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如何发展?

 furong1966 2010-06-11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如何发展?
 

  西部大开发、农业结构调整整、加入WTO、生态环境建设等均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西部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就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问题与方向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 (一)西部发展特色农业有五大优势
  1.生物物种优势。西部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当然,也有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及开发可能导致生态环境问题。西北仅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多、用途广,已查明食用、药用、工艺、固沙、观赏等植物3000多种,稀有植物100多种;西南仅以云南省为例,有植物物种3万多种,动物两栖类92种、爬行类145种、鸟类778种、哺乳类259种,号称植物王国、香料王国、天然花园、药物王国。
  2.土地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最突出,表现为土地总面积和土地人均面积大,草地资源总面积和人均面积大,耕地人均面积大。
  3.环境优势。西部地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它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中部地区。这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
  4.农村劳动力价廉而丰富。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1998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79.9%、81.8%、82.8%、81.8%和 84.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11.6个、12.6个、11.6个和14.4个百分点;西北地区的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8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76.6%、79.8%、65.8%、70.2%和51.5%,其中陕西省、甘肃省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和9.6个百分点,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全国持平,而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和18.7个百分点;从农村就业结构看,1998年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全国为70.3%,西部为78.3%,西南地区为78.0%,西北地区为78.9%,其中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分别为71.7%、73.4%、82%。87.1%和91.6%,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为77.2%、75.4%、85.1%、80.9%和90.4%。
  5.空间优势。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导致农业立地条件复杂而多样。对于农业,特别是对于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而言,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据此,西部可以发展高原农业。盆地农业、丘陵农业、沙漠及绿洲农业、河套农业等。
  (二)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五大劣势
  1.区位劣势。西部的区位特点:一是远离出海口,不利于产品出口;二是远离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消费群体;三是远离交通运输主干线,不利于产品运输和交流;四是西部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并与西亚和南亚国家接壤,但毗邻国家的经济较为落后、社会较为闭塞而动荡,市场容量极其有限。
  2.信息劣势。由偏远区位、城市稀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等所决定,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这种差距及其影响更甚于经济上的差距。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水平,信息劣势是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3.科技劣势。特色农业不仅仅是资源和劳动密集的产业,也应是包含相当高科技成份的农业。没有科技支撑的特色农业,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也是低效的农业。
  4.人才劣势。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缺乏是西部地区极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后两种人才的缺乏更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的主要问题之所在。从根本上讲,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最缺的是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西部10省(区)沛的文盲半文盲率达24%(全国为18%),其中,四川省19%、贵州省30%、云南省28%、西藏自治区61%、陕西省21%、甘肃省33%、青海省42%、宁夏回族自治区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
  5.市场劣势。我国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人们市场观念落后、对全国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起步较晚,加之当地市场的容量有限,是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劣势之所在。 (三)西部农业在全国的相对优势
  表2列出了西部地区各种主要作物生产水平与全国水平的相对值及在全国的位次,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农业生产在全国农业中具有绝对优势的是油菜籽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依次为烤烟、谷物及甜菜。西北地区的优势是“双菜”,即油菜籽和甜菜;西南地区的优势是油菜籽和茶叶。具体到各省(区)、市,重庆市较有优势的是茶叶和水果;四川省有优势的是油菜籽、水果、茶叶和甘蔗;贵州省有优势的是油菜籽和茶叶;云南省有优势的是甘蔗、烤烟及茶叶;西藏自治区较有优势的是油菜籽;陕西省较有优势的是甜菜及油菜;甘肃省有优势的产品较多,包括棉花、甜菜、油菜及烤烟;青海省较有优势的是油菜籽和甜菜;宁复回族自治区较有优势的是烤烟和甜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优势的产品较多,包括甜菜、棉花和油菜籽。当然,在此没有考虑产品内在质量差异问题。
  二、我国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原则与格局
  (一)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定位
  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突出5个特色、打好5张牌,即突出环境特色、打绿色牌;突出物种珍稀特色、打珍稀牌;突出气候特色、打时差牌;突出草原特色、打草原牌;突出野生特色、打野生牌。
  基于对西部发展特色农业优劣势、市场前景的分析和国际国内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结论:西部应当发展10类优势特色农业:果蔬农业、绿色食品业、籽种农业、草地牧业、中草药种植及加工业、特种养殖业、野生植物驯化和种植、花卉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二)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要本着“市场导向、资源依托、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科技支撑、动态优化”的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需求导向是农业发展的指针。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特色农业的基本定位,应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为基准,进行市场容量、市场消费人群的预测及市场定位、市场设计等。
  资源依托原则。发展特色农业须立足于开放条件下的资源优势,为此要全方位地审视区域资源优势。长期以来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各地区均强调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但与其他地区一比就发现所谓的优势并不存在。即使是有优势的资源也不应追求开发的时间、速度和规模,相反,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
  环境友好原则。保护环境,包括保护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使特色农业不造成或极少造成污染和其它危害。这样,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特色农业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
  生态保育原则。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国家和地区的食物安全,但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生态安全,应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为基本出发点之一。
  科技支撑原则。传统产业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和低效,但没有科技支撑的传统产业肯定是没有前途的,也是低效的。发展特色农业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动态优化(调整)原则。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劣势始终在变化之中;同样也没有永恒的特色,特殊性与一般性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墨守一种或若干种特色产品,是没有出路的。西部特色农业也应在发展中对其“特色”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三)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格局
  基于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对西部主要农业类型区的划分,一要突出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点地区,不要强求完全覆盖所有地区。考虑特色农业的基本定位,西部地区应发展以下10个主要类型的特色农业区:
  特色果类生产区。在西南地区发展优质柑橘、南方梨等热带水果,在西北地区发展猕猴桃、苹果、梨、葡萄等优质水果,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建设特色优质水果生产基地。
  特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云南省元谋、甘肃省河西走廊、青海省河俊谷地、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等地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野菜及其人工驯化栽培,在新疆斤夏、甘肃等地发展西瓜、甜瓜(哈密瓜、白兰瓜)等瓜类生产,建设特色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特色花卉生产区。在云南发展高档鲜切花,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发展干花,在西藏及青海等地发展高原特色花卉的低海拔引种和人工栽培,建设特色花卉生产基地。
  特色中草药生产区。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分别发展拘机甘草、红花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
  籽种繁育生产区。在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源条件适宜和植物病虫害低发区,发展作物种籽、树木种苗和草种繁育,建设优质高效的籽种农业区。
  高效草地牧区。在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四川等省(区),以增加草场投入、防止草场退化、提高产草能力、改良畜群品种和种群结构为重点,发展高效优质草地畜牧业,提供优质的肉、皮、毛等畜产品。
  优质棉花生产区。稳定新疆棉区生产,调整棉花品种结构,提高棉花的拉力强度等质量性状,建设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优质糖料生产区。在云南及四川等地发展优质甘蔗,在新疆等地发展高糖甜菜,建设糖料生产基地。
  优质烟叶生产区。在云南、贵州等地发展优质烟叶,建设烟叶生产基地。
  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区。在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郊区、旅游沿线等交通便利、条件适宜的地区,面向城市居民、青少年及国外游客,发展融特色农业景观、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妹游观光农业。
  三、我国西部发展特色农业须注意的问题
  (一)目前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五个误区
  误区之一:特色必定高效。有特色并不一定有市场,特色必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出发 点,而不应唯猎奇为目标;即使是有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若无科技支撑、信息支撑、管理支撑,再具特色也很可能是低效的,即使一时效益不错也是难以为继的。特色须与市场、科技、信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才有持久的高效,否则又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变卖资源。
  误区之二:规模越大越好。通过对西部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西部地区的居民迎接西部大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信心十足。各地均竞相“抢先机”、“占山为王”、“上规模”,省一级政府,都争相达全国第一,如围绕中草药的开发、种植,各省(区)就互不相让,“全国最大药材基地”、“中华药谷”、“世界一流药仓”的提法很多,缺乏必要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在县级,又有“万亩林果、十万亩蔬菜、百万头牲畜、千万只家禽”的提法,气魄之大令人赞叹不已,但也仅仅是赞叹而已,孰不知市场有限、资源有限。
  误区之三:产品深加工肯定好。产品深加工固然可以使产品增值,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食品类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对其加工越精细,其产品的市场消费群体就越有限,市场容量也越有限,从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就越大。这其中既有收入问题,更有消费偏好问题,人们崇尚天然产品的倾向愈来愈明显。另外,初级产品产地并非一定在此类产品加工技术上占有优势,相反,在多数情况下处于劣势,从而一味追求深加工,不仅可能丧失已有优势,反而可能背上投资不当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实际上,西部各地有不少原料(产地)养加工(厂)的例子。
  误区之四:特色越多越好。如果各地均“全线出击”,处处要搞“第一”、“之最”,就会导致最终没有特色、区际结构趋同、竞争能力下降。此种现象不仅在发展药材种植上有,就是在发展土豆等“大路货”上也有。目前,将土豆作为特色种植业、甚至支柱产业的地区已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盟、河北省的坝上地区和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实际上,结构趋同问题将是西部地区今后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问题。
  误区之五:草地畜牧业注定低效。发展草地畜牧业及与之相关的畜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草地畜牧业,若以加快肉牛、肉羊、奶牛和优质细羊毛生产为重点,同时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则可显著提高草地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实现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如表1所列,西部地区最丰富的资源是草地资源,最具比较优势的农业之一是草地畜牧业,虽然目前单位面积牲畜饲养量和产肉量仍较低,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地畜牧业的忽视、投入严重不足直接相关。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草地的投入仅为每亩几分钱,造成草地畜牧业长期积累较少、资源利用过度;加之牧民受自身积累不足、贷款受限及草场产权不明等问题的影响,自身投入也极少。实施明确草场产权、增加政府投入、放宽对牧民贷款的限制等措施,可有效地提高草地畜牧业的效益。
  (二)目前应特别注意六个问题
  问题之一:不计生态环境效果。宁夏省的发菜和宁夏、甘肃、陕西等地的甘草滥采滥挖现象,即是此类问题的典型。宁夏的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和发菜,被誉为“宁夏五宝”,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三宝”、“四宝”。这些“宝”确实是特色产品,具有无可争议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时过境迁,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野生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尚不过关的情况下,此类特色产品的开发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问题之二:推行“命令农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政府官员无视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在西部地区尤其突出,西部农业发展的政府行为色彩极为明显,甚至层层下达生产指标,包括种植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政府的过多干预,势必导致农民动作的整齐划一、难有特色,农民也主要听命于政府而忽视市场需求,其结果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说可能又是灾难性的。陕西“苹果现象”即由此类问题所导致。
  问题之三:竞相提“第一”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相互毗邻的县、市,彼此并不了解对方发展的产业和周边市场的需求,却盲目制定发展规划、生产计划,这种情形,在西部并不鲜见。一是特色不特,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致产品烂在田里、烂在家中;二是事倍功半、劳民伤财,伤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富民不成反伤民。近年来全国一些地区果品、蔬菜等“卖难”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
  问题之四:发展特色农业与节水的关系。特色农业中的蔬菜、水果、瓜类、花卉等均是耗水作物,部分特种养殖业不仅消耗水资源还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因此,应处理好发展此种特色农业与节水间的关系,积极发展节水的特色农业,农业节水措施、工程节水措施、材料节水措施及管理节水措施的应用在发展特色农业时非常必要。否则,特色农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是难以为继的。西部人均水资源确实不少,但地均水资源较少,尤其是西北地区。地均水资源对于农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问题之五:发展特色农业与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矛盾。发展特色农业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是密切关联的两个问题:增收和增产。国家固然不要求西部地区为国家食物保障做出多大贡献,但其内部的食物保障问题应仍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况且,西部的部分地区,如四川盆地、甘肃河西走廊、新疆绿洲、陕西关中地区等,均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区,它们对本地乃至全国的贡献不容小看。退耕要有一个过程,同样,发展特色农业也要有一个过程,二者均不应追求不现实的速度,否则既可能带来市场问题,更可能影响本地区的食物保障,同时亦可能导致经济波动。无论如何,保障本地区食物有效供给仍是西部多数地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问题之六:区际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同。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联合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将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均列为西部各省、市、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投资领域,这就有可能引致区际农业产业结构的趋同,并进而导致无序竞争、效益下降和生产波动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决不可忽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