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 企迟帖
相迎帖 拓本。11行,93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一日临坐,目想胜风。但有感恸,当复
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尽此感深,
殆无NFDC4处。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
复何言。献之白。
王献之 益部帖
王献之 阿姑帖
王献之 集会帖
岁尽帖 拓本。11行,9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十二月廿七日具疏,操之、献之再拜。岁尽无复日,感思兼怀,不自胜,兄亦
同之,奈何奈何!奉十二日告,承掾安和,慰驰情。姊、三兄,诸患故尔不损,忧驰。
晴快。不审尊体并复何如? 迟复来告,操之故平平,已再服散,冀得力。献之亦恶,
愦勿。谨白。疏不具。操之等再拜。
王献之 前告帖
王献之 阿姨帖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越州石氏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
送梨帖 2行,11字。草书。
释文 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授衣帖 拓本。12行。100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献之死罪: 授衣,诸感悲情,伏惟哀慕兼恸,痛毒难居。见徐NFDCE并使 君书,承比极胜。但承此凶问,当复大顿耳。比日忧驰,无复意。不审尊体云何。脚 及耳痛气。得此哀号何如?先大恶时灸创,特不堪此,不乃为患。眠食几许?使君今地 实难为识,然所以为识,政在此耳。 |
想彼帖 拓本。2行,16字。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想彼悉佳。汝复见诸女不?此上下故尔耳。
奉别帖 拓本。11行,84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献之白:奉别告,承安和,庆慰。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之比日如复小胜,
因夜行忽复下, 如欲作NFDA1。今服药,尽温燥理,冀当可耳。然异极都不得复
小失和。卿恶,亦不复得妄近生冷。体气顿至此,令人绝叹!行有佳酒便服
集会帖拓本。又称《诸舍帖》、《深哽帖》。4行,26字。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诸舍不能集会,深哽塞!仰料静婢自常不和,知从事甚简致此佳也。
王献之 黄门帖
阿姨帖拓本。
7行,51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恻!想东阳诸妹当复平安。不审顷者情事渐差耶。 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当遂至郡。深想望。
|
诸舍帖 拓本。
2行,2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诸舍复如与何?吾家多患忧。面比问,慰情,不知可耳。
诸女帖 拓本。
2行,17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诸女无日,事悬心。阮新妇何日至?慰姊目下
阿姑帖拓本。
5行,34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近奉阿姑告,知平安。极慰人意。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NFDAB,恐是恶
风。大都将息,近似小却。
余杭帖 拓本。
6行,51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
左右,便当发。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白。
羲之 胡母帖
5行, 42字。草书。又名《永兴帖》。《宣和书谱》录有帖目。入刻
《十七帖》等。
释文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
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节过帖 拓本。
8行,73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献之白:节过岁终,众感缠心,伏惟同之。奉月初告,承极不平复,头眼半体
疹恒恶。兄告说姊故殊黄瘦,忧驰可言。寒切,不审尊体复何如,眠食转进不? 气力
渐复先耳。迟复旨告。献之故尔。献之(白)。
夏节帖 拓本。
7行,5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再拜。夏节近,感思深,惟穷号崩绝,不可忍处。晴快。不审体中何似? 食啖
复多少?甚驰情。不审诸舍复何如?未复西,动静不宁。此多患,反侧。愿深宽勉,故
承问。
鹅群帖 纸本。8行,50字。行草书。
释文: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
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天宝帖 又称《白东帖》。11行,9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白:东告,具天宝疾患问,何其仓卒! 乏子孙,常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
下。岂谓奄失此女,愍惜深至,恻切心怀!嫂哀念当可为心!情愿不可保,使人惋惋悲!
政当随事豁之耳。嫂先积弊,复有此痛心,不审不乃恶不?甚以忧驰。眠食复多少?愿
遣无益,尽消息理。
兰草帖
原迹为明吴廷收藏 清时刻入《快雪堂帖》
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
|
王献之 东山帖
夏日帖 拓本。4行。42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夏日,感思兼悼,切割心怀,痛当奈何奈何! 得思道书,慰意。薄热,汝比各
可不?吾并故诸恶劳,益勿勿。献之白疏。
瞻近帖 拓本。4行,2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献之白:思恋转不可言。瞻近而未得奉见,但有叹塞! 迟诸信还具动静。献之
(白)。
吴兴帖 拓本。11行,106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庆等别,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
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
吾宜速吴,与丞别。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复华、
姜疏。比来得直疏,故恶。故云当视华也。汝儿女并可不?
王献之 鸭头丸帖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
姊性缠绵帖 拓本。
2行,17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先夜帖 拓本。5行,43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得书为慰。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知足下便去,不
得面别,怅恨深。保爱。临书增怀。王献之(白)。
不谓帖 又称《鄱阳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 政坐视其
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
卫军帖 拓本。5行,42字。行草。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卫军犹未平和,而哀劳,殊未得尽消息理,常以不宁。仆射得散力,甚慰! 表
解台职,不知得恕不?复冠军告。悬企。
廿九日帖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硬黄纸 唐摹本 行楷书。纵26,37厘米 横1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
晋王献之--岁尽帖 拓本。11行,9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 十二月廿七日具疏,操之、献之再拜。岁尽无复日,感思兼怀,不自胜,兄亦
同之,奈何奈何!奉十二日告,承掾安和,慰驰情。姊、三兄,诸患故尔不损,忧驰。
晴快。不审尊体并复何如? 迟复来告,操之故平平,已再服散,冀得力。献之亦恶,
愦勿。谨白。疏不具。操之等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