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老聃质孔解
原文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简解 此言仁义为后天形质,非是人之真性即先天之道,于人身有害无益。 孔认为仁义是“真人之性也”,因为没有仁就不能成为谦谦君子,没有义就不能获得社会地位,除了仁义外还有什么能做得到呢?所以仁义才是真正的人的本性。接着又阐述仁义意义说:“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意思说:心怀仁义便能事通人和,普遍友爱便能毫无一己之私,这就是仁义所造就的境界。 老聃则完全予以否定,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
几乎后言,几,极相近、差不多;乎,语助词。差不多就是,或基本就是。后言,末论、不着根底,义为远离根本不可信。 兼爱不亦愚乎,人即形质后天,性化为情,是非、彼此已分,如何兼爱?爱恨、恩怨总是同时并存的,兼爱是不可能的,只可互化而已,言兼岂非愚蠢之论! 无私焉乃私也,无私、有私即是彼此、是非,“私”既无焉有“无私”,无私是私的对立面,一方存在,另一方也必存在,所以有“无私”也就有“有私”,哪一方都消失不了。此时,私与无私都是后天形质,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一段文字, 使天下无失其牧,牧养管理,天下人身,此句反问孔:你先生是不是要想使人身不失去应有的养育管理吧?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天地万物吧!因为,老庄讲的都是治身事,所以这里的天下仍指人身。要想知道如何治身的道理,那就先得明白万物大自然的情形,故引出以下的话。
固有,不必外力帮助,自然而然;有常、有明、有列、有群、有立,言各在其位,各具其性,可谓治理得很好。是谁在那里治理的呢?那里并没有任何人的主观安排,没有什么仁与义之类在主使,不是都很有秩序么?因为天地、日月等等,它们自身就都有其道物的养育与管理。对于人身也是如此,用不着你去苦心积虑,只要放手让你自身德性自己运化即可,需要做的只是顺循道物之化而化而已,如此就会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用得着急匆匆地打出“仁义”的旗子来,那不是打鼓追逃犯越追越远么?先生这样做不是保护人的本性,恰恰相反正是在扰乱人之本性。
(转录自毕敦一《庄子秘解》,解中文字略有增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