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鸿宇书屋 2010-08-24

一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根据《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 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例如,肺经的实证应"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即尺泽;肺经的虚证应"补其母",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土"的五输穴,即输穴太渊。这都属于本经子母补泻法。同样用肺经实证来举例,在五行配属中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应在其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五输穴,为肾经合穴阴谷。各经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详见表7-4。        

 

 7-4 子母补泻取穴表

 

 

相火

相火

本经字母穴

经脉

肺经

肾经

肝经

心经

心包经

脾经

 

大肠经

膀胱经

胆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母穴

太渊

复溜

曲泉

少冲

中冲

大都

曲池

至阴

侠溪

后溪

中渚

解溪

子穴

尺泽

涌泉

行间

神门

大陵

商丘

二 间

束骨

阳辅

小海

天井

厉兑

他经子母穴

母经

脾经

肺经

肾经

肝经

肝经

心经

 

胃经

大肠经

膀胱经

胆经

胆经

小肠经

母穴

太白

经渠

阴谷

大敦

大敦

少府

足三里

商阳

足通谷

足临泣

足临泣

阳谷

子经

肾经

肝经

心经

脾经

脾经

肺经

膀胱经

胆  经

小肠经

胃  经

胃  经

大肠经

子穴

阴谷

大敦

少府

太白

太白

经渠

足通谷

足临泣

阳  谷

足三里

足三里

商阳


3. 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本针法将在附篇中介绍。

原穴、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原穴与脏腑之原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原气,历经于五脏六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

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证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正如《针经指南》所云:“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活。”如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证,又可治疗胆经病证;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证,又可治疗肝经病证。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肺经先病,先取其经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本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十二经脉原穴、络穴见表7-5。

7-5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太   渊      列   缺
手厥阴心包经   大   陵      内   关
手少阴心经     神   门      通   里
足太阴脾经     太   白      公   孙
足厥阴肝经     太   冲      蠡   沟
足少阴肾经     太   溪      大   钟

手阳明大肠经    合   谷        偏   历
手少阳三焦经    阳   池        外   关
手太阳小肠经    腕   骨        支   正
足阳明胃经      冲   阳        丰   隆
足少阳胆经      丘   墟        光   明
足太阳膀胱经    京   骨        飞   扬



 

 
 

 
 

三、背俞穴、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募穴则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和“前募穴”。每一脏腑均有各自的背俞穴和募穴。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热咳嗽,可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院。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

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当然,这仅是从阴阳理论角度来运用俞、募穴的一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了脏腑之气可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由于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密切联系,因此,临床上常常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就是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典型的实例。《素问·奇病论》载:“口苦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口苦,治之以胆募、俞。”即是最早记载的俞募配穴法。

此外,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背俞穴、募穴上出现阳性反应物,如压痛、敏感等。因此诊察按压背俞穴、募穴,可结合其他症状判断脏腑疾患。脏腑背俞穴与募穴见表 7-6。

7-6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肺       肺    俞    中   府
心包     厥阴俞      膻   中
心       心   俞     巨   阕

脾       脾   俞     期   门
肝       肝   俞     章   门
肾       肾   俞     京   门

大  肠        大肠俞       天  枢
三  焦        三焦俞       石  门
小  肠        小肠俞       关  元
  胃          胃  俞       中  脘
  胆          胆  俞       日  月
膀  胱        膀胱俞       中  极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脉交会穴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8个腧穴,认为这8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医学入门·子午八法》中说:“周身三百六十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脉交会穴,足见古人对其的重视。在临床上当奇经八脉出现相关的疾病时,可以对应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后溪;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公孙。另外,临床上也可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有关部位的疾病,这属于上下配穴法的范畴。古人还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病证见表7-7。

表7-7  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表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 孙           冲脉病证

 心、胸、胃疾病

内 关           阴维脉病证 

后 溪           督脉疾病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申 脉           阳跻脉病证

足临泣          带脉病证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外 关           阳维脉病证

列 缺           任脉病证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 海           阴跻脉病证

[ 附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足乔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足乔照海膈喉咙。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证可选血会膈俞等。《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提示八会穴还可治疗相关的热病。

六、穴的内容和应用

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一般来说,阴经郄穴治疗血证,阳经郄穴治疗痛证。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等。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如梁丘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痛疗效更好。脏腑疾患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诊断。各经郄穴见表7-8

                        7-8 十六经脉穴表

经  脉                     郄   穴

经  脉                 郄   穴

手太阴肺经                   孔 最
手厥阴心包经                 郄 门
手少阴心经                   阴 郄

足太阴脾经                   地 机

足厥阴肝经                   中 都

足少阴肾经                   水 泉

阴维脉                       筑 宾

阴足乔脉                      交 信

手阳明大肠经              温 溜
手少阳三焦经              会 宗
手太阳小肠经              养 老
足阳明胃经                梁 丘
足少阳胆经                外 丘
足太阳膀胱经              金 门
阳维脉                    阳 交
阳足乔脉                   跗 阳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特点。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临床上六腑相关的疾病常选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肠痛取上巨虚,泻痢选下巨虚。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特点。如三阴交本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它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因此,它不仅治疗脾经病证,也可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