮、糖狮和雪狮三项。这些唐宋时代的遗风余韵,到现代仍传承未废,是值得加以回顾的。

一.舞狮

狮子舞自唐代以来盛行于中国民间,遍及南北各省。据《新唐书·礼乐志》,当时的"五方狮子舞",艺人和道具均有定制: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

参照其他文献,可对"五方狮子"作两项具体分析:第一,狮状。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这样描写:"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现代的"醒狮",就是以此为雏形的。第二,狮色。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

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提炼,狮子舞已经褪尽酉域色彩,变成群众性的中华风俗舞了。在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的喜庆活动中,舞狮出场,司空见惯。当然,南北风俗各异,舞法也不尽相同。在清代粤东地区,"舞"与"武"相结合,可说是中国舞狮艺术的奇葩。张心泰笔下的同治年间(1862-1874)潮州狮子戏,是颇能开人眼界的:

潮嘉新年有舞戏,以五色布为狮身,狮头彩画。如演剧式:一人擎狮头,一个擎狮尾。一个戴大头红面具,裼裘短衣,右手执竹梢,左手蒲葵扇,为沙和尚。别一短小精悍者为小鬼,蒙鬼面。随行十余少年,手戈盾叉棒之属,红巾结束,鸣锣杂沓。于正月朔日至各村庄人家家庙参谒,谓之"狮参"。是日参拜而已,不使拳棍。至初二日以后来者,则沙和尚与狮交战,战华出竹架,令小鬼跳之,为小鬼跳架,再弄拳棒则请少年齐至广场,各逞武艺。始交拳技,继以戈盾叉棒,最后则攒刀:设大桌,尖刀矗其前,**捷少年超逾桌,刀尖摩腹,危若剖分,观者心怖气詟。盖即古雅礼意。然习俗相传则日"狮者师也",乡人岁晚无事,习武艺,习必延师指示,借狮戏为名。像这样的狮子舞,已经将舞蹈、杂技和武术熔为一炉。难怪在现代的潮州方言里,武术教练被称为"拳头狮父"了。

二.糖狮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讲究色香味,而且非常重视造型美。北宋汴京(开封)的饮食店已经出售"狮子糖"。到了清代,糖狮风靡江南各地,孔尚任有诗吟咏:"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朱桔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糖狮是"兽糖"中的一种,其制法包括熬糖、入模、脱胎等工序,明末的科学家宋应星有详细记载,见《天工开物》卷上"造白糖"法。

三.雪狮

顾名思义,"雪狮"之戏属于北国风光。北宋的贵族之家,每逢隆冬,开筵宴乐,塑雪狮是一种豪华的排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O记其事云:"是月(十二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雪口(原缺一字)以会亲旧。"尽管用瑞雪塑狮,寓有吉祥之意,但无法持久,气温一升就非溶化不可。对此,宋诗中也偶有讥讽。宋代赵德麟《侯鲭录》卷八引张文潜《戏作雪狮绝句》云:"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所谓"六出",既是"雪花六出"之略,又是唐宋狮子戏的术语。请看中唐高僧药山(惟俨)和云岩(昙晟)谈禅的一段对话:

药山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曰:"我亦弄得。"师曰:"和尚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师曰:"一即六,六即一。"

"六出"即是六套,组成一个狮子戏的系列。和尚也擅此道,可知狮子戏为僧俗所共好。除节庆宴乐的场合外,狮子在殡葬礼俗中也扮演独特的角色。清代济南民间,出殡有"送狮豹"的吊祭仪式:

殡期至亲及最契之友送狮豹:狮豹者,用花毯作身,木作首尾,一人裹于其中。开吊时,列于大门左右。及启灵,狮豹先人于灵前舞蹈。丧家先备制钱一千或两千,置于灵几。舞蹈毕,卧于旁,从腹中出小狮讨喜钱,即攫几前钱而去。间有用数人假戏场衣冠,于狮豹舞毕演戏一折,然后启灵。此等乡间皆亲友为之,城市有用贫人者。近于鞭子巷设狮豹局,然用之者犹谓之"请",不得出钱雇赁。狮豹送葬不及坟。

狮子不仅融入人事的哀乐之中,甚至还被视为耕畜的保护神。清代成都曾流传过这样的《狮王神疏》:

伏以狮为百兽之尊,尊者莫如狮也,况狮而神乎!我境狮王尊神,历神显圣,六畜有病,符水多灵,可云利物利人,惟是无灾无害。今某家有牛受病,水草不沾。特备香楮等敬析尊神降敕符水,俾其服之,有力如虎,不染瘟灾,大武如 龙,长生水草。群物叨爱育之德,益显仁民之思矣。谨疏以闻。

据上引证,可知在民间传统中,狮子被视为哀乐与共,利物利人的神秘力量,这是华夏狮文化区别于西域狮文化的历史的和民族的特色。

狮子形象的华夏化,从移植、归化到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心血。潜移默化之后的中国狮,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堪称"中华一绝"。它的独特面貌,并不是套用"神似"的传统画论所能解释的。正如以上的论述所表明那样,狮子形象之所以大放异彩,完全是由于输入华夏文化的血液。既保存狮子威武的气派,又赋予它祥和的面貌。到了近代,威而不怒的狮子,便成了中华民族觉醒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