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学大师叶问的真实人生

 凌晨UFO 2010-08-26

武学大师叶问的真实人生

(2010-07-28 14:02:46)
标签:

咏春

叶问

文化

分类:杂谈

武学大师叶问的真实人生武学大师叶问的真实人生

作者:仁民         ---------《武当》

  叶问(1893-1972年),本名叶继问,是广东佛山的富家子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叶家祖居佛山福贤路“桑园”,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道。
  佛山是清代岭南一带的武学中心,洪拳名家黄飞鸿、咏春拳王梁赞、铁血捕头冯少清等都出自佛山。
  
  深造咏春
  
  叶问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找钱华”(即陈华顺,因为他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主,人称“找钱华”)为师学习咏春拳。
  苦练3年后,16岁的叶问前往香港读书。当时正值清末,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在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叶问个子矮小(约1.63米),相貌清秀,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谁知叶问奋起反击,把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渐渐地,叶问的功夫便名声在外了。
  一日,有位老者找到叶问要求“讲手”(比试武艺)。叶问毫不犹豫便应战了。但是,这次他使尽浑身解数,均被老者于轻描淡写间一一化解,而叶问竟然连对方的招式也无法看清。叶问沮丧地坐在地上。这时,老者开口问道:“你是找钱华的徒弟吗?”叶问大为吃惊。老者说:“我叫梁壁。”叶问如梦方醒,原来他是师公咏春拳王梁赞的儿子——人称“壁先生”的梁壁。从此,叶问便在香港跟随师叔梁壁继续学习咏春功夫。
  1913年,20岁的叶问告别梁壁,回佛山继承祖业。他时常与佛山一带的武术同仁切磋交流,咏春拳技亦臻入化境。
  叶问除对咏春功夫有高深的造诣外,还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常用力学原理,并从几何角度去解释拳法。
  
  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期间,整个佛山地区的工商业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叶家的生活陷入困顿,常常三餐不继。
  叶问的功夫被日本宪兵队闻悉,找他去担任宪兵队的武术教练,被叶问断然拒绝。宪兵队遂多次指派高手与叶问比武。这些所谓的比武都是在日军的枪口下进行的。很多人劝叶问认输算了,但叶问将生死置之度外,把那些日本高手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听说日军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叶问便到外地隐居起来。他说:“一个人的民族气节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才再次回到故乡佛山,在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除暴安良的工作,曾亲擒劫匪。后又在广州市担任南区巡逻队长一职。
  
  门生众多
  
  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认识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他拜叶问为师,学习拳法,并请叶问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传授。由于求学者众多,叶问再三扩大场地,还分出晚间若干时段到多家武馆执教。
  在生命中的最后22年,叶问不但在港澳台地区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更将咏春种子撒落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他生前培养出了梁相、李小龙、黄悖梁等一班出色弟子。而叶问弟子中最出类拔萃者,当属让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
  1956年,16岁的李小龙拜人叶问门下。学了一个星期后,李小龙就对枯燥乏味的扎马步和单式操练不耐烦了,遂不辞而别。奇怪的是,半个月后,李小龙又回来了。原来,几天前他在外边跟人比武,一开头就被对方打得晕了头,情急之下,李小龙想起刚学到的咏春“日字连环冲拳”(此拳法在电影《叶问》中,甄子丹有精彩演示),就施展该拳法打败对手。李小龙认识到了咏春拳的厉害。此后,他全身心投入,从不缺课。
  
  一代宗师
  
  叶问平时举止斯文大方,潇洒倜傥,看不出是武林高手。他不大喜欢说话,连他自己也承认口才不大好,若要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几句,他便会感到口干舌燥。
  除了练武之外,叶问喜欢和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此外,偶尔会打几圈麻将。仲夏之时,叶问喜欢看斗蟋蟀,看斗狗。
  1972年,叶问逝世。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
  其子叶准和叶正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目前,叶准及其弟子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
  

浅析《叶问2》对中国功夫电影的升华
   出自: 《现代交际》


  
  由著名导演叶伟信、著名武术指导洪金宝和著名功夫演员甄子丹携手打造的《叶问2》,自4月27日上映以来,“票房口碑双丰收”,成为了华语电影近年少见的佳作。作为一部功夫电影,《叶问2》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本身恰当的商业营销策略、演员到位的表演技术等因素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将中国功夫由竞技层升华为中国文化精神,成功地实现了对中国功夫电影的二次定位。
  一、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而功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功夫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指出:“中国文化以刚健有为为纲。”刚健有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方面。自强不息就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这不仅是中国功夫在动作风格上刚健有力、积极向上的特点体现,也是习武者从个体的人格独立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揭示;而厚德载物更是对中国文化容纳吸收特点的总结。而另一方面,受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又具有整体和谐的特点,追求“合”,而缺乏斗。同西方竞技武术的的快、猛、狠重击打武术效果相比,中国功夫更讲求以柔克刚和“点到为止”,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在太极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儒家文化的主导下,中国武术也强调“礼”和“仁”的精神,以服人为上策,打人为下策,杀人为最下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功夫是处处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
  二、功夫电影的二次定位:由竞技层面升华为中国文化精神
  功夫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的特有类型,它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理念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电影人独特的电影表意方式。自从电影《卧虎藏龙》在2000年登上奥斯卡领奖台后,似乎雷同的影片被大量复制,《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影片相继上映,却没有实现期待中的成功,而《叶问2》却获得全面丰收,笔者以为《叶问2》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功夫电影进行了深刻的二次定位。
  二次定位是营销学中一种常见的市场定位方式,是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旨在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增长与活力。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武术电影似乎形成一些共有的特质:巨额投资、巨星云集、制作精良、画面亮丽和造势宣传,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单一空洞的内容、雷同的表现手法、轮番上阵的几位大牌明星、高科技多于拳脚的技术手段等。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观众对中国功夫电影的审美疲劳。在电影表现手法中,中国功夫总是作为一种竞技技术而存在,没有升华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动力。而《叶问2》正是打破了这一困顿的局面,把中国功夫由竞技层面升为了中国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了功夫电影的一次飞跃。
  三、《叶问2》影片角色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阐释
  武术需要精神,而角色需要灵魂。武术精神需要一个特定的角色来阐释,这个重任便落到了主人公叶问身上。相对于《叶问1》,由于家境等外部条件的巨大变化,主人公的性格也有了层次,在《叶问2》中,甄子丹的文戏更趋于内敛,兼有为生活所迫的逆来顺受和宗师隐者的虚怀若谷。正是英雄人物的去英雄化,让观众更真实地了解和感受了英雄人物的平凡生活,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共鸣。
  在《叶问2》中,主人公穷困潦倒,见了学生总是尴尬地笑着说“先交学费,先交学费”,而当弟子黄粱在外面招惹了不必要的麻烦时,他先礼后兵,既不暴躁也不纵容弟子,而是对其循循善诱;当他面对当地老大洪震南无理挑衅之时,仍敢于上门理论,不卑不亢;面对西方拳王与英国政府恶意挑衅时,他也会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而战斗……他重视亲情。在与洪震南在书房打斗那场戏中,他用亲情感化了洪震南“是拼个胜负重要,还是和家人吃饭重要”;他竭尽全力在不公正的拳赛中打倒拳王龙卷风之时,他所想到的不是掌声与荣誉,而是回到家里去看望妻儿。他战斗的理由很简单,仅仅是为了帮中国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出一份力,他战胜西洋拳王后的陈述“人地位有高下之别,而人的人格却无贵贱之分”, 赢得的不仅是华人的掌声,还有洋人的欢呼……功夫在这里已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它更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适时而发,自然而不做作。
  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叶问身上寄托了编剧与导演的中国文化理想,传统文化中的刚健自强、厚德载物,追求“礼”“仁”等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叶问一直所坚守的信念,中国武术不只为格斗而存在,它的更大意义是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精神,刚健、包容而和谐。这也是《叶问2》的高明之处:成功地实现了功夫电影的二次定位,由竞技层面上升为中国文化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