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人梯 2010-08-08
 
 
    一、主题说明及活动目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从而也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
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
    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二、注意事项
    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2.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5.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一)组织形式和教师配备
1.组织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可以班级为单位。    学生外出考察活动和开展宣传活动,可自由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行动。
    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l~2名,进行活动指导和活动组织工作。
    (二)准备工作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
    2.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方法、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3.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下面是一组学生的活动策划,虽是第一次进行,显得很不成熟,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设计,其意义远远超过了策划本身:
活动计划书
组员:李  植  徐  宁  叶  双  彭  亮  叶嘉欣  谢伟骏  谭  唱  汤思宁
组长:常  青  蒋剑锋
活动时间:2000年3月18日——2000年3月23日
一、活动目的:
让家乡的传统文化放异彩
二、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蒋剑锋等人上网查资料,我和汤思宁等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三)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  《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四)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或资料展示。

本篇文章来源于 辽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7&Page=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