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 教学模式 要素
【论文摘要】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发而引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有一定情境的认知和体验活动;然而,新的教学模式受学校自身软硬件、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教学目标诸方面的制衡,本文有针队性的提出解决的措施。
中国高等教育业已步入国家和民众共同投资阶段。学子通过大学教育获得应有技能,不仅能够适应特定职位要求,还能满足创业的需要。所以,高校培养的人才标准划分不同:按学术型(科研理论)、工程型(设计、规期、决策)、技术型(工艺、执行、控制)、技能型(技艺、操作)定位来切实安排、设置教学计划,突出实用理论,注重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去的教师灌输、学生容器式接受模式将成为历史,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人们在一直探索的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中,建构主义理论凸现出来,自9O年代至今,该理论在教学改革的研究运用如火如荼。
一、建构主义综述
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该理论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n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和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这种理论在人的认知上有同化和“顺应”之说。以儿童认知而言,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设计的两个基本过程为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者两种形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出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而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由此理论而引发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自身活动和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务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的长期储存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换言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为其四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