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陵基:(1886-1967)字方舟,四川乐山人。四川武备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历任四川陆军学堂副官、队官等。民国成立后,王陵基历任团长、师长、重庆卫戍司令、四川第五路剿匪总指挥、四川保安司令等。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第九、六两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任第七绥靖区司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调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后,着手实施所谓“安川应变”计划。他自恃有蒋介石为靠山,一上任就着手打破省政府派系分赃的办法,独揽省政大权。接着,他利用兼省保安司令职权,以主要精力整顿、扩充保安团。后来,他将保安团扩充到近二十个团。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的败局已定,但王陵基仍然叫嚣反共到底,誓不投降,并且打出“四川反共救国军”的旗号,在各县、市成立“自卫总队”。负隅顽抗失败后,于12月25日化装成军医只身外逃,经乐山、宜宾,走到江安时被捕,成为级别最高的国民党被押战犯(二级上将省主席)。1964年12月28日获人民政府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3、唐式遵:(1885-1950)追赠陆军二级上将,战区副司令长官。字子晋,四川仁寿人。1904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任川军排长,随军进入拉萨。辛亥革命后,藏军叛乱,旋脱离部队经印度回国。后在川军刘湘部任连、营、团、旅长等职。1921年任川军第二军第二师师长。1924年1月被北京政府授予将军府重威将军。1926年10月随刘湘参加北伐行列,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师师长。1927年兼任重庆市政督办。1930年兼任渝简公路总局总办,同年任刘湘部前敌总指挥,参加中原大战。1933年7月参加川军二刘大战。1934年任四川“剿匪”第五路军总指挥,负责“追剿”红军徐向前部。1935年10 月3日升任第二十一军军长。1936年2月25日任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2月3日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12月30日兼任第二十四军团军团长。1938年2月升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6月20日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0月24日加上将衔。1941年率部“围剿”新四军,参加皖南事变。1942年5月率部参加浙赣会战。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调任武汉行辕副主任,同年11月选任制宪国大代表。后在重庆创办南林学院,自任董事长。1947年选任党团合并后的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8月5日任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10月1日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2月7日任西南第二路游击司令,在川康边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1950年1月11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同年3月28日在西康越携县境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死,后被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4、刘雨卿:(1892-1970)中将,集团军副总司令。字献廷,四川三台人。1892年3月6日生于三台县南乡。1909年考入潼川复式蚕桑学校。1912年在成都考入第四镇弁目养成营工兵队。毕业后在川军中任职,历任排、连、营、团长。参加过护国、护法、靖国、靖川战役。1927年任第二十一军第三师第五旅旅长,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9年任第二十一军第二师副师长兼四川涪陵市市长。1930年冬率部去湖北“围剿”红军,后任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兼第二十六师副师长。不久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学习。1936年2月1日任少将,10月14日任第二十六师师长。抗日战争开始后,率部参加了凇沪抗战。1937年9月29日任中将,1939年5月14日任第二十九军军长。1940年5月8日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一军军长。12月17日任第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任左翼军指挥官,参加进攻新四军。1942年1月24日再任第二十一军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整编第二十一师师长。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变后,率部驻防台湾。1948年任重庆警备司令、第十六绥靖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2月去台湾。后以“国防部”中将参议退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69年12月递补为“国民大会”代表。1970年12月8日病逝于台北。遗著有《耻庐杂记》一册。
5、陈万仞:生于1888年,字鸣谦,四川仁寿县人,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之后曾在日本考察军事,并在日加入同盟会。陸大將甲2期,中訓團將官班.后在川军任职,深得刘湘赏识,抗战初期任第一四八师长出川抗战,因战功显著,升任第二十一军军长,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参加了南京、武汉保卫战,并在长江两岸建立根据地,拦击敌舰,漂放水雷,阻止日军利用长江进行后勤补充。《川军抗战亲历记》报道中写道:“第二十一军军长陈万仞将军,指挥江岸炮兵,击中日舰伤沉五百余艘,使日军不能充分利用江面交通。”其间还写有陈将军一段精彩的战术论点:“我们对敌人要像蚕子吃桑叶一样,一口一口地吃,积小胜为大胜。即是我们以很小的代价,换得敌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损失,才是真正的胜利。我们击沉击伤敌舰就是这样。因为一颗炮弹,一只水雷,只花了几十元、几百元的代价,就炸沉了敌人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的兵舰,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1949年与王缵绪一同起义。解放以后任川西人民代表,成都政协委员,1961年善终。
6、王克俊:(1903-1975)1903年生,中将军长,别号杰夫,四川岳池人。四川第1混成旅隨營學校毕业,后历任川军连、营、团、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入中央军校高教班受训,后任第二十六师师长。1941年3岳参加上高战役,旋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2年8月6日任少将。1943年12月22日任第四十九军副军长,后调任国防 部部附。1947年任沈阳警备副司令。1948年任第二十一军军长,率部参加济南战役,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12月20日在四川大邑安仁镇起义。曾任西南军区军政学校战术教官、四川省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人士委员。文化大革命受到迫害,1975年6 月死于 ,成都终年72岁。
7、周 绍 轩(1888--1973)中将。又名家书,原籍四川广安,在大竹居住。长期在川军任职,1926年任第13师2旅旅长,1928年任川鄂边防军1旅旅长,1932年任第21军4师10旅旅长,1935年任第21军独立第14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出川抗战,1938年6月任第21军146师师长,1940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兼金衢师管区司令,抗战胜利后退役,1948年在上海参加民革,从事策反工作,1949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11月脱险。后任川东人民行署交通厅厅长,民革重庆市委常委,民革四川省委常委。
8、孟 浩 然(1897--1953)中将。名正光,字青云,四川梁山人。第三戰區將校團,中訓團將官班,长期在川军任职,1926年任川军第13师1旅旅长,1928年6月任川鄂边防军4旅旅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1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5师436旅旅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0军145师师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4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抗战胜利后退役,1947年1月任中将,1948年任大竹、渠县、梁山、垫江、长寿清剿指挥部副指挥官,1949年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副总指挥兼第3纵队司令,12月12日在四川渠县参加起义。
9、范绍曾(1894--1978)中将。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任靖国军模范营营长,不久升任团长,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团长,1923年归附杨森,任川军第2军4师8旅旅长,1924年2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7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投靠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师长,1931年任川鄂边防司令,1932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部第5路副总指挥,在川北阻截红军,1935年在川康地区参加阻截红军,1936年2月任中将,1937年6月任第21军146师师长,1938年2月任第88军军长,1941年兼任钱塘江北岸防守指挥官,1942年春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3月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经商,曾任复华银行、永城银行和中央大旅社董事长,1949年春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和川东绥靖司令部副司令,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总司令,12月15日在四川渠县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50军高参,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河南省体委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委员。1978年3月5日在郑州病逝。
10、岳星明 中将。号启东,四川眉山人。第24军军事政治学校、陆军大学第11期毕业。曾任第24军训练处处员,1936年任陆军大学教官,抗战期间曾任军政部上校部附,1940年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谋处长,1941年参与制造皖南事变,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1月任第21军副军长,1947年任整编第21师副师长兼146旅旅长,1949年6月任国防部副官局局长兼参谋总长办公室中将副主任,12月在昆明投诚。后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11、凌谏衔(1908--1958)少将。四川永川人。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科毕业。1935年任第21军模范师3旅9团团长,在四川参加追剿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8旅876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任第21军146师436旅少将旅长,1942年任第21军147师副师长,1944年6月任第21军145师师长,1948年任第21军副军长,1949年8月任第15兵团少将高参,12月21日在四川大邑起义。
12、戴传薪 陆军少将 (1904~ )四川仁寿县镇子场人,1915年(民国4年)入青岗场高小就读,1918年(民国7年)考入仁寿县鳌峰中学。1922年(民国14年)考入四川省立工专采矿冶金科,1926年(民国15年)秋毕业,前往北平求学,至重庆受人诬陷为二十一军人员被二十四军逮捕,经同乡斡旋始得获释,由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保送赴日投考陆军士官学校。1927年(民国16年)3月投考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因日语太差,先进入成城学校进修日语。1928年(民国17年)考取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榜列第二十六名,投考七百余人,录取九十五名。初分发名古屋野炮第三联队,接受入伍训练,因济南惨案发生,改调东京野炮第一联队继续受训六月始入校学习,于1930年10月毕业至重庆,由唐式遵引见第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委任少校参谋参加该部年终校阅,随即晋升为中校训练员,派赴广原坝炮兵司令部担任教练官。1931年任军官教育团炮兵区队教官。1933年参加第一次安川战役,任二十一军第一师二旅四团一营少校营长。1934年(民国23年)夏,参加第二次安川战役,后参加六路围攻川陕红军,1935年(民国24年)冬调升二十一军第一师二旅第五团上校团长,参加土城战役堵截中央红军。1937年出川抗战,参加南京保卫战之外围战广泗战役,任二十一军一四五师四三三旅四团团长。1937年(民国36年)底,调升为一四五师四三三旅少将旅长,担任掩护南陵、繁昌及东流、至德之线江防游动炮兵作战,炮击敌运输舰艇,布放漂雷,阻敌西进,以策应武汉会战。1939年(民国28年)夏,任一四五师副师长,参加青贵战役战败免职,调任二十三集团军总部额外高参。1941年(民国30年)1月参与制造皖南事变,任左翼军参谋长、一四六师副师长,师长石照益因病请辞,乃代理师长职,参加浙赣会战。1945年,日寇投降后,改隶第三方面军汤恩伯指挥。一四六师驻防镇江,后调赴上海担任警备勤务,看管日俘日侨四万人,警备江湾、大场各机场、各军用仓库及各重要场所,军纪优良,备受嘉许。1947年(民国36年)台湾二二八事变暴发,调台勘乱,调任二十一军副军长,年底,部队调江苏如皋,调任陆军总部部附,1948年初受蒋介石召见,发表为东北战区督战副主任,后改任重庆第二训练处副处长,后为第八训练处,至达县组训川北地方武力。任唐式遵西南第二游击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四路司令。1950年11月被部属告密,其父及其兄被俘后遭镇压,不得已解散徒众,化装农人店员经友人协助潜于成都,1951年1月抵渝,买木船东下至沪;1951年5月离沪赴粤经深圳进入香港,1951年10月经戴高翔、刘雨卿担保入台,寄居族侄戴高翔家历时甚久。申请办理退伍,将逃难经历著成《西南红祸记》一册,被国防部列为劳军书刊。
13、刘兆藜(1893--1962)中将。号雨亭,四川南部人。四川合川军官传习所毕业。1935年1月任四川南岸剿匪总部直辖第1师3旅旅长,参加围剿红军,1937年6月任第21军4师副师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师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3月任四川省宁、嘉、叙屯垦总司令部副总司令,6月任四川省政府保安处处长,1946年7月任中将,10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1949年12月初任川西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12月22日在成都率部起义。后任重庆市北碚区政协委员。
14、王纘緒(1885--1960)上将。字治易,别号至园居士,四川西充人,生于1885年5月9日。四川弁目学堂毕业。曾任新军第17镇33混成旅队官,1911年在四川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川军第16师团长,1919年兼任川南安抚使,1921年兼任四川永宁道道尹,1922年7月投奔杨森,任川军第16师32旅旅长,1924年6月兼任成都市政督办,1925年4月任川军第2军1师师长兼第1路总指挥,随杨森攻打刘湘,7月通电拥护刘湘,川军第16师师长,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师长,1928年9月改任第21军2师师长兼四川盐运使,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第2师师长,参与追剿红军,1935年6月任四川剿匪总部第6路总指挥,10月兼任第44军军长,1936年2月任中将,1938年3月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令所部出川参加抗战,4月代理四川省政府主席,8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39年12月赴前线指挥抗战,1940年5月加上将衔,1942年7月升任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3月改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2月调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武汉行辕副主任,1948年8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重庆警备司令,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1月兼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12月在成都率部起义。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博物馆馆长,1957年10月经重庆潜往深圳,企图越境,11月15日在深圳被捕,押回成都,1960年11月在狱中病逝。
15、马国荣 (1903-1949) 少将。回族,字用宾,西康西昌人。峨嵋军官训练团二期步兵科毕业,中央军官训练团战地视察人员训练班第一期毕业。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附、第21军第146师副官主任,1937年出川参加抗战,参加南京保卫战之广泗战役,任第146师438旅875团副团长,立功升团长。1938年至1940年任438旅副旅长、旅长。1940年整编废旅改团,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第146师438团上校团长。1940年10月因封锁长江布雷有功,获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甲等干城奖章。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率部在兰江西岸策应兰溪方面作战,所部工兵营埋设地雷,炸死日军中将师团长酒井直次,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第146师副师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21师146旅副旅长,驻守上海、台湾、南通等地,1947年3月任台湾新竹第一绥靖分区司令,1948年3月任国民政府主席(总统)特派战地视察官兼第9视察组少将组长,8月9日在陕西省澄城县冯原镇王庄澄合战役中,视察整编三十六师时被俘,向解放军提供整编第21师(第21军)重要资料,对国民党第21军的起义投诚起到一定作用。1949年2月7日在成都四川省立医院病故。
16、李志熙,四川三台人,生于1902年。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科毕业。抗战期间曾任第21军146师参谋长,1948年7月任第21军145师师长,后任第21军26师师长,1949年12月21日在四川大邑起义。
17、李前荣(1907-)号文光,四川资阳人。生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历任第二十一军排、连、营、团长、军参谋长。1946年在中央训练团受训。1948年任第二十一军第一四六师副师长,同年6月任师长。
18、骆周能(1908 --1991)少将。号浚明,字怀哲,四川大邑人。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长期在川军任职,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8旅中校参谋,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任第21军作战科科长,1941年初任第21军147师439团团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21军145师少将副师长兼上海地区警备指挥官,1948年12月任第21军230师师长,1949年4月在江苏江阴起义。后任解放军华东高级步兵学校战术教员,后被捕入狱,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1984年4月撤销原判,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19、吴泽炫 少将。号叔炯,广东琼东人。中央军校第11期步科毕业。曾任第49军79师235团上校团长,参加辽沈战役,1949年任第21军少将参谋长,同年12月21日在四川大邑参加起义。
20、许照(1902--1959)少将。字光千,江苏江阴人。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4期毕业。1948年11月任21军第203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5月27日在上海投诚,后化名许立新,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1957年被捕,1959年4月14日被处决。
21、傅秉勋(1906--1952)追增中将。原名天杰,四川仁寿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2期毕业。早年在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职,1929年曾加入中共,1930年因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学习脱离组织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退学回国,抗战爆发后任第43军26师76旅151团团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28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40年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副参谋长,1943年任第21军147师副师长,1944年8月任第21军147师师长,1948年任第110军104师师长,1949年12月拒绝参加起义,1950年任川康青边区人民反共突击军副总指挥兼第2纵队司令,1952年8月24日在四川黑水兵败被藏民抓获,8月26日在押解途中投河自尽身亡,后被国民党追赠为中将。9月22日证实确是傅秉勋,9月23日上报川西军区\西南军区\中央军委。
22、廖泽(1890--1952)中将。字海涛,四川江津人。长期在川军任职,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5师师长,1930年任第21军模范师第3旅旅长,1933年任模范师副师长兼旅长,1935年兼任四川南岸剿匪军第3路指挥,1936年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少将高参,1937年10月任四川省第15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0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部反共保民军第2军军长,1951年在重庆被捕,1952年被处决。
23、廖敬安(1899--1987)少将。四川开县人,生于1899年5月1日。长期在川军任职,曾任第21军4师11旅3团团长,1932年参加围剿湘鄂西边区红军,1934年任第21军4师11旅旅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5年10月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模范师3旅旅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6旅旅长,参加广泗战役,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任第21军148师副师长,1943年9月任第50军148师师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25师148旅旅长,1948年冬任国防部少将部员,旋离职回乡,1949年9月任四川省两开、城、巫四县联防清剿指挥官,10月兼任四川省开县县长,12月5日在四川开县起义。后任四川省川东人民行署林业局局长,四川省万县专署副专员,万县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万县市委主委,民革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1987年10月2日在四川万县病逝。
24、廖开孝 少将。四川重庆人。1925年任川军第9混成旅骑兵团团长,1932年任第21军4师11旅少将旅长,参加围剿湘鄂西边区红军,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反共保民军第1师师长,11月27日在重庆参加起义。后因组织暴乱被处决。
25、范子英(1885—1953)生于1885年4月(清光绪十一年)。四川资阳人,原名范世杰,以字行。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毕业。讲武堂毕业后服务于川军第4镇、川军第4师。1913年8月第4师改称第2师,任第4旅8团2营营长。1916年1月第2师扩编为四川护国军,改任第2路3支队3营营长。6月所部改编为川军第1军,任所属川军第2师骑兵团营长。1918年2月骑兵团扩编为川军暂编骑兵独立旅,升任第2团团长。7月骑兵旅第2团改编为北洋陆军第21师第41旅82团,仍任团长。1921年5月第82团改编为四川边防军骑兵团,仍任团长。1923年3月骑兵团扩编为边防第6混成旅(旅辖两团),升任旅长。1926年1月边混6旅改称边防第3混成旅,仍任旅长。12月边混3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2军第2师(师辖三团),升任中将师长。1930年2月第2师改编为第21军独立第1旅,降仍任中将旅长。11月独1旅改称第21军教导师第2旅(旅辖三团),仍任中将旅长。1935年11月升任川军暂编模范师中将副师长。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模范师改称为第144师,仍任中将副师长。1937年12月升任第144师(师辖两旅)中将师长。1940年1月30日升任第50军(辖第144师、第148师、新编第7师)中将军长。12月2日晋任陆军中将。1943年1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参议。1946年7月31日退役后在重庆经商。1953年3月卒。
26、薛奉先(?--?)少将。四川荥经人。第三戰區將校團,中訓團將官班,曾任第23军148师434旅866团上校团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9年任第21军147师少将参谋长,后任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1946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9年9月任四川省邛崃县县长,11月底兼任反共救国军邛崃司令部司令,12月初兼任邛崃、大邑、蒲江、名山四县山防总队总队长,12月底在四川邛崃被俘。
27、饶国华(1894—1937)追赠陆军上将,原名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人,生于资阳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1911年辛亥革命时从军,历升班长、排长,1917年任连长,先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后转川军第2师刘湘部任连长。入该师军官传习所受训。后逐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长,21军第1师第2旅旅长。1935年10月,任21军第1师师长。1936年任21军145师师长,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出川参加抗战,11月到达前线,奉派驻守安徽广德。30日广德失守,率部所一营反攻,为优势日军包围,在拒绝日军劝降后,举枪自戕,壮烈殉国,12月11日追赠陆军上将。1938年1月23日归葬资阳甘溪沟。1983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拨款修葺了陵墓。
28、彭诚孚(1887—1948)四川巴縣人。名彭韓,字誠孚,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曾长期在川军邓锡侯部任职,1929年转投刘文辉部24军,1933年“二刘争川”战争后转入刘湘部21军,1935年10月,任21军暂编第2师师长。1936年所部改称162师,仍任师长,2月26曰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任中将。抗战爆发后,所部改隶44军,出川抗战,1938年4月任44军副军长,后代理军长。
29、田钟毅(1895--1972)号冠五,云南漾濞人。陆军少将,云南讲武堂第四期、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七期毕业,曾任驻粤滇军第5旅10团团长,1924年任云南陆军第9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1师师长,1930年任第24军4师14旅旅长,1933年任第21军独立2旅旅长,1936年任独立第13旅旅长,2月27曰叙任陆军少将。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任第50军新编7师师长,1943年9月任第50军军长,1946年任第25集团军副总司令,1947年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加入民革,1949年2月任民革川康委员会执委,12月在成都参加起义。后任川西人民行署监察委员,四川省政府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30、张斯可(1882—1961)名再,四川资中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曾任四川新军下级军官。1921年任川军总司令和四川省省长刘湘驻北京特派代表,1924年7月25日,由北洋政府授陆军少将衔。1932年任第21军教导师师长,1936年任川康绥靖公署顾问,抗战爆发后任川慷绥靖公署恶化四川省政府联合办公厅主任,1938年5月任第78军军长,1939年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中将。1948年任四川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常委,1961年病逝成都。
31、周从化(1895—1949)字继金,四川新繁(今新都县)人。陆军少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生于新繁高宁乡,14岁辍学从军,1917年升任排长,入刘湘主办的军官传习所学习,毕业后任川军刘成勋部连长,后升为支队长。刘成勋兵败下野后,于1931年转任刘湘部参谋,后任第21军3师24团团长。1934年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毕业后返回刘湘部,任川康绥靖主任公署少将参谋处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七战区参谋处长。年底任23集团军代参谋长。1938年1月任川康绥靖公署参谋处长,1941年任成茂师管区司令,后任剑平师管区司令、潼蓬师管区司令,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任第28军官总队中将队员,1948年任国防部战史编篡委员会委员。1948年加入中共。,1949年2月任民革川康分会秘书长兼自卫军总司令,在四川做策反和起义准备工作,8月20日被国民党逮捕,11月27日在重庆被国民党杀害。1950年被川西人民行署追认为烈士。
32、彭焕章(1895—1971)字光汉,四川永川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传习所毕业,1932年任第21军1师1旅旅长,1938年任第56军164师师长,1939年11月13日叙任陆军少将。1944年3月加入民盟,1946年5月任整编第56师164旅旅长,1947年1月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高参,不久调任重庆行辕少将附员,1948年任四川省第6区(宜宾)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12月11日在四川宜宾起义。后任川南人民行署农林厅厅长兼水利局局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内江专区副专员,四川省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主委。1971年12月3日在四川内江病逝。
33、罗君彤(1892—1969)四川营山人。陆军少将,早年加入川军范绍增部,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副团长,1923年任川军第2军4师8旅副旅长,1924年2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副旅长。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副师长,1930年参加围攻洪湖革命根据地,1933年参加围攻川北苏区红军,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6月任川康绥靖公署高参,抗战爆发后任第88军新兵处处长,1938年春任第88军副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40年兼任第88军新编21师师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9年9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独立第361师师长,12月22日在四川什邡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