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对表证“恶寒”而不“畏寒”的理解。
恶寒是指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覆被,近火取暖而不解其寒的表现。畏寒则是指经常寒冷,但加衣覆被、近火取暖,其寒可以缓解。恶寒多见于外感表证,畏寒则多见于阳虚失温所致的虚寒证,然而,为什么表证寒冷是恶寒而不是畏寒呢?其理由如下:
表证是指六淫等邪气经过口鼻、皮毛侵入机体为患的初起阶段,由于邪居肌表,邪居卫位,卫气郁遏,不能正常地宣达于肌表,肌表因之失温,故见寒冷,这种寒冷是因卫气被邪郁遏,不得达表,肌表失温使人体产生的一种能动反应,即毛窍伏闭,以减少体热散失,故此时虽加衣覆被,向火取暖,可护阳保暖以增温,但却不能使在表之邪得以法除,不能改变机体主动抗病的反应状态,邪气不除,卫不达表,肌表仍然得不到温煦,故寒冷虽加衣覆被、向火取暖仍难以缓解或消失。只有通过发汗,使在表之邪随汗而外解,邪气一去,卫气宣通,肌表得温,恶寒自然消失。
畏寒,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亏虚,阳气不足,温煦作用减退,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而形成。之所以加衣覆被。近火取暖可以缓解,是因为加衣覆被可防止体内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体内虚弱之阳气,故寒冷可以缓解。
29.邪气出入与证侯转化的关系。
邪气出入,实际指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两种情况。邪气的出入进退,对疾病的轻重转归有着必然的影响,与证候的转化也有密切关系。
表邪入里,是指先出现表证,随着邪气的深入,而后出现里证,表证消失,也即表证转化为里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如外感初起,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苔薄白等表证,如失治或误治等原因,可致病邪在表不解,正不胜邪,病邪就会由皮毛、经络内传脏腑,这时表证的表现就会随里证的产生而消失,出现高热、面赤、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一派里实热证的表现。此时之治,就不需辛温解表,而是应清泻里热。
由此可以看出,表邪入里与证候转化,是因果相连,同步进行,密不可分的。证候的转化,是病邪由表入里的具体反映,也是表邪入里的必然结果。这一认识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均能得到证实。
然而,严格来说,表邪入里与证候转化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上因其二者同步进行,密为一体,所以言表邪入里,实际也寓表证转化为里证;言表证转化为里证,也含表邪入里,似乎二者分与不分无关紧要。所以在有的中医书籍中则称“表邪入里”为“表证入里”,但是这种合二为一的提法,无论从逻辑学角度或教学角度来看,均为不妥。它不仅容易在概念上产生混乱,而且也容易造成对表里两纲关系的认识产生误解。即既然有“表证入里”,也肯定会有“里证出表”,这种联想必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里证能否转出为表证?这与表里及表证、里证概念的理解有关,从理论上说,里证并不是不可以转出为表证。
里邪出表,只是说病邪有了向外透达的趋势,即病邪由较深的层次转出于较浅的层次,而并不是说由里证转变成了表证。这里所说的“表证”,则是指具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等表证特征性表现的证候,故不能将“里邪达表”称之为“里证出表”。所以,“里证(邪)出表”虽然提法上与“表证入里”相对应,但“表邪入里”之“里”,不仅反映着病邪由浅入深,也寓意了表证已经转化为里证。而“里证(邪)出表”的“表”,只反映着机体驱邪外出的途径,切不可误认为是里证转化为表证的简称。因为“里邪出表”并不伴随着证候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