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优势并发挥优势,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世界成功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成功学大师唐纳德.克利夫顿 “ 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 ——爱因斯坦 优势教育是一种以了解孩子优势为前提的先进教育模式,它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促进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优势教育看重的不仅仅是青少年儿童兴趣、爱好、特长上显露的成就,更是由这些成就带来的成就感以及不断增进的良好的主体观念以及自我发展意识。 一、家长是孩子成才的第一责任人 优势教育首先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长是孩子成才的第一责任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 、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他将家庭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潜移默化)、及时性。 二、优势教育的提出 优势是指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相对优越的长处、强项。广义地理解,优势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个体的先天潜能被开发出来成为优势,二是在后天习得和学习中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优势,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变劣势为优势。 优势教育遵循的是一种新教育观,即:人不可能各方面都完善发展,只能也应该让孩子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大地开发某方面潜能、发挥某方面优势之上。优势教育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上显露的成就,更是由这些成就带来的成就感以及不断增进的良好的自我观念。优势教育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像工厂流水线,标准的模式遏制孩子天性的发展,教育中存在的“扯齐拉平”的“补短教育观”而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在过程上表现为充分自由的发展,是个体有选择的自主发展,鼓励尊重个体发展的愿望与需要,鼓励个体潜能的自我认识、自我开发,从而通过他人的肯定来实现自我肯定,推动自己全面发展。 当人们把精力用于弥补缺点时,就无暇顾及发挥优势了。 在克利夫顿与他人合著的《飞向成功》一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其大意是小兔子被送进了动物学校,它最喜欢跑步课,并且总是得第一;最不喜欢的则是游泳课,一上游泳课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爸爸和兔妈妈要求小兔子什么都学,不允许它有所放弃。小兔子只好每天垂头丧气地到学校,老师问它是不是在为游泳太差而烦恼,小兔子点点头,盼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的跑步是强项,但游泳是弱项,这样好了,你以后不用上跑步课了,可以专心练习游泳…… 中国有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但有时要批判地看问题,看了上面这个寓言故事的人都会意识到,不兔子根本不是学游泳的料,即使再刻苦它也不会成为游泳能手;相反,如果训练得法,它也许会成为跑步冠军。 优势是学习兴趣所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者如果对某一项目或内容有兴趣,对该项目的学习就可以由内部的学习动机所激发,这种动机是以对学习的本身的兴趣所引起,并且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有了这种动机学习者就会发奋学习,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如果是一种持续的兴趣,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积累与沉淀就形成了个体的特长。相反,缺乏优势和兴趣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 优势是学习信心之源。自信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人的自信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能力的正确估计和自我肯定,二是来源于他人对其表现的积极肯定。无论是自我评估还是他人的认可,个人行为的成功都在自信的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个学习者如果没有优势,他就不会经历成功,对自我能力的估计和评价必然集中在自我的短处,对自己缺乏信心。社会在评价他时也是基于学习者的短处进行评价,认为学习者的成绩乏善可陈。学习者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而缺乏信心,这 是难以取得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效果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学习者的优势,肯定学习者的优势,鼓励学习者表现特长,从而使之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那么学习者在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之后,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社会也会对他的特长予以肯定。学习者在内外的肯定下更能够获得信心,建立自信。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优势的认识之上的。 优质教育的成功者。例子:菲尔普斯、比尔.盖茨…… 三、准确认识孩子的优势 认识孩子的优势 是家庭教育的钥匙,父母应有过人的洞察力和对孩子清醒的认识,鼓励和引导孩子走向成功。认识孩子的优势方法有两种,一是传统方法,通过父母或老师长期细心的观察,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耐心的引导培养。二是科学的方法,利用基因技术的研究,分析孩子的心理、个性、兴趣、特长、身理等。 四、优势教育的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的提出。1989年,加德纳把智能界定为:“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通过对智能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智能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智能不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它可以分布于个体存在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只有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智能。第二,智能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或创造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生产和创作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的培养。第三,智能是多维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这是有其生物基础的。第四,智能是可以发展的。 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带来优势教育新思维。首先是注重孩子智能的个体差异性,多维地看待孩子的智能,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在注意鉴别并发展孩子的优势智能领域,促进孩子个性的充分展示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其次,强调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智能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影响,智能在各种环境和教育下是可以发展的。第三,帮助孩子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它智能领域。优势智能领域与弱势智能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家长和教师应该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性,走进孩子的世界,针对孩子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情况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在发掘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向弱势智能领域迁移与渗透,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