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行走的船 2010-07-31
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    更新时间:2009-12-22

 

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摘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传统计算教学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将计算教学有效性与技能性强化训练紧密联系,忽视了对学生计算品质、计算习惯、问题解决、思维训练、解题策略优化等培养,枯燥的练习让学生望而生厌。新课程的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在计算学习中体验认知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发现计算的价值,再辅以良好计算习惯培养和科学的计算训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计算教学  有效策略

【正文】

计算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合作的意识,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教学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但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由于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常与繁琐、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生厌。同时,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计算品质、计算习惯、问题解决、思维训练、解题策略优化培养等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意识,也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功能。我认为,要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计算教学中的过程体验,掌握计算学习的基本方法

1、凸现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指导,强化基本算法的迁移运用

现代的数学教学改革在强调问题解决过程、数学过程的概念化和数学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特别强调算法过程的理解。大纲也强调计算教学要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如教学几十几的加减法,从数的组成入手开展计算教学:分析68里面有6个十和8个一,那么60886068—8 68—60,就都能通过算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既懂得怎样算,更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的学习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记忆。又如:除法竖式计算是三年级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必须清晰掌握分拆计算方法,才能明白除法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每一位上余下的数如何处理等。

我们的计算教学绝不能停留于让学生熟能生巧的层次,而是让学生在初级的计算中获得解决高一层次计算问题的能力,学习了3的乘法计算,能主动迁移到6的乘法计算中,知道了510的一半,一个双数和5相乘,结果是这个数的一半再扩大10倍,面对12×536×5等计算也能主动解决问题。

2、创设算法多样化的计算情景,体验算法最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多样化是新教材实施之初的教学要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 这一做法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思维交流,但也产生了课堂交流活跃、课后练习不扎实,交流算法多种多样,个人实践我行我素等问题。随着教改的深入,算法的最优化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去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同时,要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解题策略,提高计算的效率。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时,面对“32+56”“19+35”学生的算法有多种多样,但32+56计算中,用30+50=802+6=880+8=88计算比较清晰,而19+35则用19+1再加34计算更简便。又如教学“125×88”,在“125×8×11125×80+8),(100+25×885×22×25×4等算法中,第一、第二两种更能体现巧算的简便效果,因此,这两种算法在学生目前的计算运用中是最可取得。总之,教师的指导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多样化的算法,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构建起优化的思维方法,真正使学习与交流为今后的学习与运用服务。

二、创设学习、生活中的运用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计算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接触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使他们体会到计算的实用价值,才能避免传统教学中计算与应用割裂的局面,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误区,才能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

连加、连减教学,在学生理解了算式的意义以及运算过程的基础上,可以把这一知识运用到超市购物这个现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如:姐姐和弟弟来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尺2元、小刀4元、蜡笔5元、铅笔3元、文具盒6元、橡皮1元,姐姐想买尺、铅笔、橡皮,而弟弟想买小刀、蜡笔、橡皮,请大家帮他们算一下各需付多少钱?同样买三样学习用品,最少要用多少钱?如果两人一共只带了9元钱,可以买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数学运算定律后,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指导学生会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而需要创设实际的运用情景让学生会用定律,乐用定律。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服的一件上衣69元,裤子31元,我们全班(45)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可能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的钱,再相加求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学生可能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45,问题解决中展现出学生的策略差异。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把它们先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显然,这儿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教育无痕,教学也需无痕学生了解了哪些地方可以运用规律简算,体会了简算带来的便利,他们才会积极地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再如估算的教学,尽管《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都指出要加强估算,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教学与运用的严重脱节却一直是影响估算学习效率的一大障碍。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去用估算。如教学了多位数乘除法后,通过估算来判断得数接近哪一个整百或整千数,来查找计算中较为明显的错误,判断一些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体会估算在学习中的运用。指导学生估算超市购物花去的钱数,估算房屋的占地面积,通过一份的数量来估计整体的数量等,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事物数量或算式的结果迅速作出推断或估计,来感悟估算的作用,学会合理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三、关注学生计算态度,从细微之处抓计算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绝大多数学生在计算问题产生时,往往会以我都会的一时粗心来解释,教师对计算问题解决的指导策略也更偏重于指导学生通过验算来发现问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先从源头上抓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主要抓好以下习惯:

1  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的书写是学生静心计算的前提,是学生看清数据的基础。数学练习要指导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

2  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3  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4  恰当衡量自己计算力的习惯。对小学生而言,计算能力处于培养阶段,部分较大数的计算还不够熟练,许多题目需要通过笔算来完成计算,会计算但不熟练使计算错误频现。需要指导学生根据目前的学习状况选择计算的方式,如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退位计算,三年级学生三位数以上的加减法,四年级学生多位数加减和乘数是两位数以上的乘法就应打草稿来计算,不能盲目口算。

5  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新教材对验算给与了更多的关注,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如运用加减法的逆运算关系验算,运用加法与乘法交换律验算,运用估算判断得数接近哪个数等;其次要把验算和估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让学生切实运用估算和验算来发现自己的计算问题,养成验算习惯。

五、优化计算练习设计,在技能与思维并进的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

执教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需要一定量练习的支持。心理学研究又表明:机械重复地干同样的工作会使人厌烦。如何有效解决这一对矛盾,就需要我们提高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性、计划性,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  基础练习扎实训练。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内乘法是乘除法计算的基础,20以内加减法又是多位数加减、甚至多位数乘除计算的基础,必须通过听算、视算等日常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凑整的训练要加强,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试商的练习也不能放松,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也不应忽略。基本口算要常抓不懈,既要求速,更要保质。

2  重点问题强化训练。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某些练习错误屡教不改,增加练习的量非但没有改正错误,反而加深了错误的影响。分析原因常在于学生练习中并未将注意力集中于错误的改进,而只是用习惯的思维去完成练习。面对这些问题,练习要集中一点,强化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尤其是连续进位和退位练习;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分层要求促进提高。计算练习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技能,训练思维能力。学生间的计算计能差异是极为显著的,部分学生确实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计算更需要的是认真、细致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因此,计算练习更需要分层要求的激励。只要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通过少而精的练习就达到计算目的的,练习的量就可以减少,这样,学生能更认真地去思考解决每一个问题,良好计算态度得以激发,计算的情趣得以不断保留。

 

新课改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教学,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高计算技能、培养计算习惯、训练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