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研究之一

 dgtimes 2010-08-26

《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研究之一

——学习美联社的业务风格

这本书有点像解放日报的《记者真情告白》,包含记者得意的新闻作品及其采访经历,也有一些业务总结。文章很好读,作者本身也是美联社的采编人员,因此写出来不像院校新闻系的作品那样学究气十足。我在阅读时,最感兴趣的是美联社作为世界名牌,它麾下名记者的得意之作集中在哪些题材呢?他们的新闻标准是什么样的呢?于是,我尝试把他们的题材列出如下,寻求一些规律。

波音飞机失事。(毫无疑问,在哪里这都是头条新闻。)

麦当劳进入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小镇(本身是一件小事情,但是记者通过历史小镇既想保持传统又渴望现代生活的矛盾心理,展示出现代化进程中的悖论。意义很深刻,有一些细节捕捉得实在精彩。我想周庄、西塘等古镇也应有类似的问题,我们好象也可以这么做新闻,这样版面就活了,好看了。我们缺乏直接写人的机会。我们总是在追求纯粹宏观的东西,从研讨会中来做新闻,现在已经陷入从概念到概念了,如果说三年前还有新意,现在这样已经到尽头了。这也是我对自己5年多新闻工作的反思,作品中直接写人的太少,写细节的基层的局部的有意义的故事太少,因此我们好稿不少,却没有什么感人的作品。)

一个西部小镇的恶霸在街头被几个人枪杀。(这种新闻在国内很少见,除非这个恶霸具有全国影响。但是记者把这个恶霸的恶行以及居民的恐惧,法院因为证据不足而总是释放采写得入木三分,作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绝对有人看的。是否还隐含着对司法系统的揶揄?这是我们中国记者的习惯思维,在这里却并不明显。这个故事似乎并不像我们总是要说明什么,意味着什么,新闻性本身就是价值。譬如这样一个恶霸多年未受惩罚,打死他的凶手又不知是谁,这些就已经构成了新闻性。)

伊娃的礼物。(一个七十多岁的终身盲人伊娃重见光明,却无法适应光明的新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学习的范本。我们的典型都太典型,即使动人也因为宣传因素而遭人排斥,但是典型如果是特殊的普通人,展现特殊的生活世界和心理空间,展现在平淡中奋斗着的具体的人,是不是特别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不挖掘这样的故事?我们有太多的调查报告,而太少具体的故事,尤其是关于具体人的故事。)

`方达开口了。(娱乐明星,在哪里都是新闻,不说绯闻而谈政治,我们也在追求。)

一起凶杀案的廷审。(国内媒体现在只对凶杀过程感兴趣,至于如何取证,如何讼辩的新闻内容,中国的受众可能还没有到这个程度,除非是全国大案。)

运用射线疗法治疗心脏病(科技新闻中的医疗新闻。不写体制改革,不写服务态度,写技术上的突破创新。美国心脏病很多,因此技术突破有读者。医疗上的技术突破绝对有市场,问题是我们写得太专业而他们似乎太烦琐。)

谁想为《百万富翁》节目作担保(在美国有电视新闻这一报道专业,不是在电视上报道新闻,而是报道电视界的新闻,报道强势的同行。我们好象也有,报道央视湖南卫视什么的,但是不属于专业领域。)

纽约市长退出参议员竞选(美国特色的报道)

佩罗与尼克松的关系(美国特色的报道)

政变后的扎伊尔(海外战时报道,都是好新闻)

17分钟营救一个孩子(报道一件好人好事。我们报道中充斥着大量这种题材。但是别人不把它当典型好事来讲,不追求说明美国普通人的高尚品德,而是实事求是地说“在那危急时刻他们没有想更多,人总是在不自觉中发挥出巨大的勇气”,和我们为英雄人物造句有截然不同的写作心态。他们是该怎样就怎样,我们是这件事一定要说明什么。如果我们写,就一定要通过这六男一女的英勇行为反映上海人的精神,展现可爱的上海人。也许有时候我们会比他们更深刻些,而在有时候这恰恰就是读者不接受我们作品的原因。)

追逐烈火(森林火灾的报道。我们大兴安岭的报道远胜它。但是他们有一点可取,就是报道灾害,深入到第一线,采访具体的人,通过特殊的具体的人,把读者带到现场,而不是仅仅把某个灾民如何如何说当作现场感。这种方式与导向无关,却可能会更有引导作用。)

新闻调查类:一个精神病之死;拯救野马的计划背后;医生种烟草;25年的越战阴影仍在。所有这些新闻,选材和我们有很大趋同性,但是手法上更多采访人,更多的人名,并且不迷信专家的话。在调查新闻上,我觉得差异并不大。这方面还可以有更细致的研究。譬如25年越战阴影的采撷思维方式和我们的操作很像,先定主题,再去寻找素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