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附录: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墨迹经典——苏轼天际乌云帖》说明: 《苏轼天际乌云帖》简介 苏轼(一○三七—一一○二,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苏轼博学多才。其文雄视百代,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工诗词,开豪放一派,与父洵、弟辙并称了一苏』;工花鸟,论画不以形似,但求意趣,开文人画之先河。书法负盛名,笔致深厚,姿态横生,自创一体,位列『宋四家』之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行书,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约在熙宁十年(一○七七》至元祐丁卯(一○八七》这十余年中所书,时苏东坡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应该说,这是苏氏书法艺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纵览全篇,字态凝重而饶有韵致,笔画圆浑朴茂,一点一画恰具有力屈万夫之力度。如果从用笔上去推究,苏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颜真卿的笔法,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故线条圆润丰实而富有内涵。据载,苏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黄庭坚《山谷集》)。《天际乌云帖》明显地留有颜字的遗痕,这是苏氏中年临写颜字的自然流露。 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帖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黄庭坚曾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确实,苏轼那种萧散的性情和学问文章之气,是他的书法艺术魅力产生的根本所在。(张伟生) 释文: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此蔡君谟《梦中》诗也。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邀余饮堂前小合中。壁上小书一绝,君谟真迹也。“绰约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又有人和云:“长垂玉筋残妆脸,肯为金钗露指尖。万斛闲愁何日尽,一分真态更难添。”二诗皆可观,后诗不知谁作也。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韶又知作诗。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遂落籍。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旧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故知杭人多惠也。 桤木卷帖 《桤木卷帖》,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原台北兰千山馆藏 现寄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多用正锋,精神凝聚,结构圆熟,字形匀称,其墨法最有特点。安岐评论说:“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明代金冕跋云:“昔先生尝赞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画之外,今观先生书杜诗,后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挥洒者,盖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尔。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论之,是未可同赏妙也。”在这短幅中,苏轼以其笔墨骨肉赋其形,以其才学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气;吟物有所寓,咏诗有所悟,读杜有所思,挥毫有神助,使后人“爱玩不忍舍”。
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附录】 《答谢民师书》 苏轼原文 【附录】原书说明 大凡古人尺牍,或叙离别之情,或询家人之安,或与同好畅述人生,或与友人切磋文艺,言之所吐,一往而情深,施于尺素,虽不计工拙,而随手挥洒之际,真意流露,若此尺牍出于名人书家之手,则更是弥足珍贵,于是世人竟相珍藏,每得名家尺牍,视若拱璧,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但遗憾的是随着书写工具的改革、信息的流通和电脑的发明,用毛笔书写尺牍的文化现象日趋消退,而历代名人尺牍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特殊的书写格式不但受到书家的青睐,同时亦受到收藏家和鉴赏者喜爱,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即是一帧具有相当高的聚文物、收藏、学术、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尺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不但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其诗、文、词、赋、书法、佛学、绘画无一不佳。在他十岁时,其父苏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其书,嘉祐二年试礼部,欧阳修惊其文才,叹曰: “我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熙宁中,王安石变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遂受排斥,贬为杭州通判,复徙知湖州。元丰二年,旋以黄州副团练使安置,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后卒于常州,终年六十六岁。 苏轼早年学《兰亭》,中岁喜颜鲁公、杨凝式、李邕,晚年融会贯通,自成一家,黄山谷评其书谓:“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相传东坡作书,善用单钩卧笔,以侧势取妍,故其书丰腴雄浑,笔力圆健,其发笔逆入时露锋芒,而收笔时如珠光黍米有聚墨痕,极其圆融,而其结字体势欹侧,左伸右缩,故其行气极为流畅。其章法布局,则参差栉比,大小错落,奇正疏密,妙合自然,特别是他的尺牍,信手拈来,随势生发,如风行水面,云出岩间,殊觉有一股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十分耐人寻味。本册所载《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是苏轼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时所书,亦即他去世前一年由儋州(海南岛)遇赦北上时途径广东清远峡山寺时,写给他友人谢民师的一件书扎,内容是答复谢民师关于写作上提出的问题,表述了他对文章写作的一些见解。此文与南宋郎哗注《经进东坡元集事略》中所载原文对照,前段共脱佚一百四十八字,现帖上起首处“轼启是文之意疑若”八字并非原文所有,而帖末“轼顿首并拜民师帐句推官阁下十一月五日”文集中亦末见,帖后题跋部分有明代著名书家娄 坚仿苏轼书体补写的一段阙文,另有陈继儒等人题跋。此帖为纸本,纵二七厘米,横九六点五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细玩此帖,书 与文交相辉映,通篇一气贯注,有不可止遏之势。俞和曾评其书谓:“东坡先生在当时诸公间第一品人也,余每于人家见尺牍片纸,未尝不爱赏,得其遗迹犹可想其风度,况笔精墨妙耶。”亦正如娄坚在卷后跋云:“坡公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於拙,特为淳古”。无疑此件尺牍当为苏轼生平中的精品,今按原迹彩影付刊,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作者: 一 瓢) 苏轼治平帖
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治平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并誉之为“世间墨宝”。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荃德载图书”二方。 附录《中国书法全集——苏轼》治平帖条目说明:
治平帖 此帖署月、日,而未署年.帖尾文徵明跋论证甚详:“右苏文忠公与乡僧治平二大士帖,赵文敏以為早年真跡。按公嘉祐元年擧进士,六年辛丑举制科,遂為凤翔签判。越四年,治平辛巳召判登闻鼓院。寻丁忧,还蜀。至熙寧二年己酉始还朝,监官誥院。四年辛亥出判杭州。此书八月十六日发,中有‘非久请郡’之语,当是熙寧居京师时作。盖公治平中虽尝居京,然乙巳冬还朝,而老泉以明年丙午四月卒,中间即无八月。又其时资浅不应為郡,故定為熙寧时书无疑。於时公年三十有四年矣。”唯跋中“治平辛巳”有笔误,应为乙巳。考熙寧四年四月,东坡有通判杭州之命,故此帖必书於熙寧二年与三年中两八月之一。 赵孟頫跋此帖时為二,想后散失。此一纸元末為吴僧九皋所藏。“九皋尝住石湖治平寺,以此帖亦有‘冶平’二字遂留寺中,且刻石以传。”帖中“治平”乃东坡家乡眉山县的僧寺。受信人史院主、徐大师乃二乡僧。文中程六,乃东坡母程氏之姪程之元。东坡信中拜託二乡僧照看坟塋,还流露归乡之意 “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 文徵明评此帖不如晚崴之“特劲健浑融”,赵孟頫也认為“字画风流韵胜”,堪为的评。 释文 軾啟。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出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敷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濛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塋,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軾手启士冶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口。 (刘正成) 王晋卿帖 苏轼《王晋卿帖》
苏轼
苏轼《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 书于1091年(元佑六年) 行书 渡海帖 跋吏部陈公诗帖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武帖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东武小邦 不烦牛刀 责无可以上助万一者 非不尽也 虽隔数政 犹望掩恶耳 真州房缗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轼又上 书林逋诗后
苏轼《书林逋诗后》 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春中帖 苏轼《春中帖》 约1092年(元祐七年)
尊丈帖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释文:尊丈不及作书 近以中妇丧亡 公私纷冗 殊无聊也 且为达此恳 轼又白 归安丘园帖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覆盆帖 苏轼《覆盆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苏轼《令子帖》 约书于1094年(绍圣元年) 释文:令子所示 专在意 来日相见 即达之 但未必有益也 辄送十缗 省为一莫之用 患难流落中 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不罪不罪 轼手启
邂逅帖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宝月帖
苏轼《宝月帖》 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 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编人《苏氏一门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释文:大人令致恳 为催了礼书 事冗 未及上问 昨日得宝月书 书背承批问也 令子监簿必安胜 未及修染 轼顿首
获见帖 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啜茶帖 苏轼《啜茶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 释文:道源无事 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 有少事须至面白 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 恕草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