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差
1.疵病特征: 染色制品所得色泽深浅不一,色光有差别。
(1)同批色差:同批产品中.一个色号的产品箱与箱之间、件与件之间、包与包之间、匹与匹之间有色差。
(2)同匹色差:同匹产品中的左中有有色差或前后有色差或正反面有色差。
色差是染整厂常见疵病和多发性疵病之一,严重影响染色成品的质量。
2.产生原因 各类织物的纤维组成不同,染色时采用的染料种类及工艺设备不同、加上染色加工中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产生疵病的原因及表现就不一样。色差在外观表现上多种多样,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染料在织物上先期分布不均匀:染料在固着之前,如果在织物各部位上分布不匀,固色后必然形成色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
①织物因素:由于纤维性能不同或前处理退、煮、漂、丝不够匀透,使染前半制品渗透性不匀而引起对染料吸收程度的差异。
②吸液因素;由于机械结构上的原因或操作不当,使织物各部位的带液率不一致,因而造成色差。轧辊压力不匀、加入染化料不匀等都会使织物吸收染料不匀。
②预烘因素:在浸轧染液后预烘时,由于烘燥的速率和程度不一致,引起染料发生不同程度的泳移,使染料在织物上分布不匀。
(2)染料在织物上固着程度不同:尽管染料在织物上先期分布是均匀的,但在固着过程中.如条件控制不当(如温度、时间、染化料浓度等),使织物上某些部位的染料没有得到充分固色,在后处理皂洗时即被去除.从而产生色差。例如,分散染料热溶温度两边或前后不一致、还原染料部分还原或氧化不充分、活性染料汽蒸条件不良等都会造成织物的前后或左右有色差。
(3)染料色光发生变异:这种差异不是由于织物上染料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而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织物上的部分染料的色光发生变化,一般有以下3种原因:
①染前因素:半制品的白度不匀或pH值有较大差异,在染色后往往造成色光差异。
②染色因素:例如分散染料热溶温度过高,使某些染料的色光变得萎暗;还原染料的过度还原,也会使色光有差异。
②染后因素:在后整理过程中.如树脂整理、高温拉幅以及织物上PH值的不同等,都会引起染料色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④皂洗:如皂洗不充分,会使发色不充足.色光不准。
3.克服办法
(1)改善轧辊的均匀性。采用普通轧车染色者,应将轧辊表面车磨成中间直径略微大、两端直径略小的橄榄形辊筒;合理选择橡胶轧辊的硬度。
(2)采用均匀轧车。生产单一品种、单一色泽的产品时、用橄榄形辊筒解决边中色差或左中有色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然而在生产小批量、多品种、多色位品种时.则因为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常需频繁调换辊简.故给使用过程带来麻烦。采用均匀轧车是解决边中色差、左中右色差的好办法。
(3)选用合适设备,改善设备状态,使被染物在整个染色过程中能均匀上色。
(4)改善织物干燥的均匀性。织物进入热风烘燥机后,喷风口风速的大小和温度的高低对水分蒸发快慢的影响不同。凡风速大、温度高的区域,水分蒸发就快,从而使染液向蒸发快的区域泳移,造成色差。
加工厚类织物时,温度相差10℃以内对色差影响不大,而加工薄织物时,温差大于5℃就会有明显色差。风速左中右相差4m/s之内,对厚织物影响很小.而风速相差2m/s时,薄织物就会有明显的色差。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严格调整好风速,并使布面温度及升温速度一致,使织物一致干燥,不致于造成色差。
热风部分采用横导辊穿布方式,对防止正反面色差比较有利。 因为吹到织物两面的热风来自相同的风道。如果采用垂直穿布的热风烘干机,设备要改装,使上下风口的风量成风速可作适当的调节,有利于纠正色差。烘筒烘燥机属接触性烘燥,与烘筒接触部位升温快,干燥快,也易造成泳移问题。所以,使织物先接触的供筒温度适当低一些,再逐步进入高温烘筒.这有利于减少产生色差的可能。
采用红外线予烘、微波烘干等方式,染制品内外能一致烘干.有利于避免泳移产生的色差。用红外线烘燥织物时,正反两面的红外线辐射必须力求均匀,红外线辐射器与织物的距离不能太近,以防烘燥过急,产生正反面色差。
另外,染前半制品的烘干要均匀一致,使半制品染色时吸液量一致,不能因半制品含水分不均匀造成吸收染化料不均匀而形成色差。
(5)染色时要合理选用染料。应尽量选择上染曲线相似的染料,以利于减少色差。染色所用染料要按产地、批号分开存放。要认真做好测试化验工作,对每批染料的色光做到心中有效,分批使用,防止产生色差。
(6)染色时加入匀染性助剂,如棉针织品投染时加入棉用匀染剂,有利于色差减少。涤/棉织物轧染时要在染液中加入适当的防泳移剂(例如在染液中添加海藻酸钠、聚丙烯酸衍生物等).这对防止泳移造成的色差具有一定效果。
(7)加强练原管理,为染色提供合格半制品。
①坯布的纤维种类、质量、配比以及上浆情况对染色均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纺织厂的坯布,在相同染色工艺条件下加工所得的色泽往往深浅不一致,所以同一批染制品必须采用相同的坯布。
②前处理采用的设备不同,工艺条件不容易掌握一致,所得的半制品染色后色泽有差别。要按不同品种、不同设备调整工艺,使退、煮、漂、丝光匀透,保证练漂效果达到染制品的染色要求。
②需染前定形的织物定形要均匀一致,避免染色时因定形不匀产生色差。
⑥丝光后织物的pH值是前处理中影响色差最显著的因素之一。丝光后pH值偏高不仅会造成烘干时织物泛黄,而且会使染料在高温碱性下发生色光变化而造成色差。
(8)染色工艺要合理,要针对不同染制品的特点、染化料的性能正确制定工艺,并在加工中保证工艺的稳定,使染色不产生色差。
(9)整理助剂在整理条件变化时对色光有不同的影响,后整理助剂选择要慎重,整理工艺条件控制必须严格一致,才能使色差现象得到避免
4、边纱穿法不合、边纱并绞。
一、一般外观疵病
⒈ 高温变色
⑴ 形态:深浅不均的变色,呈金属色样的色块。
⑵ 产生原因:
① 烘燥整理时单辊筒烘燥机第一道烘燥蒸汽压力过高,或多辊筒烘燥机第一捧烘筒蒸汽压力过高。
② 烘燥整理车速过慢。
⑶ 防止办法:
① 蒸汽压力采用先低后高。
② 掌握适当的烘躁车速。
⒉ 搭色
⑴ 形态:辊筒搭色、压辊布搭色。
⑵ 产生原因:
① 辊筒未擦干净。
② 深、浅色织物烘燥整理时,压辊布不分。
⑶ 防止办法:
① 做好烘燥机辊筒的清洁工作;调换色泽时多辊筒烘燥机需用水将前几只烘简上沾着的绒毛冲干净。
② 深、浅色织物烘燥整理时,压辊布要分开。
⒊ 松板印
⑴ 形态:布面显示出树木生长的年轮花纹。
⑵ 产生原因:
① 烘躁时产生的水蒸气未排净。
② 导布未烘焊,产生头梢松板印。
③ 单辊筒或多辊筒烘燥机卷轴皮带过紧,张力过大。
⑶ 防止办法:
①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卷轴皮带不宜过紧。
② 加大鼓风量,吹走水蒸气。
③ 导布慢速烘燥,直至干燥。
⒋ 极光(轧光印、条印)
⑴ 形态:布面呈现有规律或无规律的点状、条状或块状亮光。
⑵ 产生原因:
① 压辊布包得不平整,压辊布已损坏,呢毯起皱,造成有规律的极光。
② 压辊布内裹入纱头或其他杂物,与布面摩擦产生极光。
③ 定形整理时,出风口处幅宽与中位幅宽接近,在织物边部产生极光印。
④ 烘燥整理时,揿布过重,与织物摩擦产生无规律的经向极光。
⑶ 防止办法:
① 呢毯整理时,必须在呢毯运转平服后再开车。
② 烘燥整理时,以将织物揿直为标准。
③ 定形整理时,出口处门幅应大于中位门幅1~1.5cm,这对长丝织物定形更为必要。
④ 开车前检查压辊布是否平挺,损坏的压辊布应及时更换。
⑤ 开车前检查压辊布是否有小硬结杂质,如有,应及时清除。
⒌ 卷边
⑴ 形态:边口不平挺,两层叠起。
⑵ 产生原因:
① 缝头时两匹头子未对齐。
② 张力过小,鼓风机风量过大。
⑶ 防止办法:
① 要求两匹头子对齐再缝头;多辊筒烘燥机烘燥时,如发现头子不齐的织物,可在缝接处夹一竹片防止卷边,落布时应收起竹片。
② 适当控制张力和鼓风机风量。发现卷边及时剥开。
⒍ 纬斜
⑴ 形态:织物表面的经纬丝不垂直或花纹歪斜。
⑵ 产生原因:
① 卷染机染色时,直接蒸汽开得过大,冲击织物,或导辊不水平,造成纬斜。
② 烘燥整理时,手势揿得过重。
③ 上轴时织物歪斜,没有及时纠正。
④ 缝头不齐。
⑤ 定形机两边针布铗只数有差异。
⑶ 防止办法:
① 烘燥整理时,挡车工揿布要两手均匀,用力不宜过重,以揿直为标准。发现布坯歪斜及时纠正。
② 缝头要齐,特别是格子、横条织物一定要对准格子或条子缝头。
③ 定形整理时,两边针布铗只数应该相等,以免造成喂入时纬斜。
④ 染色时,直接蒸汽不宜开得过大,以微沸为宜。
⑷ 鉴别方法:
① 纬斜:一般在织物的纬向疵点处最为明显。
② 花斜:在织物的同幅、同花位进行比较,测量其歪斜程度。
⒎ 手感疲软
⑴ 形态:布面熟软,无身骨。
⑵ 产生原因: 烘燥过度。
⑶ 防止办法: 需拉幅或呢毯整理的织物在整理前应带一定的含潮率。
⒏ 披裂
⑴ 形态;大面积星星点点的披裂,木盘披,揿披,压辊披。
⑵ 产生原因:
① 织物烘燥过度。
② 木盘位置高低不一。
③ 揿丝柳手力过重,用力不当。
④ 张力过大,织物不能以正常速度运转。
⑶ 防止办法:
① 最后一道烘燥时,织物要掌握适当的含潮率。
② 木盘安装位置高低应一致。
③ 揿丝柳手力要均匀。
④ 调节张力,要求织物运转速度均匀。
⒐ 木盘渍
⑴ 形态:布面污渍。
⑵ 产生原因:走空车时间过短,扩幅木盘中水汽从缝隙中甩出,粘污在布面上。
⑶ 防止办法:适当延长走空车时间,让扩幅木盘中水汽充分散发后再开车。
⒑ 圆花不圆
⑴ 形态:提花织物的圆花成椭圆状。
⑵ 产生原因;烘燥整理时张力过大或过小。
⑶ 防止办法:以花型为标准,掌握烘燥整理时的张力。
⒒ 甩水印(鸡爪印、眉毛皱)
⑴ 形态:布面上呈现错乱不规则的细皱纹。
⑵ 产生原因:该疵点一般产生于用离心脱水机脱水的产品。
① 离心脱水机脱水过度,使后整理无法平挺。
② 脱水后未及时开幅整理。
③ 张力过小,运转时卷轴不稳。
④ 不应采用离心脱水工艺的产品采用离心脱水工艺。
⑶ 防止办法:
① 严格执行工艺,脱水时间不宜过长。根据品种的不同,离心脱水后的织物含水率以15%~20%为宜。
② 脱水后应及时开幅整理,不宜堆放过久。
③ 采用离心脱水工艺的产品,一般是弹性较好、不易起皱或在后整理中容易拉挺的织物。
④ 适当掌握机械张力,运转要求平稳。 ⒓ 破边
⑴ 形态:在布匹边道内的纬丝或边经断裂,呈现边道部位局部破损。
⑵ 产生原因:拉幅或定形时布铗粗糙、损坏,造成破边。
⑶ 防止方法:定形或拉幅时,保证布匹平整,居中喂入。并应认真检查布铁和针板,使其完好,无毛糙。
⒔ 凸铗
⑴ 形态:布面边部局部或连续呈现凸出状。
⑵ 产生原因:
① 布铗小脚脱落、不灵活或布铗损坏咬住织物不放。
② 喂入时布边折叠,被布(针)铗咬住。
⑶ 防止办法:
① 经常检查布铗是否有损坏及脱落,开铗装置是否运转正常,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调换。
② 发现挡边器失灵,及时修复。
③ 挡车工要注意布匹喂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⒕ 脱铗
⑴ 形态:布面边部局部或连续呈现凹陷状。
⑵ 产生原因:
① 拉幅定形过程中,布铗弹簧松,夹持不住。
② 使用针板时,毛刷未压紧或毛刷沾污纱头等杂质过多。
③ 开车时,没有做到平幅喂入。
④ 前、中、后幅宽与实际幅度不吻合,特别是后幅太宽。
⑤ 先做厚织物,再做薄织物。
⑶ 防止办法:
① 在定形前或定形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布侠、毛刷及挡边器的作用和运行情况。要求布铗开户灵活,运转正常,并应定期加油及维修。毛刷应保持清洁,不含杂物;开车时应压紧毛刷,使织物与毛刷贴紧。挡边器要灵活,两面挡边器之间的距离应基本与织物门幅相同,使织物平整喂入。
② 拉幅定形前,织物门幅与落机门幅不能相差过大。应根据织物的特点和拉幅定形前的门幅调节适当。匹与匹之间的门幅相差不宜过大,并要注意接缝处织物喂入情况。
③ 后位出口处幅宽较前位、中位大1.5cm左右,差异不能太大。
⒖ 油渍
⑴ 形态:铁锈红的油渍块,有时会有蜡状感。
⑵ 产生原因:烘房内的油、蜡质、铁锈,等杂质混合在水蒸气里,凝聚滴在织物上。
⑶ 防止办法:
① 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清洁工作。
② 选择耐高温油作润滑剂。
③ 在热风拉幅定形机第一节烘房上的出气孔加装排气装置及盛油桶,使排气时带出的含油、蜡等杂质的蒸汽凝聚后滴入,以免沾污烘房顶部,凝聚后滴到织物上而造成油渍。
⒗ 边深浅及正反面色差
⑴ 形态:边中色泽浓淡不一,正反面色泽浓淡不一。
⑵ 产生原因:
① 针布铗温度低于定形温度。
② 烘房内上、下鼓风机风力大小不一,形成温差。
⑶ 防止办法:
① 空车运转至针布怏温度与定形温度接近后开车。
② 上、下鼓风机风力要一致。
⒘ 吸水管印
⑴ 形态:在布面上呈现吸水孔或吸水狭缝的痕迹。
⑵ 产生原因:
① 吸水真空度过大,使布面上吸水不匀。
② 穿货轴、导辊轴不平直。
③ 导辊上或吸水管口有线头等杂物。
⑶ 防止办法:
① 正确控制真空度。
② 擦净导辊,及时清理吸水管口杂物。
③ 穿货轴不平直要及时修理。
⒙ 手感粗糙
⑴ 形态:织物手感粗硬,不柔软。
⑵ 产生原因:
① 烘燥时织物承受张力过大。
② 树脂整理、阻燃整理及拒水整理时,整理剂浓度过高;预烘温度过高,速度过快,产生了表面树脂。
⑶ 防止办法:
① 选用合适的烘燥设备,合理控制设备的机械张力。
② 对织物进行树脂整理、阻燃整理及拒水整理时,合理控制整理剂的浓度;预烘的温度不能大高,一般控制在100℃以下;可加入适量的柔软剂,以改善织物的手感。
⒚ 头皱
⑴ 形态:织物头梢绸面不平挺。
⑵ 产生原因:
① 缝头不平直、漏针或脱角。
② 打成卷轴时,导布塞得不平挺。
⑶ 防止办法:
① 缝头要平直而坚牢。
② 导布塞得平挺后才能开车。
⒛ 皱条
⑴ 形态:直皱条。
⑵ 产生原因:树脂整理时,焙烘进布不平挺。
⑶ 防止办法:进布要平挺。
21.树脂渍
⑴ 形态:树脂整理的织物表面局部呈现斑渍或沾污。
⑵ 产生原因:工作液配制不良,树脂初缩体聚集沉淀。
⑶ 防止办法:
① 助剂、固色剂、催化剂都需事先溶解稀释后再加入到工作液中。
② 对确已聚集沉淀的初缩体不宜使用。
22.潮白柳
⑴ 形态:在织物纵向呈现浅白柳。
⑵ 产生原因:织物纵向重叠,重叠部分未烘燥,定形时潮湿的部分未充分定形发色,形成浅白柳。
⑶ 防止办法:定形前织物要均匀烘燥。
23.污渍
⑴ 形态:织物表面呈现有规律或无规律的污渍。
⑵ 产生原因:
① 上机穿布时沾污。
② 落布时落在落布车外面而沾污。
③ 被落布车布套上的污渍沾污。
④ 织物卷进落布辊,被落布辊上的污渍沾污或引起织物破边。
⑶ 防止办法:
① 用导布穿布上机。
② 注意操作,不让坯布落在落布车外。
③ 定期清洗落布车布套。
④ 减少静电,增加缝接处的毛边剪刀数,拉掉散出的纱线。24.针洞进“肉”,双缉边
⑴ 形态:针布铗咬进内幅。
⑵ 产生原因:
① 挡边机失灵,形成坯布边口卷边而双层喂入。
② 操作疏忽或缝头不良脱角,造成卷边,使织物双层喂入。
③ 织物偏斜过剧,进布时重叠喂入。
⑶ 防止办法:
① 及时修理挡边机。
② 缝头时回针以减少脱角,防止卷边,保证坯布平整喂入。
③ 操作时织物要居中喂入。
二、一般内在疵病
⒈ 门幅不合要求
⑴ 形态:布面门幅宽窄不一。
⑵ 产生原因:
① 定形机指针门幅与实际门幅不符。
② 调幅螺杆损坏,使指针门幅和实际门幅不符。
③ 前、中、后位调幅装置的离合器没有啮紧,造成门幅自动移位,影响落布门幅。
④ 定形前织物的门幅显著低于或超过要求门幅。
⑶ 防止办法:
① 门幅以量幅为标准。
② 及时测量落布门幅,发现机械故障立即停车修理。
③ 离合器啮紧后才能开车。
④ 织造原料规格及加工工艺如有变动,需试样后再投产。
⒉ 纬密不足或过多
⑴ 形态;纬密不符合成品要求。
⑵ 产生原因:
① 张力控制不当,过松或过紧。
② 选择的工艺流程不合理。
⑶ 防止办法:
① 适当控制张力,应勤量门幅,尤其对最后一道工序的张力要特别注意。
② 根据品种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
⒊ 内在质量差
⑴ 形态:织物的断裂强力、曲磨、撕破强力等指标显著下降,不符合成品服用要求。
⑵ 产生原因:
① 树脂整理时,树脂的用量不当,添加剂用量过少或过多。
② 焙烘温度、定形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③ 催化剂选择不当。
④ 在整理过程中,以酸性化合物做催化剂时,后处理水洗不充分。
⑤ 在一系列加工过程中,织物所受机械张力过大。
⑶ 防止办法:
① 严格遵守定形工艺条件。
② 根据整理效果的要求,合理确定树脂的用量;选用合适的焙烘条件。
③ 后处理水洗要充分,直到织物的pH值近中性为止。
④ 根据织物的组织结构选用合适的加工设备。
⑤ 及时测试坯布树脂整理前后的物理指标,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⒋ 平方米质量过大或不足
⑴ 形态:织物的平方米质量不符合要求。
⑵ 产生原因:
① 张力控制不当,过松或过紧。
② 选择的工艺流程或设备不合理。
⑶ 防止办法:
① 应根据织物的组织特点,适当控制设备的张力,应勤量门幅,尤其对最后一道工序的张力要特别注意。
② 根据品种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设备。
⒌ 缩水率大
⑴ 形态:织物的成品缩水率超过检验标准的允许范围。
⑵ 产生原因:
① 各道工序的张力过大。
② 烘燥整理选择的设备不当。
⑶ 防止办法:
① 严格控制各道工序的机械张力。
② 烘燥整理时应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不同的烘燥整理设备。
⒍ 折皱回复性差
⑴ 形态: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小于成品检验的最低标准。
⑵ 产生原因:
① 进行树脂整理的织物,组织结构过于疏松。
② 织物在进行树脂整理时,整理剂的用量过低或织物的轧余率过低。
③ 选用的催化剂不当或催化剂的用量太小。
④ 焙烘的条件控制不当(温度太低,时间太短),树脂交联不充分。
⑶ 防止办法:
① 对半制品质量应严格检验,进行筛选。
② 根据织物的组织结构,合理确定整理剂的用量及轧余率。
③ 根据树脂整理剂的活泼性,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合理确定催化剂的用量。
④ 根据催化剂的催化特性,确定合适的焙烘工艺条件。
⒎ 游离甲醛含量超标
⑴ 形态:织物上的游离甲醛含量超过规定的标准要求。
⑵ 产生原因:
① 采用含甲醛的整理剂整理时,后处理不充分。
② 树脂整理时,选用的单体比例不合理,造成初缩体溶液中游离甲醛含量过高。
③ 催化剂的用量太低、焙烘的温度太低、时间太短,使树脂交联不充分,织物上残留游离甲醛浓度太高。
⑶ 防止办法:
① 后处理要充分。
② 树脂整理时,选用合适的单体比例,使初缩体溶液中的游离甲醛浓度适当。
③ 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及用量,确定合适的焙烘工艺条件,使树脂交联充分。
④ 在树脂工作液中加入甲醛吸收剂或甲醛氧化剂,如环亚乙烯脲、双氧水等。
⑤ 合理存放含甲醛的织物,防止甲醛的释放移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