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资本渐成主角?我国矿产勘探机制待完善--中国工业报新闻网--cinn关注

 hansa 2010-08-29
社会资本渐成主角 我国矿产勘探机制待完善

 作者: 本报记者 吴文坤  发布时间: 2008年4月14日  

    2008年是在一片涨价声中开始的: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和成品油价格尽管暂时被控制,但也处在风口浪尖,上涨预期明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商务部不久前发表声明,称认同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2008年铁矿石涨价65%的谈判结果,这将使我国每吨钢材生产成本增加近400元。而就在这一涨幅确定之后召开的全国铁矿勘察研讨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透露了将启动新一轮铁矿勘察的消息。
  社会资本将发挥更大作用
  时隔28年后再次启动勘察,不仅仅只是为了应对价格上涨。“开展新一轮铁矿勘察,实现找矿突破,是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汪民说。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柳正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从国内资源状况看,当前我国大部分矿产供应能力有限,未来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汪民指出,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地勘单位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风险自担和收益自享的矿产勘察新机制。在当前商业性矿产勘察市场不太发育的情况下,对勘察风险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要通过国家财政扶持,并充分发挥中央地质勘察基金的作用,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内重点矿种的预查和普查,减少社会资本投资风险,引导和拉动社会资金进入矿产资源风险勘探领域。
  相关专家表示,目前矿产勘察投资中的国家财政投入正在逐渐弱化,随着国家财政在地质勘察投资中份额的减少,社会资本应在政府充分引导下,在矿产的勘察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
  矿产供需形势不容乐观
  再次启动铁矿资源勘察,让各界感受到了生产资料涨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事实上,不仅是铁矿,包括铀矿在内许多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都在加强。
  3月4日,国土资源部、国防科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铀矿地质勘察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表示,我国将有计划地放开铀矿地质勘察市场,逐步形成铀矿地质勘察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铀矿矿业权的流转机制。
  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柳正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多数矿产消费增长速度大于生产增长速度,而矿产生产增长速度又大于保有储量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矿产储采比下降。加上矿产勘察投入不足以及找矿难度加大,我国主要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下降明显。
  当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铝、铅、锌、镍、稀土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石油和电力消费第二大国。根据国土资源部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与2001年相比我国煤炭、铜、锌、镍、钴、钨、锡、稀土等主要矿种的查明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铁、锰、铝土矿、铅、钼、金、银等矿种略有增加。而可采储量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铅、锌、银等矿种有所增加外,其他主要矿种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铁、铜、镍、钴、锡、钼、金和稀土等矿种,减少幅度分别达到7.4%、19.2%、12.6%、19.8%、15.7%、8.7%、6.6%和12.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薛春纪认为,国民经济的增长都是以矿产资源的消费为基础的,因此矿产资源储备早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
  柳正认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仍需要依靠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未来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为满足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大国内矿产资源勘察力度,增加后备资源是必须的。
  勘探获利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实际地质勘察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政府财政拨款的比例逐年下降,且相当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及扶持地勘单位企业化等方面,而企事业单位投资占地勘总投入的比例则不断上升。柳正说:“这说明国家财政在地质勘察方面的投资逐渐退出,而非财政资金进入勘察领域,并已成为我国勘察投资的主体。”
  “政府资金引路,社会资本进行实质性的勘探和开发。”薛春纪表示,“近几年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就是这样做的。国家完成基础性的勘探,确定线索和方向,再由社会资金来介入。”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非油气资源的勘察投资已从2001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0多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比例达50%以上。“十五”期间,在非油气资源社会资本勘察投资中,国内企事业累计投入79亿元,港澳台商投入0.2亿元,外商投入1.5亿元,其他社会资金投入8.3亿元。
  尽管社会资本在勘察领域所起的作用越发明显,但当前我国的整体矿产勘察水平还相对滞后,服务功能不强。在非油气领域,由于风险勘察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个人和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察。
  据了解,由于目前国有矿山企业没有形成资源再生产补偿机制,导致矿山企业缺乏资源补充能力。而大量民营资本、国外资本虽然对矿产勘察市场深感兴趣,但受前期地质工作投入不足、区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勘察投资环境差、资源质量差等因素影响,担心勘察投资风险大或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不愿投入。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产业组织室副主任刘戒骄认为,当前非油气领域主要由生产企业自行勘探。但由于缺乏勘探获利机制,以及受勘探企业具有优先开采权影响,很多企业在勘探后不愿意转让,并争相开采,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和环境破坏。
  在国际上,很多勘探公司在勘探之后,可以将勘探成果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转让。刘戒骄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勘探获利机制,因为合理的获利机制可以使勘探企业通过不断找矿来获取利润。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勘探企业的财政支持,可以考虑承担一部分损失或风险。如果勘探失败,应给予勘探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和适当的补贴。
  勘察开发还需从严管理
  薛春纪指出,社会资本在进入勘察领域时要把握好方向,如我国东部地区需要的是深部找矿和技术的进步。由于东部矿区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深部找矿之后马上就可以加以利用,社会资金进入的可能性小。反观西部,很多勘察工作还是基础性的,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社会资金的作用可能很大,在勘探开发的全过程都有涉及的机会。
  “对于一个地方的勘察,经常是你进我出、你出我进地几上几下,一个大矿的发现往往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薛春纪说,“矿产的价格飞涨导致社会资本的进入形成了热潮,无疑将增加管理的复杂性。”
  据介绍,为提高矿产勘察的准入门槛,国务院日前公布了《地质勘察资质管理条例》,并将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在委托方未取得矿产资源勘察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前,不得为其进行矿产地质勘察活动。地质勘察单位不得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资质类别或者资质等级,从事地质勘察活动,不得出具虚假地质勘察报告;不得转包其承担的地质勘察项目和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从事地质勘察活动。
  柳正说:“严格贯彻执行《地质勘察资质管理条例》,将保障矿产资源勘察开发有序发展。”柳正认为,除了整顿规范勘察市场秩序外,政府还需开展公益性的地质工作,为社会投资者提供信息。同时,政府应积极培育壮大商业性勘察市场主体,培育规范矿业权市场、矿产勘察资本市场和中介市场,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引进来”和“走出去”。
  对于相关部门一直以来对矿业市场的整顿与规范,薛春纪认为这将有利于改善国内勘察投资环境。他说:“只有加大勘察力度,完善矿业市场,才能谋求矿业的发展。”
  相关报道一: 东部地区铁矿资源潜力巨大
  本报记者 吴文坤
  “再次启动铁矿勘探,对增加我国后备资源和国内生产供应能力、降低钢铁原料对外依赖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柳正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重启铁矿石勘察工作同时也是基于我国国内依然具有一定找矿潜力。
  他认为,再次启动铁矿勘探首先符合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受钢材需求与生产的拉动,国内铁矿资源供需严重短缺。而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和海运费的大幅度上涨,导致进口铁矿成本增加,要求我国必须加大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力度。
  据了解,当前国内企业纷纷将资金投入到铁矿采选业。尤其是政府放宽了对品位铁矿的开采限制,以及低品位铁矿石开采技术获得突破后,如安徽霍邱500万吨采选项目、酒钢黑沟200万吨采矿项目、昆钢大红山50万吨采选项目等一批矿山建设项目先后投产,国内铁矿石产量明显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铁矿石产量达到5.88亿吨,比上年增长38%。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铁矿石产量达到7亿吨,比2006年增长18%。
  尽管如此,我国铁矿石的进口量仍在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铁矿石进口量从1990年的1419.1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3.26亿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也从1990年的14.15%增长到2006年的52.6%。与此同时,国内铁矿资源储量呈逐步下降趋势,2006年铁矿储量降到109.6亿吨,比2001年净减少11.7亿吨,减少9.65%。储量静态保证年限,则从2001年的55.9年降到2006年的18.6年。
  “由于国际市场铁矿资源垄断程度非常高,我国必须加大勘察力度。”柳正说。
  据了解,目前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控制了全球铁矿石资源的36%,铁矿石产量的50.5%,全球铁矿石出口贸易的74%。同时,铁矿石资源已形成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三足鼎立的格局。这3家企业控制了世界铁矿石产量的36%,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70%。
  由于三大巨头对铁矿石价格有着充分的发言权,造成国际铁矿石价格连续6年上涨。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8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9.5%和65%。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造成我国钢铁企业进口原料成本增加,给我国钢铁工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目前我国的找矿潜力,柳正表示,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国土资源部报国务院的《关于开展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分析与勘察规划研究情况的报告》,预测我国未查明铁矿资源总量达700亿吨。其中,西部地区虽然地域广阔,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东部老矿山深部及低品位铁矿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据预测,西部11个省份未来查明铁矿资源量为320亿吨,且已新发现一批有价值的找矿线索,找矿潜力较大。而在未查明资源中,有315亿吨分布于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辽东—吉南、晋冀、长江中下游三个成矿带。其中,辽东—吉南成矿带预测未查明资源量200亿吨,晋冀成矿区预测未查明资源量为100亿吨,长江中下游15亿吨。目前,全国已发现铁矿床(点)8896处,已勘察的矿产地1971处,尚有6925处铁矿点未作勘察评价,约70%铁矿点分布在东部地区。这意味着,东部地区有望找到一批铁矿产地。
  相关报道二: 今年矿业权数量将减少20%
  本报记者 吴文坤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日前透露,我国矿业企业的整合工作已从去年年初开始全面部署,到今年年底,将基本实现整合以后的矿业权数量比整合以前减少20%、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利用率)提高10%、矿山安全事故的起数和人员伤亡数减少10%以上。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矿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矿业逐渐成为各种利益博弈的热点。随着市场的升温,矿产勘察、开采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了严重反弹。为此,国务院于2005年8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由国土资源部等九个部门在全国联合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规范专项行动。
  两年多来,全国共查处无证勘察1350多起、无证开采11.5万起、超层越界开采8000多起、以采代探1300多起、非法转让矿业权2200多起;查处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管理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870多起;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4.6万多处。汪民表示,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滥采乱挖矿产资源的混乱局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矿产开发一度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观。但他同时认为,当前形势仍不容乐观,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主要表现为治乱成果还很不稳定、治散还很不平衡,因此治本任务还很艰巨。
  他表示,目前全国已经有3264个矿区编制完成整合方案,1749个矿区完成了整合任务,已经通过整合减少矿业权14753个。应当说,这有效促进了矿产开发的规模化生产和节约集约化经营。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整顿规范的治理目标,九部委共组织了15个督查组,从今年3月27日至4月9日赴各地对“回头看”行动进展情况进行督查,了解和掌握各地是否已开展对无证勘察开采、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污染破坏矿山环境和越权审批矿业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全面清查。
  九部委要求,矿产资源的开发整合工作,各地必须按国务院要求,完善整合实施方案,落实整合矿种、整合矿区、参与整合的矿业权名单和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凡未按要求完成整合任务的省份,一律不能通过整顿规范工作检查验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