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

 minban 2010-05-12
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
时间:2010-05-10 05:11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管理者、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具有科学决策能力,成为对现代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决策的基本理念
(一)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周期日渐缩短,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高。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任何决策都要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一方面,必须从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出发,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必须从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进步出发,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华,不断提高生产对象、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坐标,规定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道路和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组织四个方面的关系。领导者、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资源共享的理念。资源的短缺和有限占有,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各种资源人均占有量都极为缺乏的国家,实现资源共享十分必要。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在我国非常严重。
决策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配置资源。一般情况下,领导干部掌管和控制着相对较多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决策者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
二、决策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思想素质。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必须讲政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决策行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负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为名、不为利、只唯实。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决策态度。
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者树立四种意识。一是全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决策者只有树立全局意识,才能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才能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才能以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做到高瞻远瞩、统筹兼顾,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二是程序意识。决策有一个过程。决策的过程只有用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严格按照这些程序进行决策,才能避免凭经验盲目决策、凭直觉仓促决策、凭感情随意决策和凭印象片面决策的倾向,确保决策过程的规范性、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三是民主意识。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核心。离开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领导决策能力,就必须强化民主意识,时刻遵循民主决策的原则,博众人之长,减决策之误。四是修正意识。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有些决策尤其是重大问题的决策,不可能一次拍板就能完全符合实际。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现决策中的缺陷或失误,也可能由于客观条件产生变化导致原决策不适应新情况。因此,决策者应树立高度的修正意识,密切关注决策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捕捉新的信息,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抓住新的机遇,及时对原定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切不可为了保全自己的形象或维护私利,回避问题,隐瞒失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辩证思想方法和科学文化素质。决策者必须具备辩证的思想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盲目性、片面性、绝对化,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打破旧框框、突破老经验、开辟新思路,奠定科学决策的坚实基础。
运用辩证思想方法科学决策,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决策是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必须能在实践中行得通。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把握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使良好的主观愿望尽可能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二是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原则。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它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问题的非定量性等特点。领导干部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又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条件,在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决策中,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许多自己不熟悉、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况,这就需要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对影响决策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复杂因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进行逻辑性思考,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把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既不盲目武断,又不优柔寡断,从容地、科学地实施决策。三是自主决策与重视 “智囊”相结合的原则。相对于决策者个人而言,智囊团具有人数多、类型多、思维发散的特点。由于一些专家学者和咨询机构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在某些领域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利用这些 “智囊”对决策事项进行谋划论证,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正确的保险系数。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应牢牢把握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应注意尊重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其智囊团、思想库的功能作用,促使决策向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四是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经常面临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的问题,往往会以上级的意图为决策的前提和依据,确保上级决策的落实。但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必然会使决策缺乏创造性,使本级的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下面的具体实际,造成决策失误。实施科学决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整个决策的始终。
(三)心理素质。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常常在决策中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决策和决策执行。因此,领导干部更加需要培养训练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乐于进取、勇于竞争,临变不乱、多谋善断等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决策。在决策实践中,要有敢于决断的见地、勇气和魄力,特别是面对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绝不能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而要表现出应有的果断性和坚定性。当然,领导者不仅要敢于决断,还要善于决断,力争使自己的决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决断,以保证决断与不断变化的情况相适应,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丁永平 (作者为中共太重集团委员会副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