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CPI超过3%就是通货膨胀吗-搜狐理财

 文海睿得 2010-06-16

  ●CPI走高对不同家庭影响各异

  ●食品能源价格易产生短期波动

  ●货币政策调整不宜紧盯着CPI

  ●判定通胀应高于国际公认标准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我国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CPI)3.1%的同比涨幅尤为引人关注,因为这一指标创造了19个月以来的历史新高。当前,“通胀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各类别价格的变动看,食品价格以6.1%的涨幅居各类之首。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5月份的物价指数上涨延续的依然是前几个月的走势,食品类价格是当之无愧的“主攻手”。由于食品类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高达三成多,因此,食品价格的波动极易成为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几年来,我国物价指数走过的历程证明了这一判断的合理性。

  要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的物价形势,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充分注意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各大类价格走势的差异。CPI走高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在上涨。5月份的数据显示,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括的八大类商品中,衣着类商品和家庭设备用品的价格同比下降,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维修服务两大类价格保持稳定。由于各个家庭的消费支出与国家统计标准所采纳的权重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即使CPI上涨,也难以断言它对每个家庭的影响是相同的。

  第二,从市场运行情况看,受天气、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以及消费偏好、投机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食品类价格容易出现短期波动。同样,能源类价格的走势也会出现类似规律。一般而言,这类商品价格的短期波动不应成为判别社会整体物价走势的主要参照系,除非它们的上涨或下跌是受要素禀赋改变、收入增减、技术进步等长期因素的影响。正基于此,许多国家往往在统计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用核心CPI这一指标来作为判别物价变动趋势的标准。由于我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食品在普通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比例较大,因此,我国这类商品价格变动的重要性与发达国家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国际经验还是向我们表明了这样一个理念,即社会各界不必对食品价格的短期波动过于敏感。

  第三,正是由于食品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宜紧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然有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剔除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货币政策很可能变化无常,政策的稳定性将无从谈起。若真是如此,货币政策的频繁变化不仅会让各个经济主体无所适从,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还可能出现当局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不当的货币政策最终成为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由此看来,核心CPI在国外货币政策制定中的普遍使用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第四,国际上判别通货膨胀的标准在我国有多大的适用性,是一个需要仔细求证的问题。在经济学的逻辑中,一国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其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必然带来不一样的物价走势。从历史角度看,发达经济体已经走过了制度改良空间巨大,生产资源利用率提升潜力诱人,人口出生率高位运行的时期,尽管技术进步可以为其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动力,但它们的经济增速一般相对稳定,年均3%-4%的增幅就是一个不俗的表现。而我国的情况却与之不同,由生产要素增加、制度改良和技术创新所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期,城镇化和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消费需求增加无疑会成为价格上涨的真实力量。再加上资源约束、劳动力短缺和环保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所要面对的物价增幅应该会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判别我国是否出现通胀的标准应该高于国际认定的3%。

  我国的物价形势错综复杂,各类专家见仁见智,要得到各个阶层都接受的共识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这或许是宏观经济学的魅力之所在。(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