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产业互动是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产业互补、互利、互促、互融等经济活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从而建立起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一体、产业互动、经济互融、城乡共荣。而其中的产业互动既是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又是城乡统筹的基本动力。 一、城乡产业互动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乡产业互动是城乡统筹的核心 1.城乡产业互动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从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到一阶段后分离出工业部门,而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又催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既增强了城市对农村要素的吸引力,也增强了城市要素向农村的扩散和参透,于是,城乡分离又走向城乡融合。因此,我们说,农业是推进城乡分工与协调发展的原始动力,工业是城乡分工与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乡分工与协调发展的后续动力。没有一、二、三产业的互动,也就没有城乡分工与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持续动力。只有加大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夯实发展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城乡产业互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经济根源,就是城乡产业分割,产业关联性不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从这个经济根源着手,通过城乡产业互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产业互动主要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农业的渗透融合、城市工业、农业、服务业与农村工业、农业、服务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这种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必然促使各产业间的边界特征开始逐渐模糊或消失,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不断产生,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城市工业、农业、服务业对农村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渗透,就催生了服务农业、生态农业与高科技农业等新产业,不仅拓展了农业经营理念,而且改变了农业经济的属性,使农业也具备了与其互动融合产业的功能和特征。 3.城乡产业互动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城镇发展,增强城镇对农村的集聚扩散效应,无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加快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没有产业发展和支撑的城镇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没有产业发展和支撑的城镇,是不可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没有产业和发展支撑的城镇,居民是不可能安居乐业的。增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就要以中心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实施产业集中发展,提高集约化程度,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布局结合起来,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有效引导产业和人口聚集,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融合和产业互动,使城镇发展牢牢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4.城乡产业互动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的基本途径。但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可见,农业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的过程。如果没有城乡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5.城乡产业互动是农民市民化的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实现就业的和致富的过程。城乡产业互动,有利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的同步增长。只有解决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其生活方式和身份的根本转变,也才能为城乡统筹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城乡产业互动是重庆的现实要求 重庆直辖市的显著特点,是特大主城与广阔农村并存,农村的面积和人口比京、津、沪三市的总和还要多很多,经济二元特征突出,主城区与各区县经济严重脱节,差别越来越明显。而各区县城乡结构亦不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性差,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低,产业互动性差,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产规模小,市场半径短,缺乏竞争力,形不成优势产品和特色经济,相当一部分区县,经济实力单薄,发展迟缓,还有14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重庆落实“314”总体部署,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而落实好这一总体部署的根本出路,就是要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解决城乡产业关联度低、互动性差、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 作为二元特征十分明显的重庆区县经济,在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推动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重庆与其他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的差距,实质上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距,差距主要在主城区以外的区县、在农村。重庆工业化、城市化的实质是“化”区县、“化”农业、“化”农民、化农村,核心是富民强区、强县。重庆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是要实施带区县、带农村、促农业、富农民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着力点要放在充分发挥优势,推进城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发展新思路的确立,将有力地促进重庆区县经济、特别是两翼的跨越式发展。 二、城乡产业互动战略 一般意义上的城乡产业分工是“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但当今中国的城乡产业格局却有双重二元结构:即城市工业与农业;乡村工业与农业。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改变这种双重二元结构。双重二元结构可以看做经济断裂的两种表现,其形成断裂的机制有行政性的,也有市场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全方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促使互动融合,消除断裂。 (一)实行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变双重二元结构为一重二元结构。 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将在不同体制下和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纳入到一种体制轨道和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上来,使双重工业化转为一重工业化,由此改变目前城市工业与农业、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双重二元结构格局。变双重工业化为一重工业化,并不是要让城市工业按照计划经济的方法吞并或消灭乡村工业,把农民重新赶回土地上去。而是要对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实行统一平等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无歧视的产业政策,鼓励两种工业在一种体制、一种产业政策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行互动、重组与融合。 1.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用产业政策诱导,让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根据资源要素禀赋,发展各自有比较优势又能互补的行业。城市工业可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能迅速集聚的优势,偏重发展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门类和产品。随着城市地价的提高,留在城市的只能是具有更高价值有能力偿付较高的租金的要素和产业。对于那些占地面积大、单位占地面积创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要通过置换逐步出城下乡。城市传统制造业进入农村工业区后,因相对便宜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下降而得以扩大规模,也可以为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乡村工业应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企业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向。大力发展有农村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市场制度安排下,凡是适宜在农村抑或在城市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能人为设置进入门槛,要让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给城乡企业或个人以平等的发展机会。 2.实行平等和一体化的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产业政策和制度虽然经过了多次大的改革,但是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目前要尽快清理现存两种不平等或带有岐视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在城乡之间、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之间,应逐步淡化差别意识,按同一产业政策标准,在市场准入、财政金融支持、股票上市、土地占用、劳动就业与人才引进、科技攻关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采取一种政策、一种待遇,指导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发展。 3.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推行城乡统一金融政策。统一城乡金融政策是城乡工业进行渗透、融合的重要条件。因为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如果国家的金融政策和资金供给的政策偏向城市,不但会引起城市工业在资金供给充裕的条件下提前进行“资本深化”,并且还会导致农村工业资金供给不足。为了解决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农村工业企业就借助市场或地方政府力量,千方百计地从农业转移剩余资金。要减轻农业对工业化的资本要素贡献压力,还必须改革目前的金融制度和政策安排。为此,要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及非国有银行,进入农村拓展业务,开展存贷款活动。同时,探索并建立适合乡村企业特点的资格认证、贷款抵押担保制度。改革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最终将其改造成农民自己的信用合作组织。积极支持农村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二)实行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变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 工业与农业协调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仍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分散经营、缺少组织性、“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法。由此造成面对现代工业,农业无竞争力可言,面对市场,无谈判能力可言。因此,实行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使农业同工业居于同等的竞争地位。这意味着,随着工业化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虽然逐步下降,但农业的竞争力不仅不因此而削弱,相反,却因农业和现代工业之间互动性的增强而得到不断扩张。 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矛盾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工业并存,现代工业并未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其二,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位置至今未发生互换,“先进”的工业还要依靠“落后”农业的支撑。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力量,采取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放弃工业化初期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和过度抽取农业剩余资本的政策目标,将政策目标的重点转移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等方面来。 三、城乡产业互动的突破口 城乡产业互动从哪里突破呢?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时就曾指出: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这实际上就是城乡产业互动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的落脚点是形成完整的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依据其技术经济关联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分解为附加价值链、资金追加链、技术追加链、劳动力追加链等诸多形式。产业链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于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并以产业合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技术基础产业环节和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构建产业链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产业链接通和延伸,而是在这种接通和延伸的过程中,一方面接通了断续和孤立的环节,使得整条产业链产生了原来断续或者孤立的环节(产业部门)所不能具备的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面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衍生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链环(新兴产业部门),通过形成产业迂回,既创造新就业岗位、又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 这个突破口的首要任务是接通断裂的产业链。这是因为,我国原来的城乡产业分工,是农村负责农产品生产,城市工业负责农产品加工,城市商业负责农产品销售。人为地割断了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其中,高附加值的加工、销售链环都在城市,农村只是原料生产环节,享受不到高附加值回报,也无需关心农产品加工、营销。这是造成农村农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现在,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这个根本点上突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主动投资农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把人为割断的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城乡产业互动延伸产业链,最终才能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这个突破口的经营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属于跨行业的产业整合,它将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换有关的农业产前部门、农业本身产中部门以及农业产后部门中不同阶段的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或把生产同类产品、从事同一工艺过程、同一部门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协作或结成一体。前者属于纵向一体化,后者属于横向一体化。自1985年山东潍坊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是纵向一体化讲得比较多,横向一体化讲得比较少。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横向一体化已有相当的发展。 农业产业横向—体化经营是城乡产业互动融合的更高形式。与纵向一体化发展道路所不同的是,其产业化过程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而且包括体制和制度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产业互动、融合,最终可以产生新的产业形态,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更迭与升级,因此,农业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的生命力。农业产业横向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它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随着农业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农业加快了同城市第二、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并形成—个新的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传统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及其他相关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新体系。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及其他相关服务由独立分化趋于交叉整合,形成—个“多属性融合体”,如观光农业、服务农业与高科技农业等等,从产值与劳动力就业的统计上已很难对各产业成份加以准确区分。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产生的观光农业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与知识、技术、文化,休闲、产品与服务相结合,虽仍是生产农产品,生产目的、产品价值、顾客定位却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尽管与农业有关,却不能用农业生产观念发展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更多地与旅游休闲联系在一起,其产业属性中的农业特征正慢慢蜕化,同时注入许多第三产业的特征。发展服务型新农业要以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为主,积极转换经营理念,开拓服务空间,走一条完全不同于生产农业的发展道路。在科技农业方面,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借助于生物工程、遗传工程、海洋开发、电子信息、宇航科技成果,向农业工业化、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逐渐减少对自然界与劳动力的依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日益凸显,—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第一产业的过程中,不仅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控制植物生长,而且还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各种信息,以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以荷兰为例,荷兰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国家虽不大,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花卉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0%以上,每年出口总值达60亿美元,有“鲜花之国”、“欧洲花园”之美称,荷兰花卉业的成功有许多因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高度的专业化生产、科学的栽培技术和高效的花卉拍卖体系。荷兰花卉种植采用大量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花卉温室里的供水、供肥、温度、湿度、日照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等都由计算机控制。为提高花卉产量和品质,大量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水肥管理则采用滴灌、微喷灌及“潮汐式灌溉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不同产业的产品、技术与服务交叉创新是城乡产业互动、融合的显性特征,也是城乡产业互动、融合的核心与灵魂。因此,在继续抓好农业纵向一体化经营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农业横向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与城市其他各产业的不断互动、融合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实现产品与服务创新、经营与管理方式创新、业务与市场创新,进而为农业的产业化注入新活力,为农业发展打开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四、重庆市涪陵区城乡产业互动的实践模式 自2007年6月开展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以来,涪陵区集聚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下乡,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实现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具体模式有三种: 一是企业投资建设型。名列重庆房地产行业三甲之一的金科集团投资10亿元,在涪陵区义和镇按每亩800斤稻谷市价、五年后再加5%的租金,向农民租用5700亩土地,建设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2000亩体验式生态农业、3000亩生态苗圃基地、2000亩水产养殖基地和3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疗养,生态产品科研、生产于一体,以植物生态景观、水域景观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可促进耕作便道、供水管网、排水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变乡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使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在园区务工等多渠道增加收入。同时,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该企业的建筑工地和园区转移,使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是企地共建型。重庆美心集团与涪陵区达成协议,合作共建“涪陵区美心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示范区地处涪陵区蔺市镇,占地109平方公里。总投资达75亿元。将在十年内,分三期建设。建成后将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建立包括新型工业、特色旅游、生态农业、物流配送等产业的新型产业体系。现已形成蔬菜基地、葡萄园、经果林和玻璃温室。农业产值较往年散户经营增长50%,还吸纳了3000多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股份合作型。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桂楼公司,采取公司出资、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现金入股的方式,成立东江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农民每年除从公司得到每亩不低于800斤稻谷或现金入股分红不低于10%的保底收入外,还可在公司务工每月收入700-800元。从去年开始,桂楼公司按照“龙头企业(桂楼公司)+公司(原下属养殖场)+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化生猪养殖,与农民签订仔猪供应、饲料配售、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的“五统一”合同,建立生猪养殖风险基金,以抵御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以生猪养殖为基础建立生态农业园区,带动了全区生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迎伟、胡国平 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研究》2008.8 2.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BB/OL〕中国新闻网2009.2.5 3. 靳相木 薛兴利 农业产业化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之比较〔J〕 农业经济 199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