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碎孩子的“蛋壳心理”

 清轻 2010-06-01

敲碎孩子的“蛋壳心理”
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 霍云翔

编者按

  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

【门诊故事】
罚站之后,他不想上学了

  “我知道我很傻,真的。我也知道,老师那样做一点错都没有。虽然父母同学都没有说什么,但是我依然觉得自己走不出这样的阴影。”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可就是走不出去!”这位寻求帮助的学生名叫小进,一个文静内向的男孩。

  在大人们的眼里,小进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读初一的他,成绩优异,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正因如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老师在班上也多次以小进为榜样,号召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

  半个月前的一次课上,小进忍不住把一本漫画书带到课堂上看,被老师发现,不仅没收了漫画书,还让他罚站了一堂课。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好鼓也要重锤敲,惩罚不是目的,只是希望你能够吸取这次教训!”

  回到家中,小进闷闷不乐,在家长的追问下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父母倒也没有过多指责他,只是提醒他:“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就好了,吃完饭做作业去吧。”

  接连几日,小进都失眠了。他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辜负了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做了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在全班同学面前罚站,真是太没面子了。他们会不会在背后说我、笑话我呢?!这要只是一次噩梦该多好啊,可惜……”

  本来就内向的小进开始变得更加沉默,如今索性不想上学了,因为他不知道怎样面对老师同学“异样的眼光”。

【心理解析】“顺风马”易失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扶持与教诲。为什么“激励法”、“激将法”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因为他们争强好胜,不愿意在他人眼中成为一个糟糕的人。

  小进成长在一个气氛和谐民主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比较稳定,家人对于小进的要求不算太高,但是优秀的父母和家族成员,成为小进的目标甚至是压力。从小他就善于给自己自我加压。因为刻苦努力,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小进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这次小小的打击,对于小进来说不啻于一次沉重的打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次创伤。小进作为所谓的顺风马,抗挫折的能力较一般青少年要低得多。他们往往有一种“全或无”的思维,也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最差,他们容不下中间地带。多年的顺理成章,让他习惯了一切都在掌控。一旦面临类似事情,就会显得惊慌失措,觉得自己不再完美。有些孩子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迅速走向事情的反面。

【心理处方】教会孩子面对一切

  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批评孩子学钢琴不认真,孩子索性就放弃不弹;和父母玩游戏一旦输了,孩子就大发脾气;看到其他小朋友表现比自己好,就委屈哭泣。这些表现虽说不上偏激,可“蛋壳心理”却日益成为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隐患。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舍不得让孩子独自承受压力和打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的人,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不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

  《楚天都市报》健康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