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功知识 真气运行法 理论基础

 ai ganxie 2010-04-22
谈谈意守丹田及三步功法

锻炼气功的时候,特别强调意守丹田。所谓丹田,就是古炼丹家结内丹的地方,因为派别不同,所指的部位也不一致,但以脐下方三寸的说法为最多。

练功时为什么要意守丹田呢?人体真气的运行,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体,都是沿着经络分布而完成的。十二正经(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都是互相贯通,一脉相承的。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此可见,经络在人体的重要性了。

冲脉为经脉之海;任脉总管各个阴经;督脉总管各个阳经;带脉却绕身体一周,总束阴阳各经。冲、任、督、带都起于丹田,十二经络也都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所以说,丹田实在是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故又有气海之称。意守丹田就是为了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通八脉,恢复先天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再生力量。

有功夫的人,当他练功的时候,感到呼气吸气都集中在丹田,这股气称为真气。真气在人体很重要,真气充足,精神充沛,生机旺盛;真气不足,体质衰弱,百病丛生。

气是怎样进入丹田的呢?气在上焦的叫宗气,在中焦的叫中气,在下焦的叫元气,统称为元真之气,只因汇集在不同的部位而名字不相同而已。要把气送到丹田,需要运用呼吸运动,加上意识的诱导。当吸气的时候,肋骨向外向上方运动,下焦元气即上升。呼气时,两肋向内向下合,上焦的宗气和中焦的中气被迫沿着任脉往下行。这时加以意识诱导,气便慢慢和丹田接近。这样练得时间长了,便会感到一呼一吸都集中在丹田。

气功为什么能治病呢?就我在练功中所体验的,谈谈三步工夫及其对治病的效果。

第一步:练精化气。精是氧气和养分的总称,氧从呼吸来,养分从食料来,两者都随着血液营养全身。它们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和能(真气),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真气是人体的动力,真气存在,人体活泼,真气消失,人便无法生存。为了使真气充足,就需要更好地利用氧气和养分。当氧气吸进肺部,压向心窝,心窝即产生一种热感,然后再送到丹田,这时小腹便会感到发热,并有气丘隆起,脚心、腰部也跟着感到发热。这些热感的产生,说明人体内热能增加了。因此,凡是因热能不足而引起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作呕吐酸水、肠吸收力减退、经常腹泻、肠粘膜分泌不足的便秘、下元虚冷、小腹常痛等,都可以随着功夫的进步,逐渐消除症状,恢复生理机能。

第二步:练气化神。在第一步功夫的基础上,真气守在丹田,使人有一股温和朗润的感觉,浑身轻快。随着功夫的进步会感到有一股力量沿着尾闾脊髓直达大脑。这时,人对外界一切刺激,都无感觉。这一段过程,叫积气冲阙,可使督脉贯通,肾气入脑,增强肾上腺和脑垂体的功能。这对于保持年轻,延长寿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凡由于内分泌腺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记忆力衰退、消化不良、耳鸣目眩、易喜易怒、未老先衰、性机能减退、毛发脱落、皮肤干燥、月经不调、疲乏无力等疾病,都可以治疗。

第三步:练神还虚。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进行。这时,内分泌和神经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对机体的调节能力,使全身轻松愉快,好似全身都在呼吸,这说明三焦畅通,经脉畅达。因此,凡由于三焦不通,循环系统障碍,新陈代谢不好,呼吸系统的病变如高血压、心脏病、肝肿大、肺结核、矽肺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肺结核,由于呼吸形式改变,次数减少,使肺部得到适当的休息,效果显著。

当然,以上所说的三步功,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只是为了便于解说而已。这三步工夫,是长期静坐、调息、意守丹田不断锻炼中逐渐产生的。因此,练功时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决不能急于求成。

甘肃省中医院 李少波    1962年4月5日发表于《甘肃日报》



五步功法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五步功法总的目的是培养和蓄积真气,灌注任督,打通周天。真气即自身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故《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全身。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一源于先天元气,二是呼吸得来的氧气与食物化生的谷气,二者结合成为能量的来源。人身先天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储藏于肾。按易卦理论16岁肾气最旺,元气鼎盛,人属纯阳之气,为乾阳。以后劳心劳力,元气消减,每8年减一卦,至64岁,一般人的先天元气即消耗殆尽,人生仅依靠谷气维持生命,自然易致衰老。讲究养生的人,就主张在先天元气未消完之前,抓紧修养,一方面尽量减少元精元气的消耗、静心静养,另一方面以后天充羊先天,旺盛真气,却老复壮。古代医学充分认识这一道理,强调真气根柢于先天,充养于后天。先天之气不可复得,而后天之气可以炼养,真气运行法的功法原理即根据这一理论演化而成。

1、 真气充养于后天,脾为后天之本。真法第一步下手,即在这一根本上下功夫。“呼气注意心窝部”,通过意念和呼吸作用于心窝脾胃之所,培养后天根本。心窝部之任脉巨厥穴,是心经募穴,为心之门户。意念注意呼气,引心火下泄,温煦脾土,五行理论谓之“火生土”。脾土得心火温煦,自然脾胃阳气振奋运化功能加强,谷气源源不断与天气结合,注于膻中化为宗气,故而心窝部道德感到温热饱满,这时候就是第一步功得气的反应。这就能收到效果,胃脘不适消失,食欲转佳等。

2、 中丹田的真气健旺起来,就要使它去充实下丹田,补充先天之气。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就在于疏通任脉、真气下沉丹田。真气随呼气沿任脉一步一步下趋丹田,脘腹之地都得到真气的温煦,腹中大小肠的功能加强,活动旺盛,自我感觉就有肠鸣矢气,肠胃道得到调理;消化吸收功能更加健全,又增加了真气的来源。而且小周天中的任脉搏首先得到疏通,为周天运转打下了基础。 3、 气沉丹田也即后天之气充养先天。进一步“调息凝神守丹田”,则是凝炼肾精化为肾所,培养丹田之气,为积气冲关打基础。呼气时神凝守丹,一方面使五脏精气源源流注丹田关元,又使肾中元精不断化为丹田元气,渐渐使丹田充实饱满。少腹丹田为泌尿、生殖系统之所在,丹田气旺,肾上腺、性腺功能得到调整加强,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症即能得到调治。静候丹田气足,会阴跳动(男性或有阳物勃举之象)即是一阳来复的征兆。真气便有过下鹊桥、通过尾闾关节趋势,届此便可自然转入第四步修炼。

4、 从第三步转入第四步,一般情况下只要意守一下命门,丹田热流即可一下热至腰背,这是真气通过尾闾关的征象。有前后阴漏气现象的(如遗精、阴中出气或肛门矢气不止者),应及时采用“四字诀”。气过下鹊桥、通过尾闾,真气循督脉上行,有腰脊病的患者,会有腰酸腰痛的病灶反应,不必犹豫不前,应抓紧练功,使真气顺利通过,调节治疗该处病症。真气上行至夹脊,又是一个难关,会有胸闷,背部重压之感,有心脏病、肺病疾患的,症状反应还会更大,甚至有心悸心慌症状。夹脊关在胸椎第四节处,正是支配回圈、呼吸脏器的植物性神经根的所在。真气运行至此,即出现调理病例症的病灶反应。一旦真气通过夹脊关,心胸不适症状霍然而除,病症也得到很大程度的调治。再进一步上行,就遇到了玉枕关的险阻,受阻症状十分明显,颈项强直,后脑胀痛,头顶紧箍等一系列难受的反应,很是不适。这正是通关前的兆头,只要加紧练功,真气充足,就有很快通关的可能。在上述症象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可以用闭目视顶的方法稍作导引,有的人就很快过去了。通关的征象有的如一缕清泉缓缓流过;有的则是如同烟花爆炸,玉枕轰隆,等等这些都有是通关的现象,随之真气阻隔于玉枕的一切不适均即到解除,而有头皮发痒、舌关酥麻的感觉,口中津液如甘露,源源而下。津液咽下丹田,真气也就沿任督脉直落海底丹田。

5、 小周天贯通,是真气充沛的体现,人体食欲旺盛,精神振作,脏腑的功能得到调整,健康状况会得到改善,一些轻浅的病症在这期间就得到调治,如消化道症状、肾虚症象、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可心改观,但对脏腑的器质性病患却还需要待上一些时日,待真气疏通病脏经络,排除病邪,疾病方得康复。在这排病通经过程中,还会出现病灶反应;有的这种反应还特别严重。尽管是这样,认识病灶反应的规律不急不惧,专心练功,病症完全调治痊愈,这是有诸多病例总结报导证实了的。待到身体各方面的病状都得到调治,十二经络经脉都比较畅通,全身反应才会逐渐平稳下来,以致功夫的进一步提高,达到胎息、虚无境界。病症未治愈,体内真邪相攻现象未消除,病灶反应就不会平息,一时半截也形不成胎息、更无虚无、光明的感受。所以,功中出现胎息、虚无、光明现象是身体康复基础上功境的提高,这种境界不可追求,而是自然而然呈现的。



健身长寿法    李少波

欲求长寿,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古人说:“先求驻世延年策,后求长生不老方”,看来健身是一回事,长生则是另有方法的。

健身之法有很多,如登山、游泳、跑步、体操、武术、导引等。但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如选择不当,也会招损,所以也有健身而不得长寿的。据调查武术界有名的拳师平均寿命不超过五十岁。搞激烈运动的,晚年衰退的较快,因为他们的锻炼方法,是为了达到某种技术水平,而不是为了健康长寿。

近年来流行一句话:“生命在运动”。这句话听来好像有道理,仔细推敲,又存在着片面性。一般老人和体弱多病者,根本运动不起来,即使有运动能力的人,一味追求运动,掌握不好量和度,也会造成消耗而致损伤。尤其如要益寿延年,只强调运动就难以胜任了。

不论内功和外功,都是用内动形式达到健身长寿的。内功以静极生动的自然法则,鼓舞人体生命潜力,延缓衰退,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外功即借助肢体的运动,导引行气,使思想集中,慢慢地由动复静,动静相育而合于自然的生机。实践证明,静功为长寿的基本方法,动功可作为辅助的方法。有专练动功的人,往往多注意外形,而忽略了内功,所以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什么效果。

“静”的提法很早。练功到了极端精微奥妙的境界,达到一念不起,但觉得有一种深远而恍惚的力量,在身体内外发挥作用,正如《老子》所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说明窃窃冥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信而有征,真实不虚。要练出这样的成绩,必须端正身心,清静无为,勿使身体过度疲劳,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长生。这说明古人对于延长人体生命的方法,是“静以养生”的。

老子本静以养生的精神,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功夫,在呼吸吐纳的方法上,有深刻的研究,他认为呼吸运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他说:“天地之间,有犹囊龠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形容人的呼吸像箱那样往来生风,由外呼吸推动的内呼吸旺盛时,外呼吸反而似有似无,深细匀长,感到吸不完呼不尽,这时感到遍体舒适,生机盎然,真是无边风月自在。

庄子,对长生之道谈得很为明确,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性,可以养亲(新),可以尽年”。指出关键在于沟通任督,使真气缘督脉经常运动,使后天返先天,更提倡动静结合,“呼吸吹乎,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

以上各家各派,都是以静坐调息,沟通任督为主要手段,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祖国医学《内经》对健康长寿之法记载很详细,《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脑子安静下来,真气便可以从之而生,精神内守丹田,神不外驰,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然患病的机会就少了。无病即可健康延年。

什么是真气呢?《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即呼吸摄取天阳,饮食摄取地阴,合并而化生能量,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真气充足,身体健康,真气不足,身体衰弱,真气消失,生命结束。所以要研究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必须抓住培养真气这个关键。

百岁是生理上应得的寿数,根据动物寿命是成长期的五倍这个公式计算,人的成长期为二十年,即为一百岁。依据细胞分裂计算,人体自有生命时开始,细胞分裂五十次左右,生命不再继续。细胞分裂期为二点四年,以此计算可得一百二十岁,假如能够找出延缓分裂期的方法,或恢复细胞再生的力量,不正是延长寿命的方法吗?

真气运动法就是根据《内经》的理论,以及历代各家的文献记载,通过数十年的亲身实践,证之以生理,验之于临床,总结成的五步功法,即1、呼吸注意心窝部;2、意息相随丹田趋;3、调息凝神守丹田;4、通督勿忘复勿助;5、元神蓄力蓄生机。

真气运动法综合了各家之长,如研究道家练丹,用武火、文火、止火等各个阶段,以安排合理的呼吸方法;根据佛家六妙法门的不同的息法,提出了调息是意随息(真息)动,排除了以意领气的弊端;儒家的守中,静以待气,若能长守,必有所成。更根据现代生理学,制定了真气运行的特定呼吸法,使真气第一步集中在“中丹田”摄取能源(摄能),化生能量,到“下丹田”培养真气(固命),积气冲关;至“上丹田”还精补脑,积精全神(修性),通过五步功序,三个阶段,完成 “小周天”与“大周天”的过程。起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无生气,生生不息的作用。

真气运动法运用于人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从有为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所以说“真法无为却有为,有为是为化无为,有为无为为因果,无为之中无不为”。



动静关系    李少波

动与静,是宇宙间事物运动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真气运行法有效地利用了静与动的关系,促进真气运行,使机体更好地发挥生命活力,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有动必然有静,有静必然有动。静极生动,动极复静。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力量表现。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形体属阴主静,真气属阳主动。气离形则无所依附,形无气则成块然死物。必须阴阳互根,动静相育,形气并存,才是活泼泼的一派生机。

真气运行五步功法所说的静,就是使身体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调整呼吸,推动真气运行,冲通任督,贯通经络。在这个过程中,体内的触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身体各部机能处于积极主动、生意盎然的状态。这哪里是什么静和定,这不过是一种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规律的真气运行罢了,这叫静极生动。所谓的静只能说是对外界反应或思维活动暂时的相对的静。

生命体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练静功者,虽然没有姿势活动,也是由有为而至于无为的。练功过程中,培养真气贯通经络,前三田、后三关都有非常激烈的活动。尤其在攻后三关时,真气活动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被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量控制了自己。这种力量则是由静极生动和动极复静而形成的。人们对静极生动是熟知的、是欢迎的,知道必须依靠这个动力去攻关,但对动极复静的现象则茫然无知,产生疑虑而不知所措。其实事物动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静下来休整生息,以利再动。这是日常的自然现象。真气活动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安定静止的休整培养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在练功过程中突然发现丹田感觉消失或真气行行停停等现象,都是正常的,不要有疑虑。只要安心地继续培养丹田力量,自可使真气再次活跃起来。

总之,真气运行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层次,都是发挥了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的自然规律完成的。



动静相兼 一气流行
略论真气运行与太极拳术兼融的实质内涵

笔者自幼嗜武,尤爱内家拳、剑及保健功法。少时在少体校开始太极拳训练,后得多位名师指点,渐悟其谛,数十年来在国际国内武术、太极拳、剑大型比赛中多次荣获金牌;并在省市办班授艺,深得广大拳艺爱好者和国际友人赞赏,为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作了不懈努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际遇著名中医学家、医学养生家、真气运行学派创始人李少波教授学练真法,机缘相投,顿得垂青,收为弟子。随后练功朝夕不辍,功夫益进,太极拳、剑及真气运行动、静功法都达到一定的境界,在真法和太极拳理论方面也多有心得。真法与太极均以动静相兼、一气流行为主旨,其理相通,其义相融,两者兼练更是相得益彰。兹就太极拳与真法功理功法的兼融特征概述如下:

一、真气运行源自医道,功在治病延年

李少波真气运行保健养生功法系列包括静功和动功。静功以五步功法为基础,又可随五步功法静坐法、混元桩和五龙蛰法睡功修炼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真气搏聚法)的深入而逐渐达到高深境地;动功则以五行攒簇、五禽导引和漫步周天等为基本内容。真气运行法的煅炼强调以静功为主、动静结合,静以致动、再由动归静,渐臻佳境。要真正领略真法养生的奥秘,需在动、静功法上狠下功夫。

真气运行理法源于医家、道家的养生哲理。创始人李少波,原籍河北高平,别号真一子,中医药大学教授,现年九十六岁。李老早年热衷武术、涉足形意,却因从事化学劳工,欠缺防护,因劳成疾,贫病而致无药施治,无奈得伯父指点,专心习练医籍《勿药元鉴》载录的“小周天”功法得以康复。后入医道,业专针灸,求医者众,行医足迹遍及陕甘宁、青海川北一带,同时遍访武道名流、精求《甲乙经》、《黄帝内经》等,练功不缀;功夫日进,体魄益健而兴致益浓。《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的哲理之精深玄妙,每每激起了他强烈的求知行事欲望,以致对自创实践的真气运行养生治病功理功法的研探,一发不可收拾,竞穷毕生精力创造性地成就了真气运行医疗养生体系。

真气运行静功的内核即道家周天功夫,功理功法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妙。其高妙之处就在于道家功夫结合医家的理论指导,理法系列有诸多创新,如在下手“筑基”及“运炼周天”等关键步骤上均有了很大的改进。道家内丹术下手筑基功夫即在“凝神入气穴”、修练下丹田;而真法下手功夫由一步功“呼气注意心窝部”,经二步功“意息相随丹田趋”逐渐进入三步功“调息凝神守丹田”(见李少波《真气运行学》)。静坐、桩功或睡功(五龙蜇法实为希夷老人陈搏睡功的仿照)均需遵循。这一改进不仅使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有法可依,而不似传统内丹功下手筑基时那般毫无头绪、枯守丹田而无所适从。又根据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全身”,从修练中丹田后天水谷之气下手,以后天充养先天,逐步转为凝神气穴,培养温煦丹田真气,使丹功筑基功夫更加稳妥、扎实。有了充实的丹田真气为基础,就使冲关通督功夫显得轻松、快捷而从容。故而使传统内丹功“百日通督”功夫,在真法学修者这里就可以缩短至十天半月。这是多数真法习练者的共同体验而决非虚言。

真法动功基于道门形意与医家导引养生。如五禽导引、漫步周天即武当形意拳与华佗五禽戏的有机结合。其姿式动作的升降、开合,无不与每一式的呼吸、意念紧密协调、配合;姿势动作准确到位,呼吸意念息息入扣,刚柔相济,动中求静。这样的煅练,不仅能使四肢、形体壮实有力,更能充实、鼓荡丹田真气。达到既练拳又练功的目的,从而无论是强身健体或是御敌防身,都能渐进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太极拳术源于易学,成就拳功一体

太极拳是传统养生瑰宝,受深广大青中老年朋友养生保健的欢迎,其流行程度远非一般保健养生煅炼方法可以比拟。现行的太极拳流派虽分陈、杨、孙、吴、武。其渊源皆出自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

现行最广的杨式太极,始于同治年间河北杨露禅,后由其三子健侯及孙澄甫修订为中架子、大架子,定型为一百十八式而发扬光大。建国后为便于普及推广,国家体委将其简化为二十四式而广为流行。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圆融活泼,刚柔有致;盘架、走架、推手,身法中正,轻灵稳重;御敌技击,气势宏伟,借力发力,四两可拔千斤。

太极拳的煅炼以“盘架子”即姿式架势的训练为基础,有诸多方面的讲究。一是要心静、体松、气和,即练意、练气、练形三者密切结合。二是注重手、眼、身、法、步五项基本功夫,故武术俗语就有“手到脚不到,自然有烦恼;低头与弯腰,授受定不高”的诫示。三是在盘架、走盘的习练中要切切把握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强调的十个方面的要领,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固腿,及内外结合、上下相随、宜分虚实、相连不断、用意不用力、于动中求静。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细心体味,自可得其意蕴。四是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在精修八劲五式合称十三势中渐臻高明。太极八劲即掤(撑开)、捋(牵引)、挤(压击)、按(扒压)、采(抓拿)、挒(挡避)、肘(运化)、靠(冲撞);五式为进(前进)、退(后退)、顾(左顾)、盼(右盼)、定(中定)。八劲又分内外,外八劲指东、南、西、北四正及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四隅,意指太极套路兼顾四面八方;内八劲是蕴藏在内里的劲路,即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也是太极拳的八种手法。精确熟练掌握八劲五式,不但使太极拳练得姿势准确优美,而且能提高功效,既能强身益寿,又有益于御敌技击。正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创始人武当道人张三丰既精武技,又谙三教经典,且系“先天易学”之传人。“太极“一词出于《易经》。《易》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即阴阳,太极阴阳包容万事万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天地人身无所不包。太极拳术除武法而外,本身含蕴椿功、吐纳、导引、坐功、睡功等内功。太极拳“气沉丹田” 练就的内气,“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其运劲如抽丝;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皆言其能贯穿一气。故武禹襄《太极拳论》有言:“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习练太极拳法,实寓修练内丹。功拳一体,正是太极拳术优于其他外家拳法的独特之处。

三、一气流行为真气运行与太极拳术所共融

众所周知,拳法、内功最大区别,在于一者重在外练筋、骨、皮,一者注重内练精、气、神。然而拳法又有外家、内家之别,武当内家拳术,特别是太极拳则长于动以致静、内外兼修,良由武当太极源于道家、易学,内涵丹道。太极拳除兼修形神而外。内气的修练是其根本。“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一气流行至为关键。而真气运行,旨在培养、煅炼丹田真气、运行周天,流行奇经八脉,舒通全身筋骨,从而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真气运行法与太极拳术同根同源,内涵共融,一气流行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若真法习练者兼修太极拳术,或是太极拳煅练者兼练真气运行法,于强身御敌、祛病延年,皆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甚或更收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于此体会颇深。笔者习练真法之前已具数十年太极拳功底,1990年参加李老举办的全国真法培训班,认真依法学练,很快就通了周天。练功过程中体感舒畅,通督后感觉更妙。心情畅快。头脑清新。遍体暖气融融,全身充满活力。此后我练太极拳的感觉确有不同,形神与意气的结合更为协调,神韵与气感更觉充实,真正体会到真气运周天、形神妙圆通的奇妙,从我举办的数期真法培训班的成效看,二十天内通督的学员中练太极拳者占去百分之七十。学员普遍反映,学练真法以后打太极拳的感觉与原来大不一样:内气充沛,意到气到,绵绵不绝,四体通泰的美妙感觉无以言表,以上是笔者多年历练心得,粗知陋见,祈与同道共研。

作者 沈凤萍: 国家武术一级裁判、武术六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