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根据《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 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例如,肺经的实证应"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即尺泽;肺经的虚证应"补其母",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土"的五输穴,即输穴太渊。这都属于本经子母补泻法。同样用肺经实证来举例,在五行配属中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应在其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五输穴,为肾经合穴阴谷。各经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详见表7-4。
表 7-4 子母补泻取穴表
|
脏
|
|
腑
|
金
|
水
|
木
|
火
|
相火
|
土
|
金
|
水
|
木
|
火
|
相火
|
土
|
本经字母穴
|
经脉
|
肺经
|
肾经
|
肝经
|
心经
|
心包经
|
脾经
|
|
大肠经
|
膀胱经
|
胆经
|
小肠经
|
三焦经
|
胃经
|
母穴
|
太渊
|
复溜
|
曲泉
|
少冲
|
中冲
|
大都
|
曲池
|
至阴
|
侠溪
|
后溪
|
中渚
|
解溪
|
子穴
|
尺泽
|
涌泉
|
行间
|
神门
|
大陵
|
商丘
|
二 间
|
束骨
|
阳辅
|
小海
|
天井
|
厉兑
|
他经子母穴
|
母经
|
脾经
|
肺经
|
肾经
|
肝经
|
肝经
|
心经
|
|
胃经
|
大肠经
|
膀胱经
|
胆经
|
胆经
|
小肠经
|
母穴
|
太白
|
经渠
|
阴谷
|
大敦
|
大敦
|
少府
|
足三里
|
商阳
|
足通谷
|
足临泣
|
足临泣
|
阳谷
|
子经
|
肾经
|
肝经
|
心经
|
脾经
|
脾经
|
肺经
|
膀胱经
|
胆 经
|
小肠经
|
胃 经
|
胃 经
|
大肠经
|
子穴
|
阴谷
|
大敦
|
少府
|
太白
|
太白
|
经渠
|
足通谷
|
足临泣
|
阳 谷
|
足三里
|
足三里
|
商阳
|
3. 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本针法将在附篇中介绍。
二原穴、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原穴与脏腑之原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原气,历经于五脏六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
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证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正如《针经指南》所云:“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活。”如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证,又可治疗胆经病证;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证,又可治疗肝经病证。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肺经先病,先取其经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本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十二经脉原穴、络穴见表7-5。
表7-5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
经脉 原穴 络穴
|
手太阴肺经 太 渊 列 缺 手厥阴心包经 大 陵 内 关 手少阴心经 神 门 通 里 足太阴脾经 太 白 公 孙 足厥阴肝经 太 冲 蠡 沟 足少阴肾经 太 溪 大 钟
|
手阳明大肠经 合 谷 偏 历 手少阳三焦经 阳 池 外 关 手太阳小肠经 腕 骨 支 正 足阳明胃经 冲 阳 丰 隆 足少阳胆经 丘 墟 光 明 足太阳膀胱经 京 骨 飞 扬
|
|
|
|
|
|
三、背俞穴、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募穴则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和“前募穴”。每一脏腑均有各自的背俞穴和募穴。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热咳嗽,可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院。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
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当然,这仅是从阴阳理论角度来运用俞、募穴的一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了脏腑之气可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由于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密切联系,因此,临床上常常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就是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典型的实例。《素问·奇病论》载:“口苦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口苦,治之以胆募、俞。”即是最早记载的俞募配穴法。
此外,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背俞穴、募穴上出现阳性反应物,如压痛、敏感等。因此诊察按压背俞穴、募穴,可结合其他症状判断脏腑疾患。脏腑背俞穴与募穴见表 7-6。
表 7-6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
肺 肺 俞 中 府 心包 厥阴俞 膻 中 心 心 俞 巨 阕
脾 脾 俞 期 门 肝 肝 俞 章 门 肾 肾 俞 京 门
|
大 肠 大肠俞 天 枢 三 焦 三焦俞 石 门 小 肠 小肠俞 关 元 胃 胃 俞 中 脘 胆 胆 俞 日 月 膀 胱 膀胱俞 中 极
|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脉交会穴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8个腧穴,认为这8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医学入门·子午八法》中说:“周身三百六十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脉交会穴,足见古人对其的重视。在临床上当奇经八脉出现相关的疾病时,可以对应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后溪;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公孙。另外,临床上也可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有关部位的疾病,这属于上下配穴法的范畴。古人还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病证见表7-7。
表7-7 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表
穴名 主治
|
相配合主治
|
公 孙 冲脉病证
|
心、胸、胃疾病
|
内 关 阴维脉病证
|
后 溪 督脉疾病
|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
申 脉 阳跻脉病证
|
足临泣 带脉病证
|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
外 关 阳维脉病证
|
列 缺 任脉病证
|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
照 海 阴跻脉病证
|
[ 附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足乔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足乔照海膈喉咙。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证可选血会膈俞等。《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提示八会穴还可治疗相关的热病。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一般来说,阴经郄穴治疗血证,阳经郄穴治疗痛证。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等。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如梁丘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痛疗效更好。脏腑疾患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诊断。各经郄穴见表7-8
表 7-8 十六经脉郄穴表
经 脉 郄 穴
|
经 脉 郄 穴
|
手太阴肺经 孔 最 手厥阴心包经 郄 门 手少阴心经 阴 郄
足太阴脾经 地 机
足厥阴肝经 中 都
足少阴肾经 水 泉
阴维脉 筑 宾
阴足乔脉 交 信
|
手阳明大肠经 温 溜 手少阳三焦经 会 宗 手太阳小肠经 养 老 足阳明胃经 梁 丘 足少阳胆经 外 丘 足太阳膀胱经 金 门 阳维脉 阳 交 阳足乔脉 跗 阳
|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特点。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临床上六腑相关的疾病常选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肠痛取上巨虚,泻痢选下巨虚。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特点。如三阴交本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它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因此,它不仅治疗脾经病证,也可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