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乐山老杨 2010-08-27
关于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进四川省委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五)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帮助有学龄子女的家庭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其家庭教育费用不缺失。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