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燕燕》:黯然销魂唯离别

 冰蓝68 2010-08-16

《诗经·燕燕》:黯然销魂唯离别

文/素手牵裳

 

    阳春三月,燕子翩翩飞翔,呢喃歌唱。就在这春光旖旎的时候,有一对兄妹却依依惜别,涕泪沾裳。这是《诗经·燕燕》所描绘的离别。

 

燕燕于飞,(燕子飞翔天上)

差池其羽。(参差舒展翅膀)

之子于归,(妹妹今日远嫁)

远送于野。(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弗及,(远望不见人影)

泣涕如雨。(泪流纷如雨降)

 

燕燕于飞,(燕子飞翔天上)

颉之颃之。(身姿忽下忽上)

之子于归,(妹妹今日远嫁)

远于将之。(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弗及,(远望不见人影)

伫立以泣。(伫立满面泪淌)

 

燕燕于飞,(燕子飞翔天上)

下上其音。(鸣音呢喃低昂)

之子于归,(妹妹今日远嫁)

远送于南。(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弗及,(远望不见人影)

实劳我心。(实在痛心悲伤)

   

仲氏任只,(二妹诚信稳当)

其心塞渊。(思虑切实深长)

终温且惠,(温和而又恭顺)

淑慎其身。(为人谨慎善良)

先君之思,(常常想着父王)

以勖寡人。(叮咛响我耳旁)

 

    我不知道这个妹妹嫁给何人,也不知道这一去是否能再见,却在字里行间读到了兄妹情深,读到了别离的伤感。父亲过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分离,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心生惆怅?“别时容易见时难”,春景虽美,燕子双飞,但想到日后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他们怎能不“伫立以泣”?《燕燕》可称万古送别之祖!

 

    故人送别远比现代人要含蓄浪漫得多,可折柳相送,可灞桥惜别,可踏歌声声,可赠诗一别,虽也以酒话别,但大多是清酒,多了些文人的雅兴,少了些敷衍塞责,多了些精神的留恋,少了些物质的交换,真实而又感人。唐宋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还有长亭、南浦和美酒,让人回味,让人思念。江淹曾写过《别赋》,其中有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白马轻裘的时代,离别是轻松的,可以轻易说出口,因为还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消耗,还有那么多青春可以挥霍,虽然世界之大,但不相信会再也见不到,相见,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渐渐衰老之后,这种离别也许就是永别,真的再也见不到。记得读大学时,每次上学,爷爷奶奶总要送到大门口,伫立,目送我远走,我挥一挥手,笑着让他们回去。有一次,奶奶说,红,奶奶老了,下次还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你呢!她的语气平和,好像说的不是离别,而是平常的事,而于我,却从不相信会这样,连见奶奶最后一面都不记得是什么场景,什么情形了。从此,再有送别,不敢回头,我怕这样会再也见不到……

 

    一句话后,就阴阳两隔,让人不可思议,而又那么让人不忍。读博友怀玉缅怀父亲的文章,这样描写与父亲的最后一别:“离别的黄昏,父亲抱着心爱的小孙孙,送我到楼下,我回自己新婚三个月的家。五十九岁父亲依然挺拔,灰白的头发被风吹起,温暖慈爱的笑容定格成最后最清晰的一帧。”读着,读着,泪水已经潸然而下。我想,再坚强的人面对这样一幅定格成永恒的画面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这是一幅多么凄凉的画面啊!是黯然神伤,是骨子里的愁,是不能重逢的苦。读张爱玲的《半生缘》记得经历万千挫折,两个昔日的恋人终于相聚,却是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世钧感觉自己一直在挣扎,和时间抗争,因为过去了,就不会再见到曼桢,和死了一样。这样的相聚其实就是别离,甚至比生死别离还要残酷,张爱玲平缓的语气中透着冷冷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

 

    记得学生时代读古龙小说,有一种武器——离别钩,它钩住手,手断,钩住脚,脚断,却是让人不得不离别的武器,真是残忍,古龙臆造出来,也许是为了不再离别吧!电视剧《潜伏》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余则成跟着站长糊涂地撤离,恰好远远地遇到翠平,两个恋人相见却不能相认,又要传递信息,于是,余则成双手做飞翔状,口中呼喊着叫小鸡的咕咕咕声,在不大的空间里,飞来飞去。翠平隔着汽车窗,看着,看着……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情节一直记得,内心波澜起伏。人世间,离别的目的是再相聚,可又有多少离别可以相聚呢?就是这样一别天涯,相见遥遥无期。

 

    很喜欢听张学友的歌《祝福》,“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每每听到都涌动着一种温暖,为那种还有的希望,为那不远的春天。或像席慕容那样“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