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绪年间宏道书院考试卷 - 三颠一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青山白水 2010-08-18

 2009-03-21 15:15:35

光绪年间宏道书院考试卷 - 三颠一寺 - 草稿纸光绪年间宏道书院考试卷 - 三颠一寺 - 草稿纸光绪年间宏道书院考试卷 - 三颠一寺 - 草稿纸光绪年间宏道书院考试卷 - 三颠一寺 - 草稿纸光绪年间宏道书院考试卷 - 三颠一寺 - 草稿纸    今年夏天西安的雨特别多.好舒服,好惬意.

    9月8日,是个星期天.天有点阴,象下雨的样子.

    星期天是八仙庵的"挡子".一大早朋友来电话说,走,一起淘宝去!我有点犹豫,主要怕天下雨.

    在朋友的极力鼓动下,我们在八仙庵照壁下见了面.

    我的朋友在机关工作,最近爱上收藏,心很热,见什么东西都想买,有时候拦都拦不住,和我七八年一样.

    八仙庵市场向来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现在的古玩市场,真真假假,一不小心,就会走眼,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不少人交了很多的学费.我也一样.这些年下来,花了不少冤枉钱.自己不吸烟,不主动花钱喝酒,又没有其他爱好,把时间都花在"收藏"上.我是工薪阶层,所谓的收藏,也只能是小小玩玩.过去讲:玩物丧志.现在看,有有一点时间搞搞收藏,也是休闲的一种方式,起码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嘛.现在的人有时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搞收藏可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许可以增值保值.我只是玩一玩.所以,收来收去,我选择一般人不入眼的古灯上.灯,是社会文明的标识.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已经积攒三四把从战国到民国的各式各样的油灯\烛台.

   今天没有我要的东西,我准备空手而归.突然,我的朋友拉了我一下,看!这是什么?

   在一堆乱七八糟的地契中,有一份干干净净的象簿书一样的东西.我拿起仔细看看,是一份标有:"光绪十五年四月初八日官课卷",即童生试卷.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光绪27年结束,在我国流行了1300多年,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办法.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这是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明代开始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童生卷虽在科举考试中属于最第一个层次,但它毕竟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的.

    见我们看的很认真,摊主很神秘给我们讲起故事来.我们并不在乎他讲什么,而把注意力放在真伪上.

    在这张卷子上印有:"陕甘宏道书院,合阳金毓瑞,一等第贰拾名"等字样.卷首和卷尾还有老师的批语.我的判断这张卷子应该是老的.宏道书院好象在三原县一带,于右任就是在宏道书院上的学.我记得不准确,回去得查一查.

   于是我们很有耐心地开始和老板砍价.这个老板很精明,也很痛快.一开始他要一千元,但经不住我的朋友软硬兼施,最后以五百元定了下来.到掏腰包的时候,朋友摸了摸口袋,他无奈的摇了摇头,用孔已己的语调,说了一句:"多乎哉?不多已".老板正要作,我说我要了吧,只好让给我.我给朋友说,回头我研究了送给你.朋友不好意思地说:再说吧.

   回家后,我查了查资料,宏道书院果然在陕西三原县.

   下面是宏道书院的一些资料.

   宏道书院: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之子王承裕于弘治七年(1494)首创。初名宏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扩建为书院。地址在三原县北城清河岸边。其教学宗旨是明纲常之道,究道问之学,主要研讨程朱理学和儒家经典,广泛涉猎当代典章制度。先后培养了马理、吕楠、秦伟、雒昂、温纯、来复、张问达等有名人物。明末大儒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曾设有“三原学案”,介绍以宏道书院为阵地的关学学人及其思想。进入清代,成为西北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曾有“学风之盛,莫过三原”之誉。因乡试定期在此举办,陕西学政驻扎这里,故学风蔚然,影响深远。光绪末,成为培养维新志士和革命人才的大熔炉,井勿幕、宋向辰、李元鼎、徐朗西等著名人物皆出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名宏道高等学堂,成为当时传播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输出留学人才的著名学府,曾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范紫东、张季鸾、张奚若、茹欲立等近代名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