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事件和本田南海事件以后,社会上对工会的缺位和错位现象多有批评之词。我想,这倒是恰好反映了一些真实的情况。这样的批评和抱怨,正是党和政府,包括工会组织反思工会体制的良好机遇。这里边,固然有工会组织自身的问题,但是更多的还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全国的工会组织,包括广东、深圳这些发达地区的工会,他们又有多少能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难道不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吗?我认为,掌握着绝对的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党和政府更是难辞其咎。所以我不认为这些议论是给工会组织抹黑,而只是说明了工会组织的乏力这样一个无情的现实。这些议论,与其说是对工会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社会体制的反问。我们工会干部大可不必为此妄自菲薄弱,顾影自怜。相反,我们“手无寸铁”,仍然坚守工会岗位,面对冷遇和误解,在逼仄的空间里奉献并且还是有所作为,我们问心无愧。针对这种情况,也有网友指出,工会组织“硬”起来比“多”起来更重要。这个观点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在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之下,劳动力的资方市场地位,工会组织一时半会“硬”不起来,我们的工作路径,恐怕只能是一边使工会组织多起来,一边使工会组织逐步硬起来。“多”是工会有为的必要载体,“硬”是工会组织的本质要求。我们正在开展的“班子成员联系产业,干部职工服务企业”,既是使工会组织多起来的过程,也是使工会组织在多的过程逐步硬起来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继续坚持这个做法,利用这个活动作为载体,加强工会与企业与职工的联系,密切与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在发展工会组织的过程中,不断的做强工会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