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张延生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一)
现在,世界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并组织各种协会进行研究,特别对传统文化中的预测问题大为关注,研究各种相关的推导方法,既然如此,我认为方法的问题先别着急掌握,得先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它寻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方法?什么样的世界观?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会一通百通。就具体分析方法而言,比如说“批八字”,除了能给人批八字外,当你“批”的技术水平高的话,这个杯子,你给我批一下它的八字,能不能批?一般人想不到也能这么批。为什么?因为思想方法没有根本解决。如果你不用“批八字”的方法,用“六壬”的方法判断,当然也可以。用什么推导方法都可以。“五行”方法可以不可以?“五行”方法也可以。这么说,怎么推导判断都可以喽?当然﹗具有这种判断过程中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进行推导。这个思想方法一解决,就能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 比如说,关于地震的问题。有人问我:“近期内有没有地震?”同时他的身无意识的在晃动。这说明在他站的那个方位一定有地震,而且是以晃动为主。几月份,震几次,是幌动为主还是跳动为主?往往通过来咨询的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人无意识的动作都告诉你了。在我国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间,均说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非常好,很多事物的规律都在事物的“外应”中间全“告诉”(反映)给你了。但是,往往你自己不知道。因为什么?因为你判定事物规律的思想方法没根本解决。你不懂得,不懂得通过怎样的思路去判断。 中国古代的比如像“阴阳文化”大家都知道。这种文化按照英国汤恩彼博士(远古历史学家)的推测,大概有两万年之久了。这种远古的“阴阳文化”,至今现代的科学(包括最发达的科学)自主不自主的往往都符合了它这种文化所反映的规律。这是西方很多学者最感惊奇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文化;再就是“易经”“易学”文化。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等;还有一种是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的“干支”文化。我国古代不管什么算法,什么推导方式往往都离不开这四大文化系统的规律。这四大文化系统,你只要从理论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性,你怎么运用都可以。无非就是这些文化方法之间进行一些不同的搭配而已。 总之,我国古代就是以上“阴阳”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学”文化这四大系统文化为主导文化。 “易学”文化,为什么称做“易学”而不用“周易”这个词来代表这种文化呢?“周易”这个词代表的范畴太窄。易学界是不能讲“专家”的。一到易学“专家”水平,往往可能就没什么用了。易学不讲“专”,讲“博”。一“专”了,就走向死胡同没什么用了。因为“易经”讲的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此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这说明了,易学要求我们每位学习和研究者,要尽量多的了解掌握“天人地”之间一切事物的规律,尽量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鲜矣。”这就说明“圣人”与老百姓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即“圣人”具备用“易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而老百姓一天到晚在盲目地使用易经的道理在实践,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易经的道理。“圣人”和老百姓差就差在这里──是否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上这四大传统文化系统,都是系统完整有充分的理论及根据的。所以,了解周围的这四大文化系统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都掌握了。 “阴阳文化”。“阴阳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太极理论及其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太极文化”;也包括“易学”中的阴阳爻(“一阴一阳之谓道”),上下卦、内外卦、交错卦、反对象……;还有中医学中的“阴阳”等。弄清楚这些规律的意义,这是中华文化最基础的内容。易经理论中有一种“不易”的思想。“不易”思想指的是世间有一种根本不变的道理。但是,哪个是根本不能变的道理呢“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文化”这个道理。所以说,它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根本的规律。 “五行文化”里包括“生、克、制、化”。它有“相生”的过程、“相克”的过程,互相制约的过程、还有互相“化”的过程(包括:“正化”、“对化”、“反化”等各种“化”法)。谁和谁搭配“化”作什么东西,它都有个生克制化的规律。 “干支文化”包括些什么?即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及其搭配规律。还有甲子、六十甲子、“六甲”、“空亡”等等。什么“批八字”、“十筮正宗”、“大六壬”,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往里一配,十天干、十二地支它们之间互相搭配,这些搭配又跟“五行”和“阴阳”文化配合,进行“冲”“合”“刑”等找出事物的规律。这个“干支文化”与西方的以黄道十二星座为基础的判断方法相比较的话,为什么说咱们的“干支文化”为基础的方法要准确得多?西方也有“占星术”,也有占的不错的人,其中也有占的很准的人。那么咱们传统方法占的可能更准,是因为我们的“干支”方法中,比某些西方的“占星术”又充实了那些因素呢?多增加了一套十个“天干”的规律。十个天干是干什么用的?十二地支呢,实际指的就是西方的所谓黄道十二星座。因为一年呢,分十二个月。晚上十二点(子时)的时候,正南天空上的那个星座是什么星座?就说明我们地球上是哪个月份。比如说是猎户座,他们就说是一月份(一年的开始)。而我们的老祖宗把这种天象称作“子鼠”(为阴历的十一月份)。就是说咱们的立冬前后也是西方猎户座持世的时候。“丑牛”指的是西方的双子座(阴历十二月)持世的时候……各个民族用传统方法观察天体星辰的时候,星体的结构往往是由仰观星体时感到的样子而决定的,由于观测的角度、范围及模拟的样子不同,才产生了星体结构的差异。由于都是仰观俯视得到的结果,大家都把黄道大概的分成了十二等分,同样在对应的天球上,也分成了十二等份。同样地球赤道(自转)平面与太阳(自转)黄道平面有一个23度多的交角。 那么地球在围绕着太阳转的过程中,太阳同样强度的光线,对其不同的地域的照度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因此,才造成了地球上南北半球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以及昼夜的长短、照度、气温、气候等的不一样。太阳光照较强的部分,由北回归线往南移动;到赤道这个地方稍稍一“停”(由北半球转向南半球的过渡时期);然后再往南移,到了南回归线稍稍一“停”,又往北返回移动;到了赤道稍稍一停,再往北移动直至北回归线,稍稍一“停”又返回往南移动……这几个阶段形成的往复(方向变化)过程,就是咱们说的十个天干所表示的规律。 它表示的也是同个星球在不同的月份,它在地平以上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所谓的“停”是指在往复过程中相对运行速度减慢(因有角度和方向的变化)或暂停(向相反方向运动或变向运动会出现这种状态)。会造成照度能量的集中。这也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节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总之,也就是说“十二地支”表示的是经度变化,“十个天干”表示的是纬度变化。天球上的经纬度定了以后,由于它与地球上的经纬度是对应的,天上星体的经纬度位置能确定了,地球上与其经纬度位置相应的区域中事物的变化就能与该星体的变化找到相关联的变化规律。比如说:月亮在天球上的某个经纬度出现,在其下方又有十大行星中的某几个行星出现,那么天球上干支(经纬)表示的这个区域所对应的地球上的这个经纬度的区域,肯定要下大雨。因为月球及行星都有一定的引力。当它们靠近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造成了引力的增强,就把地球上的水气结构的云,大量的吸到其引力增强的对应区域来了。云层中水浓度增加很多,这样的话,就容易造成降雨。但是与该区域地球上对应的另一个对面对应区域,就容易产生干旱或者出现晴天。再一个呢,就是月亮运行中,过与地球形成的升降交点的时候,其交点对应的地球上相应的区域也会下大雨。这些都是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文气象学”的一些思维方式总结出的规律。它与现今西方的天文、气象学的概念不一样。 现今天文学说都是“日心说”。我说“日心说”、“地心说”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这些学说说的运动,都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规律。讲“相对论”。往往都是站在运动的物体上,研究运动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古时候跟现在的西方的研究方法不一样。它首先寻找的不是一种运动形式,而是首先寻找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这么一种环境系统,那么坐标原点的确定,它就要想方设法寻找一个相对基本不动的参照物作为坐标原点进行参照,它才能比较出各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所以,中国古时候,往往采用的是“以我为核心”或“以地球北天极为核心”的研究事物及天体规律的方法。为什么?因为华夏古人在研究事物及天体的时候,发现在北天极的上空有一颗星,这颗星就是咱们所说的“北极星”。它在北天极一度范围内晃动。也就是说相对来讲,它在天空中没有比较大的位置变化及运动。 因此,他们就确定把地球的北极和北极星之间拉了一条轴线。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这条轴线在运动。从而就可以比较出天体之间哪个超前了,哪个落后或相遇了。再将每天、每年等又拉了一条南北的子午分界线。每年、每季、每月、每个节气、每天、每时的比较这些星体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就能参照比较哪个星体“过”了,哪颗星体“回”了等。 由此变化而引起的地球上会产生什么气候?产生什么疾病?物种产生什么变化?社会会发生什么大的变革等等,靠这种思路就能找到各事物之间相关的有序性的规律。古人由这种思想方法启发产生了用“天干、地支”系统反映客观规律的方法。 然后,又发展出了“六十甲子”、“六十纳音”、“五运六气”、“卜筮正宗”、“增删补遗”等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冲”呀、“合”啊、“刑”啦之类的推理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天象的变化而总结出来的。 “易学”里除了有“阴阳文化”,还有“先天自然之易”。“先天自然之易”指的就是“河图”和“洛书”。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无字天书”。只给了你画着黑白圈的那么两张图。一个叫“河图”,一个叫“洛书”。宇宙间的一切奥秘全都包含在里头了。“河图”是“加减之源”,“洛书”是“乘除之源”。“河图”、“洛书”中的数理规律大家如果研究透彻的话,咱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很多速算法往往都是根据“河图”、“洛书”所反映的规律而来的。简单的四则运算,咱们中国传统的手算、速算、珠算等方法往往比现在的计算器还要快。这也就说明了咱们传统的某些计算推理的思想方法要比现代西方的某些运算方法的思想先进的多。这些内容在这里还不能讲得太深,因为讲的太深入的话,讲的可能全是专利的内容。牵扯到计算器革命的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想方设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为是顾大局的思想为主体,所以主要是通过寻找共性的、主导的、主要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西方现今的主要文化,是在私有制中产生。由于自我性的强调,往往是顾局部而不能顾整体。因此,宏观长远的大局的问题往往看不到。从局部眼前看,目前西方很多的东西都是“很科学”的,但从长远整体看:生态平衡的破坏、各种污染、恶性病、艾滋病等的产生、人类整体免疫的低下等等?从大局上看全都是错的,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是由于文化与文化产生的年代及历史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现在需要我们把西方当今的每一个具体的科学内容都把它搞得非常清楚,然后把它再与我们传统的大局性的整体的科学思想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必须要做的工作。 我们传统中“先天自然之易”方法的先进,倒不是说其产生的当时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如何发达、先进所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们老祖宗“结绳纪事”的习惯总结出来的。“结绳纪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统计出来,这类这类事物跟3有关系;那类那类事物跟4有关系;那类那类事物跟5有关……很容易就把不同的事物分门别类、分层次地分成八种大类型?把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畴、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范围、不同的概念等的事物都会分成八个大类型。比较这八个大类型的场效应关系,就能找出其规律性。这是易学中“易简”的思想所决定的。这也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目的是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就是“先天之易”,“自然之易”起的作用。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二) 如何理解“伏羲之易”,即“先天八卦”;再讲讲“文王之易”,即“后天八卦”;最后,再谈“孔子之易”。当然,这中间还应该有“连山易”、“归藏易”。“连山”、“归藏”之易现在差不多都失传了。现在又有人提到“科学之易”、“现代之易”、“数理之易”等等。他们为此高喊“科学易”,我想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研易方法有别于古代传统之易学研究,说明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要比传统的研究和理解“科学”的多。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易学系统”就够科学的了。只有当今科技进入到一个相当发达文明的时代,人们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它真正的科学内涵。所以出现以上的一些提法,我认为这些提法说明他们对易学思想在概念上的认识与理解就是含糊的。我想他们主要的目的是想说明他们是用当今现代的思想方法来解释古代的“易经”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什么易什么易的提法,也只不过是把易学思想运用在数学方面叫“数理易”;用在物理学方面叫“物理之易”;用在化学方面叫“化学易”,或者把易学思想方法用在其它领域,叫其它什么什么易而已。因为易学解决的是世界观问题,其思想方法哪个领域都能通用。 基本上中国的传统中,主要的就是这么四种文化系统。这四种文化系统的规律全掌握了,就可排列组合、交错灵活的使用了。比如咱们平常讲的《梅花易数》这种判断方法,无非是把易学“十翼”中的“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的规律和“五行”(为什么叫“梅花”?因为“五行”以五个花瓣来表示,类似梅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梅花易数》的辩证方法。《卜筮正宗》的判定方法,成卦的时候,是根据(运用)《易传》中“筮草法”演变的方法“摇出来的”。“摇”出卦形来以后,如何推导判断?在各爻上按规矩配上“六亲”、“六兽”、“天干、地支”,“冲”、“合”、“世”、“应”、“刑克”等之类的进行分析,这中间就再也没有运用“易学”规律的事了。实际上,它基本上是“干支”文化加上“五行”文化,再加“易学”中的一种成卦的方法组成的判断方法。《增删补遗》、《渊海子平》(即“批八字”)呢?这中间干脆“易学”文化方法都没有了。其主要运用的就是“干支”文化?“天干、地支”和“五行”规律组合的方法。推导过程中根本没有“易学”文化的内容了。包括《六全》或《六壬全口诀》、《大六壬》等也都是“干支”“五行”文化的搭配。不过《奇门遁甲》的方法,它倒是包括天上的“九星”(“后天八卦”规律)、“八门”(“先天八卦”规律),然后再配上“天干地支”及其“五行”组成一套判断方法。这种判断方法所包含的文化范畴就比较全一些了。反正,中国古代不管是什么样的推测方法,它都离不开传统的这四种文化理论的指导及规律的搭配。 我们要判断各事物的规律性、运动性,那么我们建立的这个判断系统相对的规律性就得很强。系统的规律性要很强的话,这个系统内部的规律不能总是无规则地在变化。总是无规则地在变的话,你就很难找到它的规律性。就是说,得有一种相对互相制约形成的一种稳定局势──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局势。只要没处在这个平衡稳定的局势里,那么就能发现其运动的趋势。它表现的内部在运动呢,是为了保证整体和大局的平衡、稳定。有的是外部和整体的运动呢,也是为了达到整体的新的平衡、稳定。不管怎样,内部运动也好,外部运动也好,整体运动也好,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1. 观测易学中“先天八卦”的结构分布(如图所示): “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山泽通气,风雷相抟。”“天地”指干( )坤( )两卦,“水火”指坎( )离( )两卦;“山泽”指艮( )兑( )两卦;“风雷”指巽( )震( )两卦。(“先天八卦”卦形结构分部图原本结构都是向心摆设的。由于有很多人是初学者,怕不容易看清楚,所以咱们这里的卦形就水平方向摆设了)。 从先天八卦方位图看,它是寻求一种什么样的规律性呢?中国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咱们是生活在北半球上,一般观象时,主要是“面南而立”进行观测天象。因此,将观测者的前面就作为是南边、前面及上方;即而我们的后面就是北、后及下方;我们的左侧就为东边;右侧就为西边。这种方位的表述与现今国际地图的通用表述方法大不一样(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正好与我们的传统表述的方位相反。这是由于我们站在北半球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所决定的。这种方位分布的表述方法,在任何中国古代的方位图中,都应该是如此──表述方法总是不变的。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前方;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后方;东可以表示事物的左边;西可以表示事物的右边……它既能表示事物的东西南北分布,又能表示事物的前后左右分布,还能表示事物的上下左右分布。不管是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任何事物的规律都是靠这种系统的分布来表述的。所以说,这种分布思想的方法你掌握后,无论你怎么套用在任何的事物分布中:平着铺用、竖着套用、横着套用、斜着套用等等,这种布局规律是不变的,永远是这种结构分布。 因为中国古代时候,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一种场效应的关系。分析研究事物时,他不在乎你具体是什么东西,什么具体结构,而是想方设法先确定你是什么样的场(抓主要本质的东西),再通过你的场与其它的场进行比较,通过场与场之间的效应关系,寻找你的运行趋势。因此,我国传统中的数字,已不再是个简单的表数符号(包括卦中咱们讲的“卦序号”),而是某种场及其结构、性质、特点的代号。这种表示方法,实际就是咱们现在通过计算器数理模式来描述世间一切事物的早期方法。在我国传统中,当“先天自然之易”“河图”“洛书”出现以后,就已经进入了用数学、几何模式来描述世间的一切事物的时期了。 在先天八卦分布中,它用了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些数字。那么这些数字先后排列的顺序,表示的是什么发展趋势及形式呢?(如图所示) 由1到2、2到3、3到4、4到5、5到6、6到7、7到8,8再回到1。这整个发展运行的轨迹反映的就是咱们现在物理学中讲的“波动性”规律。内部波动的目的是干什么?那么,只有分析它的结构及数字的分布才能了解其目的。上1加下8等于9;左3加右6等于9;左上2加右下7等于9;左下4加右上5等于9。相对方向的数相加均等于9。说明其从对面的数字分布来讲,它是一种平衡,是相对稳定系统(各方向没有差异产生)。 咱们在化学中讲正负电(又叫阴阳电)。粒子显阳性也不好,显阴性也不行,因为阴阳没平衡,都不稳定。只有当其是既不阴又不阳的时候,才是稳定的存在形式(下面讲到“太极”规律的时候也会发现)。因为从整体数字结构上看它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而从其数字分布的这个整个结构看,它还含有一个力的传递规律。由1到2、2到3、3到4……7到8,8到1又返回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内部的这些不管是阴爻或阳爻的阴阳场力中和(抵消)掉。由1到2( 到 ),共有五个阳爻,抵消掉 上的一个阴爻,还剩四个阳爻;再由2到3( 到 ),4加2,共有六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一个阴爻,还剩五个阳爻;再由3到4( 到 ),5加1,共六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两个阴爻,还剩四个阳爻;继续由4到5( 到 ),4加2,共六个阳爻,抵消掉 下的一个阴爻,还剩五个阳爻;再从5到6( 到 ),5加1,共六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两个阴爻,又剩四个阳爻;从6到7( 到 ),4加1,共有五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两个阴爻,还剩三个阳爻;最后由7到8( 到 ),三个阳爻与 中的三个阴爻中和掉了。发展到此,它就不显极性了。所以,先天八卦方位结构就其阴阳爻的总体分布来说,始终保证是一种中性的、稳定的系统。这是从阴阳爻传递的场效果来看,得到的结论。 再从其所有阴或阳卦序之和来看,却为18,表明亦为平衡。阳卦之阴阳爻同阴卦之阴阳爻,又为18,同样平衡,还可以从阴阳爻总和上讲,也是稳定平衡。具体从卦爻中的内涵之数据看,依然平衡,这也真正意义上的反映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三) “后天八卦”方位结构分布(如图所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土居中。这是后天八卦数序分布规律。后天八卦数序分布规律在分析具体事物时应用得比较多一些。比如在《奇门遁甲》的推导方法中,想“遁”出那个“甲”来;《九宫飞星》中,想知道现在或某时的场的分布情况等后天八卦方位的序数传递规律及传递方法你要掌握的话,很多事情都很容易分析解释。要是搞不清楚的话,好多事情的规律就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 同样其分布图的上面表示前,下面表示后;左边表示东,右边表示西。前面表示南,后面表示北……同样也是同“先天八卦方位”分布一样的表示各方位。比如在这屋里,横着铺用这种后天八卦的分布规律: 表示南、 表示北、 表示东、 表示西、 表示东南、 表示西南、 表示东北、 表示西北。此屋门开在东北方-----艮位( )上,应该这个方向(指西边)人坐的比较多点,队形东西方向长一些。大家看,这屋子西边的人坐的是不是比较多一些,队形也长一些。因为(艮 )土生金(兑 干 )嘛,场力往那边去,人就不由自主地就往西边、西北方向( )聚集。这边(指西南方位)肯定人就会少很多。因为艮( )位跟坤( )位相冲(相差180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东北得朋,西南丧朋”。地面的场力相冲减弱着,使人不由自主的感到不舒服,所以去那边的人就自然少一些了。因为大家进出都要经过这个门,大家又都是易学爱好者,这个场力是共同的。只有与大家的思想、想法不一样的人,往往才会坐到与大家对立(相冲的位置上)。当然,今天来与易学做对或持怀疑态度的人是少数了。不信大家可以看看这会场人员的分布是不是如此。易学中所反映的这种场效应,它不是说这是谁推算出来的结果,事物之间它就是这么个分布运行规律。自主不自主的事物就都符合了这个规律性。所以说,你如果把易学的知识弄懂掌握了。用它去观察分析事物的规律,就用不着掰着手指头在书本纸张上用天干地支去冲合或怎么个标画了。只要易学规律你搞清楚了,你头脑中就形成了这么个规律概念。不同方位之间的规律就是按“后天八卦”这个场力变化的。 分布图上它为什么还要表示前后呢?有时你不知道你站的位置是在东西南北的哪个方位上。反正你前头就是前面,后边就是后面,左边就是左边,右边就是右边。按“后天八卦”方位分布,看周围的事物在你的哪个方向上,以你自己为坐标原点(为核心)。那么这个位置是我的前边的话(指屋子的正西方),这个地方(指自己的右前方,即屋子的西北三方)就是坤位,那就是巽位(左前方),震位(左边)、坎位(正后方)……照样可以铺用,一样的道理。 下面看看后天八卦方位中序数是如何分布的?上面是9,下面是1,左边是3,右边是7,左上是4,右上是2,左下是8,右下是6。可是它有一个什么特点不同于先天八卦方位的结构呢?多了个“五土居中”。本来土位应该处在中间位置,但是“后天”分布上它不在正位上,而是放到右上方的位置上了。这是“后天八卦”序数及方位的分布。 后天八卦数字传递又是什么规律呢?由1-2-3-4-5-6-7-8-9再到1。这就是它的数字传递规律。实际这是描述后天八卦内部场力发展(传递)的规律。咱们平时讲每年的运气怎么走哇?太岁在哪么?现在走到什么卦位上了?等等……你要是知道了后天八卦分布内里的这种“碰撞”发展趋势,那你就会知道现今这些场力的分布情况及趋势。 那么,这个力这么传递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先从其卦序的结构来讲:其对面卦的卦序相加再加中5为: + +5=9+1+5=15; + +5=2+8+5=15; + +5=4+6+5=15; + +5=7+3+5=15。 再看其横向卦序相加为: + + =4+9+2=15; +中5+ =3+5+7=15; + + =8+1+6=15。 竖向卦序相加为: + + =4+3+8=15; +中5+ =9+5+1=15; + + =2+7+6=15。 对面及横平竖直各卦序数相加其和均为15。从数字结构上看它是平衡的。 后天八卦方位为什么这么来安排?咱们再看看它的卦及卦中一些阴阳爻分布情况是什么规律?先看看阳卦序数之和: + + + =6+3+1+8=18; 再看看所有阴卦序数之和: + + + =2+4+9+7=22。 阴阳卦序数之和不相等,不平衡。 通过内部“粒子”的“碰撞”(前面讲的先天八卦分布的内部是波动性)达到整体的平衡。这种粒子性的“碰撞”类似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也就是说,后天八卦分布结构的内部运动及变化,是为了达到整体的平衡与稳定。 你办事过程中间,如能寻找到一个好的合局的话,事情就容易成功。比如:今天在开会讲座问题,你就可以把后天八卦方位分布往会场上这么一平铺。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位置( )上发言。他发完言后,一定是( 位上)这个人发言。紧接其后往往又是这个( 位上)位置上的人发言……以此类推发言下去,特别有意思。只要是这次会开得好,最后做出的决议是比较统一的,往往都是按照这么顺序规律发言的。你要是用易学规律注意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自主不自主地符合了易学规律。然而在一天的时间里,不同的时辰中,这种场力的传递都在“无时无刻”的不断地变化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停留在某个位置上,但都非常有规律性。不是说这些方法光是在纸上批来算去的,而是这些规律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周围。因此“易”中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鲜矣。” 看到没有,整个系统(通过前面举的开会发言的例子)内部运动(发言)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体大局的平衡与稳定(和谐及达到共识)。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只要事物不符合这个规律了,那事物本身就不稳定不平衡了。不平衡不稳定了你马上就得按易学规律想办法寻找造成不稳定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你利用易学中场的平衡理论规律马上去调整,就能够使事物整体重新达到平衡稳定。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四) 三、河图的结构分布: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这样分布说明的是什么问题?说明的是:共同的场,是由不同的数所表示的,只不过是其内外所处的层次不一样而已。也说明它们各自所处的空间位置是不一样的。下面看看这不同层次的数有什么特点?特点之一是:内层的数加中间的5数等于外层的数。即1+5=6;2+5=7;3+5=8;4+5=9;5+5=10。然后二层的数再加中5,等于第三层的数。同理:6+5=11;7+5=12;8+5=13;9+5=14;10+5=15。同理,三层加中5数,等于第四层的数。即16、17、18、19、20……有着非常明显的重复特性。便如将其十位以上的数去掉,再大的数都能简化成河图的数字结构分布。其中不管是1、6、11、21、26等等数的大小如何,它们所处的这个方向上的场的性质是共同而不变的。为什么我们说,拿个数字,拿个电话号码、房间门牌号码之类的数就能知道你的情况?就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数,是表示不同的结构及其性质的场的。数字化了的这些场一但确定了,你是这个场,就是这种规律;是那种场,就是那种规律。你掌握了这些数场的规律,往往就不用再去批算了。你只要先确定事物是什么样的场,然后通过场跟场之间的效应(五行生克关系)规律,就能发现和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照样“河图”的分布结构也是立体的表示一切事物的规律的。图的上部表示事物的上方、前方、南部;下部表示一个事物的下方、后方、北部;左边表示事物的左边、东方;右边表示事物的右边、西方。 你看:天体有大量的旋涡状结构的旋涡状星系,咱们人类本身就生活在银河系中。银河系本身就是一种旋涡状星系。它通过一种旋转来达到一定的平衡和稳定的存在。从人身上来讲,大家都知道,我们平常有句话,说:“一旋儿横,二旋儿拧,三旋儿打架不要命。”这是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头发中都有发旋儿。通过这些发旋儿的多少,就能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动物的身上也有毛旋儿。有个别的人连眉毛上都拧着旋儿。再从人及生物的磁场、电场的分布上来讲,头顶及脚下都有场“旋儿”。甚至在“龙形太极拳”中,所有的动作中所有的意念活动都是不断地在旋转运行的。这样做,力及意念场力的方向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使对手总是摸不着力点在何处而控制及抑制对手。他的着力点总是在变换着方向和位置。就如同坦克车上的圆型炮塔一样,用枪弹去打它,枪子儿一打到炮塔上,就沿切线方向滑出去了。圆型结构的炮塔能将力顺势改变它的方向,把作用在其塔上的力卸掉。我国古代至今有很多科学技术都是根据中国的传统思想发明、创造产生出来的。就连我们周围的大自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旋转:江河湖海的水中有旋涡,还有海上及陆地上的龙卷风,这是空气运行中的气旋儿。地球南北两极,都有地磁场造成的旋涡等等。旋转性的存在处处皆是,水池放水时往往也会抽出一个水旋窟窿。地球在自转着;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银河转;银河系又自己在旋转着…… 这是“河图”旋涡性结构所反映的规律。其旋转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体的动平衡。前面先后天八卦分布讲的是内部运动是为了达到整体的静平衡。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五) 再看看“洛书”分布结构的特点 咱们还是按以上讲“河图”分布结构特点的这个思路来分析“洛书”分布结构的特点(如图所示):其分布结构用数字表示即得图。你别看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三阶(幻方)矩阵的方法,通过它中间数的分布及变化的启示,可在数学的数阵方法中得以充分的发挥,会产生惊人的数学成果。 那还是一九七几年的事呢:当时我正在搞“特异功能”的试验及研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杂志上报导咱们中国有一个农村中的一位老先生(名字我记不清了,但查资料还能找到),用传统的算盘进行计算,“打”(排)了一个双幻方式的矩阵 一个99阶的“双幻方”。 这种“幻方”的特点就是在各自的同一行中,横着99个数,竖着99个数,斜对着的99个数,所有在同一行的数加在一起,或连乘在一起,其同种算法的数值都是一样大小。 咱们这里讲的“洛书”的三阶单幻方,只是横平竖直,相对方向加在一起是同一个数值 15。而“双幻方”是指除了各行加在一起的数值一样大外,其乘在一起的数值也是等同的(横平、竖直、相对方向各行内的数值相乘的结果都是一个数)。 他用了多少天(排)组成的呢?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打”(排)出来了这个99阶的“双幻方”。而当时在其稍后不久的时间,美国公布了一项成果,即用计算器排了一个107阶的“双幻方”。可是他们靠大型计算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排出来。 由此看来,中国古时的“河图”“洛书”中好多数理关系简直是太奇妙了。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清朝时李光地所组编的《御篡周易折中》,我想启发会很大。而且这些数理方法又简单又好用。(《御篡周易折中》一书是将清朝以前三百多家易学大家著作中共同的东西汇集在一起了。如果你读懂了这本书,起画可以把唐朝以后到请之前易学大家们的共同的观点都弄懂了。) 下面回头来看看“洛书”分布的结构特点(如图所示):如果将2、4、6、8这四个阴数(偶数)在旋臂外端的时候,其可组成其旋转方向一个是顺时针方向运转,一个是逆时针方向运转两种组合情况。虽然阴数在旋臂外端的时候,它们组合成的旋转方向不一样,但是它们每双旋臂上数的总和都是20。说明是一种平衡稳定。 下面再看看阴数(奇数)1、3、7、9在旋臂外端的情况(如图所示):阳数在旋臂的外端同样也可以构成一种情况是顺时针方向运行,一种情况是逆时针方向运行两种情况。同样不管运行方向如何,其每对旋臂数的总和都是20。照样说明是一种平衡稳定。 阳数在旋臂外端和阴数在外端连接数字的原则是一样的,但它们的旋转方向都是相反的。阴数在旋臂外端和上面刚刚讲到的阳数在旋臂外端所组成的每对旋臂数的总和均是20,都是平衡的。说明它寻求的也是一种动平衡。 因此,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洛书”数的分布结构本身也是启发你去寻求一种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的系统。 以上是“先天自然之易”分布规律的特点。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六) 下面看看“五行”文化规律的分布,“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态。 其外层有一种相生的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有相生的规律存在的话,“五行”的结构组总存向同一个方向滚动。总在滚动说明什么?说明不稳定。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就需要寻找一种方法,使其整个系统稳定不动。结果在其系统内部采用了: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么一种对系统制约的方法,就使其整个系统的场力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 假如我们任选“木火土金水”五要素中的三个要素,都能形成一个三角形(局面)。因为按几何学中的科学定理认为:“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平面”。因为它是“唯一”的,所有此平面就是独立的、稳定的。 如果同时选其中四个事物行不行?能不能使其较易的达到其整体的平衡与稳定?举个较特殊的四边形?正方形为例(如图所示)。猛一看,也是平衡稳定的。如果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实际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几何特性各制作一个三条腿、一个四条腿的桌子,其中有一条腿的长短出现问题,桌子就很难摆放平稳,也能引起桌子的晃动。而三条腿的桌子,桌腿即使长短差异比较大,在同样平的地面上摆放,即使桌面都出现了倾斜,与水平面不平行了?仍然稳定。这就是因为“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其三个(条)点(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不会产生高低的差异。而四个点可以形成四种局(平)面。在《平面几何》中,四个点都在同一个平面(里)上,它们的结构是平稳的。可是四个点在《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四个点都同时处在同一个平面中了。那就不一定能随时随地的达到平衡稳定了。其形成了ABD、BCD、CDA、DAB四种三角形局面。按哲学上讲,这是形成了四大组合容易解决了。因为各组的矛盾性质、特点、过程等往往不同。所以,很难达到统一解决。就《立体几何》特性,这四边形假如构成的是“正四边形”的时候,还容易稳定。因此在江河湖海中截流或筑堤时,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正四面体”形的钢筋水泥柱桩或钢筋水泥块来拦洪、抗浪。因为它不管如何的摆放,都是平衡稳定的,不容易被水流冲击移动。除此正四面体结构形式以外的任何四边形、四面形都不能在空间中随意摆放,而始终是平衡稳定摆得住的。所以说,在同一个局面中的事物就容易调整其平衡而达到稳定。古人就是借助于这类经验,确立了“五行”文化系统。 在“五行”分布图中任选“金水木”局面。此三个事物中,金生水、水生木这两个过程都是向一个顺时针方向发展;而金克木过程是逆时针方向发展。这经受使此局面运行到“木”这个位置时,就停滞不前,不再往下运动。从而达到稳定。那么,在这一局面中,消耗最大的将是“金”。因为它既要生(给予能量)着水,消耗自己的能量,又要克制木,消耗自己的能量。在这一“局”中,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可是“水”呢,虽然“生”着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生”对自身来说是一种支出),同时又得到金相生能量的补充。因此,它自身还是较稳定的。同理,“木”虽被金所克,被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但同时又得到水相生时给予的能量补充。因此,它自身也较稳定。此局中最不容易稳定的就是“金”。如果金的能量始终得不到补充,这一局面也不能长期维持稳定。 再选“土金木”局面为例。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个过程中土生金为顺时针方向运行,金克木、木克土两过程使运行方向发生改变(使场力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抑制土生金的发展过程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其中,“土”即生着金(给予金能量),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同时又被木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因此,它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木”呢?它既克着土,主动的消耗着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能量,也是双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长期保持稳定。只有“金”克木时主动的消耗着自身能量的同时,又被土生着,得到土主动的能量补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稳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补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也不能长期保持稳定。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七) 再选“土金木”局面为例。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个过程中土生金为顺时针方向运行,金克木、木克土两过程使运行方向发生改变(使场力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抑制土生金的发展过程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其中,“土”即生着金(给予金能量),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同时又被木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因此,它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木”呢?它既克着土,主动的消耗着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能量,也是双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长期保持稳定。只有“金”克木时主动的消耗着自身能量的同时,又被土生着,得到土主动的能量补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稳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补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了不能长期保持稳定。 由以上列举的两种典型情况为基础的“五行”结构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相邻三者所构成的局面,比组成等腰三角形的局面更容易稳定。只有五者组成的整个“五行”结构方式,才能使事物长期达到稳定,而任意三者组成的局面,都是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形势。 如果再深入的向中间研究分析就会发现:由于中间相克构成的五星(点)场力中间,又有一个五个顶点形成的五边形存在。我们以它们(五个点)为基础,又可以组成一个比原图小一些的“五行”结构分布图。在此小“五行”结构图中,又内含着一个更小的“五行”结构分布……只要你有能力寻找(画)下去,这种结构分布只到无限小的情况下都会存在。如果再以木火土金水五点为五边形的顶点,再向外(更大的方向)发展(画),又可构成一个更大的五星结构分布。以这大五星结构的五个顶点,向外延伸,又可构成(画)更大的五星(“五行”)结构分布……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寻找发展(画)下去,直至无穷大,这种结构分布始终存在。因此说,此种结构形式,能够描述世间由“无穷小”到“无穷大”(即“其小无内到其大无外”)范围内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平衡稳定规律性。只不过每放大或缩小一次,其木火土金水各自的位置,相应地在原来位置的基础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转动72度。五次缩小或放大后,各自又回到各自原先的方位上。如果由小到大无限的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个锥型的螺旋发展曲线。这也是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运行的轨迹。无论它们发展到哪个层次(面)上,它们之间总是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着的。都在平衡或稳定的系统中存在着。 由于“五行”的属性不同,故而可以表述世间一切不同类型的事物。故而这种“五行”文化规律在国外除了在中医、汉医中得到运用外,在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某些企业中受“五行”文化规律的影响实行了“五行管理法”。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数量,又节省劳力、财力,还稳定了企业及其相关的市场。可是在咱们国内还有些胡涂人,认为它这种规律是“封建迷信”,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这些人实际上不了解更不明白“五行”的规律。从“五行”的这个分布及其几何结构上看,它是非常科学的──类似彼得格拉斯的那种结构规律。结构非常完整合理。 中国古时候用的“金木水火土”这些事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间最简单,日常生活经常见到接触到的,而且这些事物的性质、特点、规律等都是非常熟悉的基本常识。比如:“钻木取火”,“众人拾柴火焰高”,很自然就能得出“木生火”的概念;火燃烧完以后,会留下一堆灰土。再加之火山爆发也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因此,很容易得出“火生土”的结论(当然在用火烧烤食品的过程中,有些石块之类会被火烧焚,也是一种因素);在土壤和石块中,有些天然的金属存在,再加之一些石块在燃烧过程中,会有一些金属出,故而又得出“土生金”的结论;由于金属结构密,一般在空气温度较低又潮湿的情况下,金属的表面会产生一些水珠;同时,金属在高温情况下,又会被熔为液体,故而又得出“金生水”的结论;植物得水才能生长,故得出“水生木”这一结论。在这些事物之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发现:水能灭火,故而得出“水克火”这一结论;金属被火烧蚀会变形甚至被熔化,故而得出“火克金”这一结论;金属的刀、斧之类能砍柴破木以制木器家俱,故又得出“金克木”之结论;植物破土而出,生长壮大,又古人用木棍、木铣进行耕作,故得出“木克土”的结论;“水来土掩”,水泼在土地上,会被土吸渗,故又可得出“土克水”这样一种结论。古代我们的老祖宗,不但看到了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又看到了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的一种作用。这都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规律”的体现。也是“阴阳”文化的体现。说明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着。 实际上,当提高到“五行”文化看待“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时,它们已不单单是金木水火土这几种具体的物质了,而是以一种“物态”的类型被看待了。换言之,这五种物质已被作为五种物态来看待了──“五行”实际上反映的是自然界五种物态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金,即是固态的简称;水,是液态物质的简称;火,因为火往往是碳加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这旨气态物质的代名词。木,是有生命力,可以自己控制或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生命态。现在世界科学家基本已认定“21世纪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纪”,但还没将生命、生物作为一种生命态来看待。“万物归土,土生万物”。实际上“土”这里已被看做是一种综合(平衡)态了。 我们的老祖宗就是利用了“金木水火土”这么简单的几个事物之间的规律,向我们预示了世间一切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方法(特别是稳定特性的关系)。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八) 下面举个“五行管理法”的例子来了解“五行”在领导及管理中的重要稳定作用。 如图所示:是一个王、刘、张三人组成的一个领导集体。其中姓王的遗传场属于火性;姓张的遗传场属于土性。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运用易学场效应到人的姓氏中时,我发现不同姓氏之间的人事关系,有很强的固定性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基本上不受名字、生辰八字、职业、年龄、性别、籍贯、地域等的影响。这说明每个姓氏家族中的成员,不论他(她)们之间再有什么其它的特点、特征的不同,可是他(她)们在对自身以我的其它姓氏的合作中,他(她)们的场性是固定一生而不变的──场性是共同的。而且这姓氏的场性基本是遗传父姓的场性,祖祖代代是不变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传统中,以男子的姓氏为家族的姓氏的原因所在。因为古时往往是以“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在外闯荡,必须得维持好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其达到和谐,防止不利的矛盾及干扰因素产生,以提高社会效益及个人效益。所以,他必须得了解掌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规律,加强有利的合作,防止或避免不利的对抗性的矛盾产生。而姓氏的不同又会造成不同的矛盾组合。故而社会实践中,我们的老祖宗就特别注重家族的姓氏。一是防止进亲结合造成家族人体素质的下降及遗传疾病的产生;二是在社会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矛盾产生,将和谐的局面破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以上是讲的人的遗传的总体场,是与父亲有关与母性没多大关系。不论这个父亲与哪个姓氏的女人结婚,生下的后代,不论男女,他(她)们的场性总是以父性的场性一致。而生男生女,则取决于女性。女性多大岁数,几月份怀孕是男是女是一定的。50年代末,当周总理让我父亲负责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时候,我父亲当时通过20多个大城市的妇科医院,进行了三百多万生育者的统计,发现妇女从虚岁14岁到49岁,多大岁数阴历几月份怀孕是男孩是女孩是有固定规律的。与男方如何没多大关系。不管当时她与哪个男人成的孕,这种规律基本不变(其准确性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百分之五中往往可能是把日子记错、各种病态情况或难言之隐造成的,再就是闰年闰月转换中产生的误差等)。因当时社会风气还是重男轻女,怕造成人口的男女平衡,故而周总理不让发表此成果。 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往往在子女的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姓氏在其同一个或不同的子女姓名中。绝大多数的父母关系一定不好,甚至离了婚。如父母之姓名同时在一个子女姓名中,除了父母关系不合外,此子女往往其性格有双重性。说明父母在自己最亲的子女身上,各自的自私心理都不能谦让,那他们的关系还能和谐吗。为了后代,请不要乱改自己的姓氏(改的如果与原姓氏的场性相合还可以,但这种情况实在太少了)!随便改姓,都是缺少长远宏观看问题的思想。往往是自私(自我)心理的产物(当然,工作需要,不得以将另当别论。既是如此,也请尽量不失其原姓之场)。按现在科学认为男女性别的产生是由X、Y染色体所决定的。在试验中,人们有意的控制X、Y染色体就可决定某些生物的性别。可是在自然生殖活动中,完全靠生物自己的生理机能来控制了。不是你说想生什么性别就生什么性别的孩子。到时候X、Y染色体能否“染”得上谁只与女方有关系。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比如:冬天前后(天气较冷的时节)怀孕就容易是男孩,夏季(天气较热的时节)怀孕就容易是女孩。女方30岁以前,怀男孩的概率较高(特别是25岁以前的16、18、20年岁段更高),30岁以后怀孕女孩的概率较高。在女方排卵期之前(这里指的是理论排卵期)怀孕容易是男孩,在排卵期之后怀孕容易是女孩。大家可以调查一下,当夫妻双方或有一方在环境(工作、生活、学习等)处在异境中不顺利的时候怀的孩子往往竟是男孩。当环境处于顺利和飞黄腾达的时候,往往怀的竟是女孩。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中就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大自然最公平。当你处在困难的时期,就给你一个劳动力(男孩),以便改变你的困难处境。当你处在顺利发达的时期,就给你个‘千金’,以装门面”虽然这话中间有些重男轻女,但它反映了一种人类社会的现实。夫妻双方年龄差异较大时,女方如果大的多,特别是女方处于壮年时期怀孕,往往是女孩子的概率大。男方年龄大的多,女方年青,男方到了壮年时期,女方怀男孩的概率高。 自古以来,我国由于中医学的发达及社会相对的稳定,人口众多。很多医学及社会学的规律,通过大量的统计学概率,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优生优育”的国策,将提供相当有价值的参考。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九) 咱们拉回思路来,继续谈“五行管理”。 甲、乙、丙三人组成一个“木火土”局面,假如其中丙为第一把手,甲、乙为副手,这样将出现:乙(二把手),要无原则而且自愿主动地支持丙,甚至有些类似于拍丙的“马屁”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火生土”,场力自然向有利于丙的方面发展,甲(副手),不管丙如何做,往往都指挥不动他,甚至还得按甲的意图办事。这是因为“木克土”,甲的场力完全制约克制着丙的场力。前一种场力对丙(一把手)工作有利,可是后一种的场力,对丙的一把手发挥其权威性,减少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利的。要想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产生,我们必须要学会利用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势利导将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深入地分析研究矛盾的性质特点,利用这些性质特点,在深入的研究上面的这一局的矛盾中,我们又会发现其中甲会主动无原则的支持乙,甚至会拍其“马屁”。为了减少丙与乙的矛盾的发生,丙有什么问题、工作等,只要交待给乙,一切问题就能顺利的解决了。因为丙的一把手,有被甲克制的因素,被动的消耗着能量,同时还有乙主动补充的能量。丙加上只与乙发生工作关系,又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因而场力充足,能长期的稳定这个局面,位子也就能坐住了。 假如他三人中,是乙为一把手,主要负责任,甲、丙二人为副手。乙一把手要无原则主动的支持着丙──不能发挥自己的权威。消耗着自己的能量。而甲副手往往又会主动无原则的拍乙的“马屁”,给乙被充(支持)能量。故而乙有失又有得。其位置也能稳定。再加上此局中,副手甲又能控制住丙,让他干什么,他就会被动的干什么,耗无反抗的能力。故而乙只要抓住甲,有什么事情只要交待给甲的(不与丙多打交道)就能取得成功。这样乙又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场力会更强,能量会更足,更容易稳固。 如果三人中,以甲为一把手的话,这一局面中,他既要克制着丙,主动的消耗着能量,又要主动自愿无原则的“拍”乙的“马屁”。双向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减弱着自己的场力。因此不能长期保持自己地位的巩固和稳定。那怎么办呢?一种办法是只与丙打交道,尽量减少自己的消耗,使其能多稳定一段时间。由于其得不到能量的补充,总是在消耗削弱着自己,总有一天还是支持不住的。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寻找新的领导班子成员。一种情况是免掉甲,换个“水”性的成员(如果换个“金”性的成员克制着“木”──甲,就更不可取了),造成“水生木”的局面,使自己得到能量的补充,使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因为人事的事比较复杂,免一个人不太容易,增加一个人就容易得多了。另一种方案是我增加一个“水”姓的领导成员。比如说是丁吧。这时你可以下设一个常务主管。就让丙当这个常务主管。有什么事情交待给他就行了。丙有什么事再交待给丁(土克水)。因为丁能克制乙(水克火),这事情就容易解决了。这样甲就较容易保持自己地位的稳固了。在这个局面中,甲在克制丙的能量消耗的同时,又得到了丁的支持(能量的补充)。故而使自己的场能得到稳定。 以上举的是一个“五行管理法”的简单的事例。大家可根据以上的原则去分析实践,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想到:到底什么姓是什么性质的场啊?这些场性是如何确定的?下面 七、咱们看看太极图的结构分布 太极图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规律?咱们平常讲:“无处不太极。”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观察事物时所处的参照系不一样、范畴不一样、位置不一样等,那么,你坐标系原点的范畴、位置、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站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位置上呀?那么,我们就以这个屋子里的中心位置做为参照系的坐标原点。现在我所处的位置──与屋子的中间相比,我应是站在这屋子里的东偏北一点的位置上。也可以说是东北位置上。如果问:“张老师现在在院子的什么位置上?”这个坐标原点就得选在院子的中间位置上。我可就不是在其东北偏北的位置上了,而是在院子的西北偏北的方位上了,也可说是在院子的北部了。那么,又问:“张老师在北京市的什么方位上?”那就要以天安门的周围、附近或天安门广场做为坐标原点了。我就又不是在西北偏北的方位上,而是在北京市的东北方了……这个坐标原点的选择是可大可小。为什么呢?例如问我在北京的什么位置上?或者,我们这帮人在北京市的什么方位上呢?那么,坐标原点就定为天安门或天安门广场。这样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和我们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点。如果问:“北京天安门在我们的什么方位上呢?”我们这群人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整个屋子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坐标原点(结论是:天安门在我们的西南方向上)。要是问:“上海市在北京市的什么位置上?”就可以把整个北京市看做是一个坐标原点,进行比较判断。例如问:“纽约在中国的什么方向上?”还可以将中国的整个国土看成是坐标原点……这个坐标原点选择的范围根据比较时的要求,可大可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能是一个点。易经中讲:“干主大始”。意思是说:干卦之“大”,宇宙中最大的事物它可以表示(反映)。比如整个天体等。干卦之“始”,表示事物之起始,即坐标原点──起始点,原点(这个起始点、原点根据判断分析的需要,范围、范畴等的选择,可大可小)。这是中国人看问题的一种传统方法。比如:某个系统我们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发现越研究越复杂。越复杂,反而越无法看清和掌握其主要内含的规律了,或者说我们原来掌握的这个系统内的规律全不适用了。此时我们就可以称其“无”──“没了”。此时,我只有跳到这个系统之外回过头来再从外部去研究其规律了(“旁观者清”、“站得高,看得远(全面)”)──站到更大的系统中去了。把原先的整个系统看做是一个新的坐标原点(把系统的总体规律看做一个新的研究起始点)。重新建立新的更大的系统。从新进行研究比较,寻找新的规律。这种思路及思维方式类似于西方的物理学中的“黑箱理论”一样。即:我先不管箱子(系统)里面具体是什么规律,我站在箱子外部,把箱子(系统)的总体规律做为箱子外部(系统)新的规律的基点,然后,再与其它的事物(系统)进行比较,找出新的规律性。如果这个新系统内部又复杂了,我就又会跳出原有的新系统,建立更新的系统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我这“太极”呢,可大可小──它既可以表示整个系统,又可表示起始原点(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又是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的──一个事物消亡的同时,又是新的事物产生的开始),即坐标原点可大可小。“无处不太极”说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层次不一样,选择的参照系及坐标原点的状态也应是不一样的。这是“太极”的一种概念。 不管你说“太极”里头还有什么“无极”、“黄极”什么的,你再怎么个“极”法,还出不去“太极”的基本范畴。这个哲学思想概念一定要清楚。你说:“这太极图里还有太极?!”没错!这“太极图”里还可以画出“新”的“太极图”。这“阴阳鱼”里的阴阳各“鱼”中,还可以各自画出与其相适应的太极图。就如同前面讲“五行”结构时所画的“五星”一样:可继续往里、往小里画,也可以往图外、往大里画,其结构规律不变,都是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的。因为你观察问题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你所选用的参照系的范围、范畴、层次也不一样。但是,不同规律可不是随便随意都能拿来套用的。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的。 道家讲:“天有九重天”“下有十八层地狱”。佛家有人讲:“天有三十三重天”。这些廉洁并不是说明谁家比谁家层次更高明。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了要告诉众生(大家),看问题会站在不同的层次上看,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境界认识。在某些不同的境界层次里,有其各自不同的规律。平时人们讲的“下有九泉”,易学中讲的“爻位之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等都是为了说明人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上同种事物内或不同事物间有不同的规律性。比如一个杯子:用它喝茶时,叫“茶杯”;喝酒时,叫“酒杯”;喝水时,叫“水杯”;凉开水时,叫“凉杯”等等。这杯子的名字由于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叫法。不管怎么个叫法,它都离不开这种“杯子”的概念。到底是景德镇出的产品,还是淄博、唐山的产品?是青花、是官窑,还是什么特点,什么工艺方法做的?那又有很多的叫法和说法。就是由于你站在不同的范畴、角度来观察分析这杯子,这样就有杯子其它的一些名词与概念。那个人说:“不对呀!这不是杯子,是铝矾土和釉质。”你也不能说他说的不对。这杯子就是用铝矾土制做,涂上釉质烧制而成的。只不过说明他研究到杯子本身的结构里面去了──研究的是铝矾土和釉质。即化学性质方面的事了。另一个人说:“还是不对!这是元素呀。”那个人说是分子;是原子;是原子核、电子;是基本粒子……等等,等等,相继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概念及与其相对应的规律──不同的层次都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定义及规律。站在不同的层次上观察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规律性。总之,这也就是佛家、道家、儒家等各种信仰中为什么会讲的“成仙”、“成佛”的境界不一样的原因。就如同我们平常物理学中讲的参照系选用的不一样,分析研究同一事物得到的结论及规律不一样一样。站到不同的参照系里,看到同一个事物的规律往往是不一样的,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也就不可能一样。你说这杯子从总体上讲,叫什么?当你没有确定它的用途,也没有确定什么范畴或什么前提条件下,没法说明清楚它的具体名字和内含。范畴、层次、角度等先提条件必须确定了,才能正确说明与其相适应的规律性。这也是佛学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真实含义──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对应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之内,时空关系变了,规律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而我们现今往往(包括哲学界、科技界)在争论一些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中,总是“打架”、争论不息,就是因为用我这个参照系和我的这个范畴、层次、角度等概念去分析你那个与我不同的另一个参照系和另外的范畴、层次、角度的概念及规律。本来争论的交点就不在同一个系统中间,就属于不是一类的问题,各执己见,故而谁也说服不了谁。可是自己都说自己正确。可是我说他们俩都可能正确又都不正确。为什么?因为他们俩没有确定是在哪个范畴、层次、角度讨论这个事物的规律及概念。也没确定讨论的是什么参照系里的什么事物的什么问题。 实际上,“太极文化”告诉我们的是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是分层次的。层次不一样,同个事物所反映的规律不一样;研究不同层次的事物,选择适用的参照系、坐标原点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同一个事物的内部不一定是“量变到质变”。中国古时候,没有什么“量变到质变”一说,也没有什么“特殊性”、“普遍性”、“共性”、“个性”、“必然性”、“偶然性”等等概念一说。其认为只要事情发生了,都有它发生的原因及规律性。即我管你什么必然不必然的,既然发生了就一定是必然的。我就想方设法去寻找其规律性。这也是古人认识事物哲学思想的基础所在。他们不会轻易的原谅自己的失误说:“啊!这是偶然的。”“下不为例”、“交点学费”等等。往往总是“偶然”的结果,最后将事情酿成了大错(祸),控制不住局势了。我们不采取这种对待事物的方法。对待事物应该是非常严格的,每个细小的事物及其动向都不能放过。易学中把这叫做什么?叫做“研几”。我叫做:“唯几、唯深、唯神”。就是说要善于观察事物最细小的变动;深入的去分析研究这些细小的动向,掌握其变化规律;灵活运用这些规律于实践中;成功率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意思是让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研究事物细微的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将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作用及危胁最大。成了大潮流式的事物,根本就不用再花大力气去管它。为什么?因为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要向其相反方面发展。事物已成了潮流──达到了最高峰,那么,一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消亡。如果这时你才去研究这潮流的规律性,就是掌握了其规律也没多大用了。因为这潮流已可能不复存在了。可是细微的动向及刚刚才产生的微小事物,它的危胁性可能是更大的。因为任何一个大的事物及潮流,都是由微小的事物及动向中发展过来的。如果不注意重视它的话,就可能犯意想不到的大错误,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必须要注意研究事物的那些微小细小的变化。因为什么?因为易学讲“不动,不占”嘛。事物只要一变化,不管它的变化是大是小,它都要发展变化大,易发现,也易防备。变化小,易忽略,不易防备。另外,事物一发展,我们就会考虑其动向及结果。而通过“研几”就可寻找到事物的始终规律性。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思维方法与西方现在某些思维方法的差异──“见微知着”。 断定一件事情,要根据“唯变所适”和“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之易学道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不同的时间以及对应的空间(即不同时空中间)中发生的事件,弄到同一个时空中间去比较是不可以的。必须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定你那个事件当时发生的空间与我这事件发生时的空间的结构不一样,环境、地点、条件等不一样。那么,我们之间的具体的事件发生的运动趋势往往也不一样。所以我把这种规律不是叫做“对立统一”规律,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对应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间。因此,我把它叫做“对立统一”规律。由于任何事物都对应存在于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其空间中的其它的任何位置上的事物。所以,不管易学推理方法也好,还是咱们平时所常用的推算方法也好,都应该是先找到事物的对应时间。找到了这个对应时间后,就能确定其对应的空间。找到了对应空间内的结构一分布,最终就找到了事物的规律性。这就是通过时间确定空间,通过空间来寻找事物的规律趋势的思维方法。这是事物的对应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都是“对立”的。“对立”是不容易稳定的,相合(统一)才能稳定。我国成立的初期,为了防止政权不稳固,要反复辟,防复辟。故而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讲斗争性(对立性)。靠无产阶级强大的实力,压制对立阶级,以达到巩固政权──相对的稳定性。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了,讲“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讲的是“统一”性。因为现在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主,要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行。对抗性、破坏性的矛盾越少越好。因此,就不能强调斗争性、对立性。虽然不讲对立、斗争性,可是经济斗争在某些意义上,比政治斗争更残酷。政治斗争还有个“给碗饭吃”的政策(机会)。经济斗争,竞争到最后,可能你就会没有一文钱了。往往有些人就得“跳楼”,可能连吃饭的机会都没有了。政治上可以讲情义。而经济上往往就不能讲一点情义。这还是一种斗争。不过这种经济上的斗争更残酷更隐蔽而已。由公开到隐蔽这种斗争方式,也是对应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我们需要增强国力,要搞经济建设,就必须得发展生产力,同心协力才能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效率,就要讲“统一”性,要服从大局。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提法,都是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需要而确定的──实际上,也是对应于一定的时空需要而确定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太极图的结构特点(如图所示):这条曲线阴阳交界的地方,因此这条曲线当处在最稳定的位置。由它往右边一偏,就进入呈阴性的区域;往左一偏,就进入呈阳性的区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都是不稳定的物质,只有各自寻找到与其相反而对应的物质,并与其结合,得以“中和”和,才能成为既不阴又不阳的中性(稳定性)物质。唯一只有这一条曲线是既不阴又不阳的。也就是说这个“波动性”曲线在太极图中所处的位置是最好、最稳定的位置。这曲线表明事物的平衡稳定的本质是“波动性”的。这个饼图的整体及阴性的“鱼眼”、阳性的“鱼眼”都可看做是“粒子性”的。这也同时说明了“太极图”是波粒二项性的统一体。这可能也是玻尔将“太极图”做为族徽的原因──一个稳定平衡的统一模式。 在“太极图”中间的S曲线上任选一点O,过O点向任何方向画一直线。从点O到右边边缘(OB)这么长,从点O到左边边缘(OA)这么短。可是这个点(O)的位置上,依然是既不阴又不阳的,还是平衡稳定的。同理:OC+DE > OD等等──不管你确定的阴阳量如何大小,这点(O)都是稳定的中性(不呈阴性或阳性)。因为其周围各个方向上力的综合性能量,同时作用在此点位置上,能量互相抵消掉了。因此它就呈均衡稳定的特性。不存在什么“量变到质变”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