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亚里士多德的“良法”观 - 政治学 - 政治军事与法律 - CNKI学术论坛

 昵称1852323 2010-08-01

论亚里士多德的“良法”观

1楼
拜读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后,不禁感叹于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可谓处处都迸发着思想的火花。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的希腊殖民城邦斯塔吉拉,正值希腊奴隶制经历巨大动荡和严重危机的时代,作为该时代的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他从维护奴隶制的政治立场和中庸之道的哲学世界观出发,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学说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以挽救日趋没落的奴隶制的命运,由此阐发了一系列法律学说,并对后来西方法学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柏拉图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明确指出,国家不能实行一人之治,而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他认为法律也有好坏,或者合乎正义或者不合乎正义。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对法治的要求应是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在他看来,法律的权威是法治的关键,而法律的优良是法治的根基。真正的法治,不但要求法律被普遍的服从,而且被服从的法律应当是良法。纵观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关于良法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诚然,在当时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他的良法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束之高阁,但无法磨灭的是他为法律的发展所构建的崇高的目标与永恒的价值。    
一、良法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所推崇与追求的良法之内涵,简言之,即体现正义。他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基础,由这种正义衍生出法律,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应该说,他继承和发展了自苏格拉底以来不懈追求正义的传统,其法律思想恰是以其正义思想为基础的。他所说的正义含有两种意思: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他对正义内容的诠释可理解为:一是人们应该接受并服从作为事物的规章;二是指一个人分配所得的东西正是他应当得到的。
   
在亚氏看来,法律是规章,应得到普遍的服从,执政者要受它约束,被统治者要受它管束,并借以监察和处理城邦一切违法失律的人们。在法律的权威性这一问题上,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的统治相比,亚里士多德更注重法律的地位,为了避免重蹈柏拉图描绘最完美的以及次优的国家蓝图的覆辙,他把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视为达致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更强调法治的完美并力陈人治的弊端。
   
他所讲的正义是同平等连在一起的,甚至可视为同一个概念。他所讲的平等有两类:一类为数量相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到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现在的人们大家都承认政治权利的分配应该按照各人的价值为之分配这个原则是合乎绝对的正义的。可见,根据亚氏的观点,正义的享有不是数量上的绝对平等,而是根据价值进行分配的相对平等。他所说的正义兼有两种性质:其一他用于作为统治者而表现其为主人的正义,另一用于作为从属而又自由的被统治者的时候,表现为从属的正义。他认为这两种正义有着明显的差异,统治者即品质高的人可以享有多些的政治权利,被统治者即品质低劣的人则享有少一些的政治权利。但倘若品质高的人期望得到更多些的政治权利,亦或品质低的人期望得到多一些的政治权利,这又变成不正义了。
   
正义又可分为普遍的正义个别的正义两种。其中个别的正义可再分为分配的正义平均的正义两类。分配的正义就是求得比例的平等,这种正义是从人的不平等性出发的,而这种不平等性是自然造成的,是固定不变的。至于平均的正义就是指人们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正义是以人的等价性为依据,使相互利益等同。
    
显然,受亚氏所处时代的限宥,他所称颂的正义观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的平等,而恰恰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不平等。当然,尽管亚氏之正义存在诸多矛盾,但他对正义的推崇与追求是无可辩驳的。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法律思想,虽然不为现代人所接受,但在当时的希腊人看来是无可非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得多。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末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因此,我们在考察他的法律思想的时候,不应脱离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阶级立场,要辨证地思考借鉴其思想中蕴涵的合理内核与精神实质。
   
二、良法的延伸
除了法律应当符合正义的基本标准外,亚里士多德还从政体、人口、地理环境等方面对良法进行了引申和延展。
   
(一)他认为良法应是有利于实现立法目的的法律。凡订有良法而有志于实行善政的城邦就得操心全邦人民生活中的一切善德和恶行。所以,要不是徒有虚名,而真正无愧一城邦者,必须以促进善德为目的,
    
这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养成公民良好习惯的法律便是良法,否则就是恶法。因为立法者是凭借使公民养成习惯而使他们好的,而这乃是每一个立法者所希望的,那些没有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没有达到目的,而正是这一点使得一个好的法制有别于一个坏的法制。
   
(二)他指出良法应为相对稳定性与适时变更性的完美结合。为了捍卫法律的权威,必须首先立足于其相对稳定的本性,人们倘使习惯于轻率的变革,这不是社会的幸福,要是变革所得的利益不大,则法和政府方面所包含的一些缺点还是姑且让它沿袭的好;一经更张,法律和政府的威信总要一度降落,这样,变革所得的一些利益也许不足以抵偿更张所受的损失。上述政治和其他技艺间的比拟并不完全相等;变革一项法律大不同于变革一门技艺。但这并不是说法律应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法律应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地修改。这些必要的修改不仅不会影响法律的权威,相反会由于它的日益健全而更为人们所信仰。正如他所说:法律也允许人们根据积累的经验,修订或补充现行各种规章,以求日臻完善。但他同时又提醒人们,即使已经承认法律应该变革时,仍须研究这种变革是否需要全面进行抑或局部进行,而且还应考虑变革是可以由任何有志革新的人来执行还是只能由某些人来办理。
在此,亚里士多德看到了维护法律稳定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了法律变更的必要性,这无疑是他的法律思想中的又一精髓所在。
    
(三)他阐述了良法应当具备的其他因素。
   
第一,良法应适合于正宗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优良的立法家在创制(法律)时必须考虑到每一因素,怎样才能适合于其所构成的政体。换言之,人们制定的法律是否是良法应根据政体来判定,凡是正宗政体下制定的法为良法;反之,凡是变态政体下制定的法律就是恶法。因为法律是要根据政体制订的,法律不同于政体但又决定于政体,法律是政体宗旨的体现,也是政体在法律上的表现。这无疑反映了政体对法律优良与否的评判功能。
   
可见,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政体的角度看,法律是有好坏、良恶之分的,而且区别好坏、良恶法律的标准,就是看它所依附的政体是否是优良和正宗的。这就清楚地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良法标准同政体性质也是连在一起的。
   
第二,良法的制定还应考虑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他认为,制订法律时,立法家应注意到国境的大小和境内的居民两个要素,但一个城邦的政治生活既不能同四邻隔离,立法家也不可遗忘邻邦关系这个问题。他还讲道: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倘使子女生育过多,家产不足以赡养,根据均产原则而制作的法律就不得不被毁弃。因此他要求,就国境的大小或土地的面积来说,应当以足以使它的居民能够过闲暇的生活为度,使一切供应虽然宽裕但仍需节制。
   
可见,亚里士多德当时已经认识到了国境大小、居民多寡以及国际环境对国家立法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这些观点与现在人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呼应,同时暗含了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原理。此外,他还谈及了另外一些因素,如财产、居民的品性及民族的特征等对法律的影响,时至今日,他的这些法律思想仍然具有强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参考价值。
   
他的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良法的不同标准和特征,尤其可贵的是,他把正义视为法律的化身和生命,体现了良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由此可见,正义与法律的关系即是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核心。这一点他显然受到了柏拉图的影响,因为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说过: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受到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局限,他不可能科学地概括法律的本质特征,即法律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这一点在奴隶制城邦国家也不例外。
2007年01月23日 17:39:01

[相关]论亚里士多德的“良法”观

2楼
温馨提示:CNKI小秘书为您推荐以下与本帖主题相关文献,请您参考阅读。

老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之比较  林国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老子与亚里士多德均为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尽管各不相同,一个主张"自然和谐",一个主张"自然目的";一个主张"无为而治",一个主张"法治";一个主张"小国寡民",一个主张"中产阶级"执政。但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成为东西方政治思想的宝贵财富,同时也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张少宁;莫秀凤;  《甘肃农业》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代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对政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政治学》一书,囊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开创了后来欧洲政治哲学发展的途径。本文探讨、研究和借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对其中包涵的国家观、政体观、法治观进行当代释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政体论的重新解读  卞修全;  《比较法研究》
...

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学基本问题看法的比较  许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两位政治思想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系统阐述了他所设想的最为理想的政治制度。作为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非对他老师的政治思想全盘接受。笔者比较了两者对国家起源、阶级构成及政体形式等政治学基本问题看法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初探  周新铭,陈为典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西方学术史上的杰出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大的思想家。”(《资本论》第1卷第494页)恩格斯也曾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转引自《哲学史》第1卷第117页)。马、恩在赞誉亚里士多德那“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时,肯定了他卓越的、多方面的学术造诣。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毕生从事巨大的学术理论工作,不仅兴趣非常广泛,研究范围遍及各个领域,而且学问十分渊博,学术成果名列...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秦德君  《学习时报》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思想  韩磊  《学习时报》
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思想...

回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传统  谭彦德  《中国图书商报》
回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传统...

浅议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作为  营口市司法局局长 唐复利  《营口日报》
浅议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作为...

正义追索的拓展——制度正义  张恒山  《学习时报》
正义追索的拓展——制度正义...

 


系统自动回复。  http://www.cnki.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