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大师切忌急功近利

 云中公子 2010-08-03

培养大师切忌急功近利

 

 

「没有大师的时代。」这是随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吴冠中、钱伟长等一代人文艺术科学巨匠离世后,媒体说得最多的话。「为什么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更是让堪称经济最繁荣、环境最好的这个时代感到尴尬。

就在这种检讨与反省直指高校行政化、学术官僚化之时,学界、商界、文化界各种名目的「空头大师」、「学歷打假」事件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仅前有文怀沙「国学大师造假门」引发舆论哗然,后有作家余秋雨把上海政府给他制作的大师牌匾定义为介于「小师」和「老师」之间称谓,并由此引发网民大规模批判。「打工皇帝」唐骏的「学歷造假门」更是热闹非凡,甚至引发一大批名人删改原有学歷信息。近日因电影《唐山大地震》票房高奏凯歌的导演冯小刚也开始被人封为大师,冯小刚倒是自谦,说中国电影无大师,但这句话又引发张艺谋、陈凯歌影迷一片争吵。

这些乱象,再次说明「大师」的概念更多时候成为媒体与公众人物营销的一种手段,而真正有威望的学界翘楚往往都是拒绝这个名号的,季羡林、任继愈如是,钱学森等也不敢妄称。即便民众心目中所谓的大师,也不是抬轿者和媒体炒作出来或是由官家挂牌而欣然笑纳的人,而是指那些学术造诣丰厚精深、堪为某领域翘楚,并享有崇高威望的真大师。

真大师也不是高等院校的所谓「大师班」一下就能培养出来的,更不是在投机取巧、抄袭成风的学术土壤中长出来的,太多功利色彩只能包装出欺世盗名的「伪大师」,真大师要在实践中逐渐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