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进试点工作出成效 用彰力建设“五型”新农村
——近三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万年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2008年4月11日)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素称“珍珠之乡”“贡米之乡”,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全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境内珍珠、贡米、生猪三大物产中外驰名。全县国土面积1140.96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33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总户数7万余户。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自2006年启动实施,历时三年,共涉及218个试点村,惠及农户13917户、人口57294人。(其中,2006年安排39个省级试点村,惠及农户3481户,13769人;2007年共安排79个省级试点村和21个县级试点村,惠及农户5793户,23766人;2008年实施的有74个省级试点村和26个县级试点村,惠及4643户、19759人。)近三年来,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坚持用经营的理念和策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提高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五种生活品质为创建标准,大力推行以“扬民主、聚民力、解民忧、帮民富、安民心”为内容的民本工作制,从产业主导、整治建设、生态景观、科学布局、特色文化入手,着力打造山区型、平原型、集镇型、城郊型、景区型的个性化特色典范,不断提升操作层面和工作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总结回顾近三年试点工作成效,主要体现为 “五个变化”: ——农民主体作用凸显,建设热情越来越高。“民主议政日”“党员首议制”等群众议事制度建立和完善,畅通了民主渠道;村庄建设规划、拟建项目、拆迁补偿等公开透明,农民群众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高涨。在确定试点村之前,不少村庄为了确保申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成功,或自发组织村民提前动手修路拆旧,或按要求筹集10-20万元不等的资金,并统一打入乡镇新农村建设专户上。试点推进过程中也涌现了不少“典型”,如汪家乡坑边岭上村年逾古稀的抗美援朝老英雄李亲武,不顾年事已高,主动为改变村庄面貌做宣传、跑资金、搞协调,感召了一大批试点村群众主动为村庄整治建设投工投劳,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陈营镇石鼓下坂村农民人均投资2100多元,户均投入近万元,并资助困难户完成改水改厕,帮助困难户争取民政部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破解空心房拆除难题。 ——“六改四普及”步伐加快,村庄面貌变得越来越美。近三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的深入推进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列入试点范围的218个新农村建设点全部按要求编制和实施了村庄规划,总计硬化村内主次道里程247.3公里,年均完成率达96.7%;完成改水13165户,年均完成率达到85.7%;改厕12303户,年均完成率达77%;改房6056户,其中:拆除空心房1096户、整修房1219户、新建房3741户;使用清洁能源3524 户,其中使用沼气户数1826户,使用太阳能户数1698户;各试点自然村电视和电话基本普及。 ——“一村一品”成效凸显,发展势头变得越来越好。三年来,全县已建设成型的“一村一品”试点村达138个,其中贡米、雷竹、吊瓜、泡桐、蚕桑、无籽西瓜、蔬菜等种植类的专业村74个,生猪、龙虾、渔业、珍珠、獭兔、麻羊等养殖类的专业村39个,加工、运输、商贸、劳务、农业旅游等各类的专业村25个;试点村农民人均“一村一品”纯收入2145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5%。 ——统筹整合力度明显加大,资金投入变得越来越多。全县累计三年共投入资金7371.77万元,其中:直接统筹资金2259.1万元,衔接统筹670万元,农民自筹和投工投劳折资(按60元/日)3534.3万元,乡镇投入75万元,社会捐赠和单位帮建820.9万元,其它资金12.47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全县一大批村庄运用经营的理念和策略,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手段,盘活土地山林资源,筹措了大量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缓解了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结对共建纵深推进,社会帮扶变得越来越大。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建设“六个一”(每个试点村有一个挂点县领导、一个共建单位、一个共建企业、一个乡镇负责人、一个工作组、一个共建方案)结对共建机制。从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100个部门单位、100家企业结对共建100个试点村,形成了部门企业服务延伸到村的工作新机制。三年来,全县结对帮扶单位企业累计投入整治村庄环境、兴建文体设施、修缮小学校舍、改善医疗条件等现金和实物扶持折合资金820.9余万元,从资金、人员、智力和信息等层面给予新农村建设极大扶持。 二、主要载体和推进措施 三年来,我县着眼于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选准载体、用好抓手,全力推进“五型”新农村建设。 (一)以推进“10+1”农业产业基地为切入,着力打造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依托试点村现有的资源现状和发展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企业牵引、项目带动,结合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10+1”工程的推进实施,支持试点村加快以蔬菜、吊瓜、雷竹、油茶等特色产业为主,加速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形成了以陈营镇的石李李家村、永乐孟家村为主建立蔬菜产业基地3600亩;以汪家乡的新建陈家村、青云镇的姚源庙下村为主建立吊瓜和无籽西瓜产业基地 2570亩;以湖云、梓埠、汪家等乡镇一大批试点村为主发展油菜2960亩;以苏桥乡的夹罗江南湾村、林川杨岭村为主建立葡萄产业基地870亩。同时,进一步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涌现了劳务、加工、商贸、运输、乡村旅游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村和实力村庄。 (二)以加快改水改厕改路“三改”为重点,着力打造旧貌改造型新农村。以改水改厕改路为重点,明确资金投向主要用于奖补“六改四普及”项目建设。在资金的下拨上,建立了按进度拨款到村制度,以实施试点村项目批复为抓手,全年分三批下拨直接统筹资金到村,结合平时督查或验收情况,视进度快慢予以拨付和兑现奖补,对建设进度滞缓的试点村起到了促进作用。在项目实施中,改水坚持“分类实施”,对陈营、青云等县城和集镇的城中村,采取集中供水;对裴梅、苏桥等山区乡镇的试点村采取引山泉水的办法,降低供水成本;对湖云、汪家等滨湖及丘陵乡镇的试点村采取集体打深水井供水或分户打井建小型水塔供水的方式,使村民用上洁清自来水;改厕做到“两个结合”,即与建造沼气池相结合,与使用清洁能源相结合,实现了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加大了沼气、太阳能推广力度,改变农民卫生习惯。改路主张“追本逐末”。在完成改厕、改水、“三清”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改路,既有序实施了村庄道路规划和建设和,又避免了群众重改路轻改水改厕的不良工作倾向。在推进实施过程中,打造了青云镇古阳的陈家村、石镇坑闲的西边、汪家乡新建的下陈村等一批精品村庄,成为试点村村庄整治建设的“亮点”。 (三)以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为主题,着力打造生态景观型新农村。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垃圾处理。通过落实“村庄卫生清洁责任、垃圾收集员、建立健全户集——村收——县乡处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三项制度,既抓老点的巩固提高,又抓新点的制度建设和长效管理,极大推进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进程。另一方面,结合08年第二届稻作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及每年的爱国卫生月活动、“五城同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次在试点村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二是大力推广洁净能源。大力推行“万户阳光屋顶计划”,扎实开展“双月双促”活动,积极实施太阳能、沼气入户工程,把改水改厕与推广太阳能、沼气池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快了“三格式”、“三瓮式”、“沼气式”无害化厕所的推广,既净化了农村环境,又为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质肥源,有效控制了农村污染面源。三是积极开展绿化村庄活动。按照“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要求,引导试点村发展平原林业,特别是策应我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引导试点村抓好房前屋后四旁植树,利用空地及农家庭院建竹木栅栏种瓜果蔬菜,延续好与大自然风光融合的乡村风貌,形成了大源镇的界福贯源村、石镇镇的坑堧西边村、湖云乡的吾峰徐家村、上坊乡的港边江家源村、陈营镇的南岗古山村等一批凸显乡村风貌的生态景观型村。 (四)以试行两个规范农民集中建房的《办法》为契机,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型新农村。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环境基础、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在实际操作中,把全县100个试点村(其中含县级试点村26个)分门别类,突出山水风貌、平原特色、集中建房、城郊改造、集镇建设,针对性的制定规划,确定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为配合各试点村规划的实施,加快落实了《万年县城城市规划区农民集中规划建房试行办法》和《万年县农村村民集中规划建房试行办法》,明确农民建房必须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遵循“方便生活、有利生产、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统建、联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的方式,逐步推进住宅布局向集镇或居民点集中,限制零星分散建房。重点在改造空心村上破解难题,在老宅基地流转方式上进行试点探索和创新,防止和克服新的“一户多宅”和“建新不拆旧”现象。全县建成了上坊乡的西山蔡家村、地质灾害村湖云乡白马村、齐埠乡的上汪桥头村、陈营镇的邹坂汤家村等17个农民规范建房点,上坊乡西山蔡家村被誉为“现代别墅新村”。 (五)以推进“六个一”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型新农村。大力实施了文化“六个一”工程(即组建一支队伍、编一部好剧、演一台好戏、唱一首好歌、建一个好场所、开展一个好活动),加快试点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涌现了“上坊乡港边李家村蚕桑特色养殖技能大赛”“湖云乡标林汪家村农民运动会”“梓埠镇五一椒源村农民趣味活动大赛”等一大批文化品牌,特别是青云镇李山坞村于07年6月份成功举办的农民竞技比赛活动,《江西日报》用了半个版面予以报道。 三年来,我县新农村建设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在全市新农村巡查集中测评中,我县得优票数位居全市第二;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7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09年我省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改为新农村建设村点工作继续加大投入,以此为契机,我县将继续坚持以打造稻乡特色化的村庄为核心,以抓好“六改四普及”和“三化一处理”(村道绿化、庭院绿化、村旁绿化、垃圾处理)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突出选点定点的“三个优先”(连线成片的优先、具有个性特色的优先、群众热度高的优先),注重工作方法的“四个结合”(把生态村庄建设同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起来,把打造特色文化同弘扬稻作文化相结合起来,把推进改水改厕同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同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强化推进落实“五个机制”(结对共建机制、项目推进机制、规划执行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奖优罚劣机制),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村点工作推进又快又好,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村点工作办成农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