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

 昵称503199 2010-08-28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能够归纳出“疾、止、见、过”四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5-6段。

基础积累

一、注音(开始积累吧!

    颛臾(    )(    )   冉(     )有   虎兕(      社稷(   

近于费(                出于柙(       则将焉用彼相(     )矣

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①无乃尔是过与                                 )

    ②谁之过与         (                            )

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后世必为子孙忧//吾恐季孙之忧(                       

    无乃尔是过与(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是社稷之臣也。      (古:       ;今,       。译: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       ;今,       。译: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古:       ;今,       。译:                    

    ④亦去之              (古:       ;今,       。译: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       ;今,       。译:                    

五、一词多义(实词)

1.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            

    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2.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3.

    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           

    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4.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②曹刿请见                       (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            

    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                 (            

    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            

5.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②过犹不及                       (           

    ③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           

    ④是谁之过与                     (           

    ⑤无乃尔是过与                   (           

    ⑥且尔言过矣                     (           

    ⑦故尝与过宋将军                 (           

六、重点虚词

1、于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何以伐为?(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

    ①是社稷之臣也。                       ;译:                 

    ②何以伐为?                          ;译: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译:                 

    ⑤无乃尔是过与?                     ;译:                 

    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译:                 

八、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一部      的散文集,它是                  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    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                         )       合称为“四书”。《论语》共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九.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延伸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孔丘得据土壤     土壤:土地

    B.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  懈怠

    C.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

    D.大路学者宗之       宗:  尊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夫子之道至大          ②夫道之不修也

    B.①吾何为于此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C.①使知者而必行          ②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D.①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贤者 / 人之不我信也

    B.今楚,大国也 / 来者犹可追也

    C.昭王乃止/ 是吾丑也

    D.孔子布衣 / 非楚之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 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5.断句和翻译。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楚 之 祖 封 于 周 号 为 子 男 五 十 里 今 孔 丘 述 三 五 之 法 明 周 召 之 业 王 若 用 之 则 楚安 得 世 世 堂堂 方 数 千 里 乎 夫 文 王 在 丰 武 王 在 镐 百 里 之 君 卒 王 天 下。

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执政者的道德自律与社会的道德监督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交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涵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各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涵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已”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薄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衽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的事迹有多彩的“光辉”,而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去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博览群书》2001.11)

1.对第二段中“这种政治意识”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以“德”为准则。

    B.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

    C.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国的严格规范。

    D.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德政、善政的推行。

2.对文中第二段所使用的论据,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管子·君臣下》中的说法证明了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于“以德治国”的理解片面的。

    B.《史记·孝文本纪》中“以德化民”的观点,就是古代帝王只以“德”要求百姓,却不注重自身道德自律的有力证明。

    C.引录唐太守李世民的言论和魏征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说明“以德治国”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D.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薄德”“寡德”的自责尽不都是发自肺腑,但也表明他们是处于某种道德监督之下了。

3.下列对于“社会道德监督”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道德监督力量的产生,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和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B.文中鲁迅的话,证明了只有敢于向政治强权挑战,才能形成社会道德监督力量。

    C.历史上出现的社会监督力量,有时是从“德”得到鼓舞,有时是以“德”作为信念支撑的。

    D.只有执政者接受社会道德力量的监督,社会才有可能出现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这就是真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由小可以见大,因此舨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D.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曲阜寻根

    曲阜也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把今人引和远哉悠悠的春秋末岁西狩获麟的古老风气之中。

    我是暮春三月到曲阜开“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的,未能躬逢其盛。

    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

    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实行文提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

    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询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

    孔子植桧相传有二株,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称:“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同大成门争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

    《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这段话,为孔子形象定型化。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因为这时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

    曲阜“三孔”中引起我留连仰慕的树木,还有孔府花园的五君子柏。这株经历四百余年风雨的柏树,有若匪夷所思的巨掌伸出五指,采摄阳光和云霞,拥抱着寄居其间的一株古槐。我钦佩其博大胸襟,在树前留影。我想,柏与槐的根系是无心自立门户的,它们互相纠结,共同抗御风雨雷电。一者枝杆如虬,一者翠叶婆娑,相互掩映,相互扶持,各抒所长,荣辱与共,创造了“五柏抱槐”的旷世奇观。

    由根深叶茂,我联想到水源。老根无水,其生命势必枯竭,是不能重生的。孔子的根,孔子的降生地在尼山,那里的水名曰:“智源”。我这次来去匆匆,未及踏访。据《阙里志·山川》:“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是也;流下注为智源溪。”其他有观川亭,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孔子在川上叹光阴易逝,一川秀水融汇着多少浩茫的人生感触。

    孔庙之旁有孔子故宅,大概能唤起游人的亲切感吧,但它已改作奉祀孔子先人的家庙,而且每个先人都封了王爵,宅中有孔子当年饮水的古井,据称那井水是“既清且渫”的,如今已成暗浊的止水。井旁有乾隆皇帝“故宅井赞碑”。镌刻有这位盛世群王的“饮水拜师”铭文:“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不过,井之四周已筑起雕花石栏、四角碑亭,俨然“圣水”的模样。这也就失去了我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尚能联想到少年鲁迅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挖掘何首乌、采搞覆盆子的自然趣味了。

1.参观曲阜“三孔”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4分)

2.作者为什么“感到寻根的失落”?(3分)

3.结合原文,应该如何理解第 4段中的“人情味”?(3分)

4.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对“五君子柏”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写孔子在川上叹光阴易逝?                                                    

 四、语言运用

1、下面一句话语序有不当之处,通过调整短语结构,使之协调一致,语意连贯。

    孔子毕竟是一个贵族气息较浓的人,“文化”的王朝他喜欢,他也喜欢“文化”的人,他自己从艰辛的少年到中老年的奔波,学而不厌,也就是要使自己“文化”。(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