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玉顺:做智慧型父母,有效与孩子沟通

 小阁烹香茗 2010-09-01

  时间:2010年4月3日13:30

  地点:丰台少儿图书馆

  主讲人:胡玉顺

  胡玉顺:非常感谢今天这个讲座的组织者、主办者,也非常感谢我们在座各位孩子的家长,也感谢在座的小朋友。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见面,跟大家见面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的沟通问题,因为今天有爸爸妈妈,也有爷爷奶奶,还有孩子,也可以说是三世同大堂,有的还是四世同堂,今天就是一个大家庭。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什么呢?是做智慧型父母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或者有效的与孩子沟通。那么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先说明一个问题,也是想跟大家沟通一下,就是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首先一点,是因为我是做家庭教育研究的,那么家庭教育研究什么呢?就是帮助父母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但是做理论研究的人应该要有实践,这个实践是什么呢?就是近30年的时间我接触了很多的家庭,我们北京市有家庭教育研究会,我是最早的第一批会员,那时我是30岁。我们家庭教育研究会已经30年了,我今年已经60岁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很多家庭,做什么呢?家长都说我的孩子出问题了,你来帮我解决一下。我们接触的孩子可以说从婴幼儿开始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不断的出现问题,所以家长很苦恼。我们接触这些家长,把我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来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快乐的成长,让我们的家长减少烦恼。所以30年来我们把它做分段的研究,就是婴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要回放,就是这些孩子出了问题,根源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话题讲起,那就从沟通讲起。

  讲这个题目有30年的实践积累,另外,为什么要这个题目呢?因为我天天都在接触很多的家长,他们给我打电话,包括老师也有苦恼,就是孩子的问题。那么问题的出现是有根源的,我举一个例子,我上周五到一个学校去,因为我们都比较熟了,其中一个老师说这么一个事情,他的孩子是将近3岁了,准备去幼儿园了。那天因为他和他的妻子因为生活的一些情况,发生了一些口角,不太愉快,所以他们就吵起来了。那么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玩儿,他们吵架是在客厅,吵得比较厉害。这个时候孩子就从房间出来了,两个小手抱在一起,比较害怕的样子,就哭了。他说“妈妈、爸爸、你们别吵了,我错了。”,不停的说“妈妈我错了,我错了。”这个爸爸就跟我说,我们俩吵架跟孩子没有关系,他为什么说我错了呢?

  我提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爸爸妈妈吵架,与3岁的孩子没有关系,他为什么不停的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现提一个问题,一会儿留一点儿时间对这些案例做分析。另外在座的各位家长,我最后也要留半个小时给大家提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小孩子不停的说“妈妈,我错了。”,前提条件是爸爸妈妈吵架跟这个小孩子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些问题促使着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有智慧型的头脑要跟孩子沟通,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看到初中生、高中生叛逆的时候,很多的问题根源是来源于他的早期体验。早期是什么时候呢?就是他的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所以在我做这些矫正的过程中比较难的是高中阶段,最长的时间我要干预三年。我最近有一个学生,也不是学生了,已经是成年人了,他现在已经过了三十而立了年龄,但是也没有成家,也没有立业,但是他的心理年龄就像13、14岁的孩子。他的行动、言行跟他的年龄很不相符,特别是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相当的差,脾气说来就来。那么像这么大的年龄,我们再去干预难度就很大,不像几岁的小孩可以很快的转变。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早期开始,有效沟通从早期开始,那么父母会伴随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一个是我多年研究,第二是来自于我们的实践,第三是来自我们的困惑。

  第二个问题我要简单说一下智慧型父母,什么叫合格父母呢?优秀父母呢?成功父母呢?我提出“智慧型父母”,为什么叫智慧型父母?我们说智慧是什么?我们今天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智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人身上的一种能力,什么能力呢?就是家庭生活也好,社会生活也好,你和外界交往接触的时候,你对客观的外部环境的一种分析、判断。那么在你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能够有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力。那么这就涉及到了你对事物怎么做分析判断。我们说做智慧型父母,就是做父亲也好,母亲也好,你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每天都有表现行为,你对他行为怎么看,有的行为让你高兴,有的行为让你生气,你怎么去分析,怎么判断,你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里面需要智慧,这就是一个智慧!

  那么智慧是什么呢?可以说是把你对孩子的认识和对孩子行为的判断,包括你去解决的一个中介,说到底是一种能力。智慧反应家长内在素质和外部行为的统一,这是谈的智慧的问题。那么沟通是什么呢?首先得有一个目标,一般家长和孩子说话,比如聊天,这不叫沟通,那就是闲谈,因为就是想说什么说什么。我们讲的沟通,就是家长要有一个目标,就是你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比如现在带孩子来了,因为他要动,所以我刚才没说孩子们别说话了,为什么没说呢?因为他天性就是好动,他调控自己的能力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我即便说你们别说话了,但是还在说。有的孩子就不说,为什么?就是控制能力强,那就与家长对他的教育有关系,还有他对家长的教育转换成自己的需要,这个能力的形成也有关系。另外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性别不一样,所以表现也不一样。我们说沟通首先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另外,沟通的过程是什么?是把家长跟孩子说的信息、思想、感情和孩子进行传递,要把你想说的话传递给孩子。那么在这个传递的过程当中,你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接受你给他的信息。另外,你和孩子要达成一个协议,有一个共同协议。所以说沟通有三大要素,家长要听清楚,孩子们不听没有关系,但是作为父母要听清楚,沟通有三大要素。

  一个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你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老师今天请了您,肯定是孩子在班上有了问题,老师的方式方法可能也有欠缺,肯定要把您数落一遍,因为这个孩子有问题。那么老师数落您,您的情绪肯定是高兴的,生气了回家以后见到孩子怎么办?要跟孩子沟通了。怎么办?所以这就需要你来设定一个目标,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了一个目标,跟孩子说我要跟你谈一个事情。我今天跟你谈的目的,作为家长要非常明确你要跟孩子谈什么。

  第二,你要传递你要谈的内容,就是信息,要传递你的感情,要传递你的思想。这个过程中,你要说这个事情比较容易,但是在传递感情和思想上就有难度了,一会儿我再讲。实际上孩子听你讲的时候,跟你要讲给他,两个人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一会儿要谈这一点,你怎么向孩子传达信息、传达思想和传达感情。

  第三,沟通的结果是什么,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没有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的沟通就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很低,达成了协议就证明有效果。

  所以说这三个环节一定要把握好,第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是传递所说的内容,还要传递思想感情。因为我们的家长容易传递信息,但是传递思想、传递感情是薄弱环节。第三就是要有共同协议,这是我们讲的沟通。

  所以这样来讲,我们讲沟通是什么?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把大人的思想,你想说的事情传递给孩子。而且这个传递要让孩子能够接收,就是你说的话管用,你说的话有权威,孩子听。因为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家长,他强调什么呢?我和我的孩子是朋友关系,就是表面看得比较和谐。但是孩子一旦出了问题,或者说父母认为孩子有了问题,我要告诉呢怎么做的时候孩子不接受,叛逆得很厉害。那这就有一个问题了,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你们是朋友关系,行为那么和谐,那为什么你给他的建议,你认为比较好的建议,你认为比较适合孩子的建议,他为什么不接受呢?甚至还要跟你对抗?你就要反思了,你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有没有权威性?

  我遇到一个孩子非常优秀,他小时候经常说“我妈妈说的,我爸爸说的。”但是他到了初中的时候就说“他知道我要怎么做。”,当问他你心中的偶像是谁?很多孩子都会说是明星,但这个孩子说我心中的偶像是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那这个父亲母亲并不是说有很风光的职业,或者他们家有很多的钱,住着豪宅和开着好车,不是这样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么这个孩子说他的偶像是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为什么呢?他爸爸妈妈,就是三口之家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爸爸妈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而且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当孩子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可以及时出现。我去过这个家庭,12平米的房子,进门就上炕,但是房间收拾特别温馨,就连床单上的补丁都很温馨,整洁,干净,孩子非常非常懂事。

  就是说我们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你传递给他他接收,他能够接受你,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父母是他的一个偶像,就是他们沟通的非常好。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比如这个家庭来讲,他的父母亲总有一种意识,就是第一我要跟孩子说话,我的意思是什么,让孩子听懂。第二,我有这个意思,我怎么表达让孩子才能够听懂。第三,孩子在5、6岁的时候,我说的话他怎么样去接收?另外,我的话说出去以后,孩子接收了,结果是什么?所以这一连串的过程妈妈把握得非常好。结果就是父母对他的影响成为孩子终身的财富。后来我把这个也作为个案来研究,非常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你说小的时候,刚生出来的时候妈妈跟孩子说话,那个时候不叫沟通,但是要给孩子信息,让孩子非常熟悉妈妈的音调,让孩子非常熟悉妈妈的表情。对父母来讲他们做的时候并没有很强的意识,但是他们做的就符合我们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比如有很多幼儿园老师,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家长可以考虑,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从第一次和母亲分离,在产房第一声是要哭的,如果小孩子不哭怎么样?护士还要打他两下让他哭。你再看新生儿有很多动作,一会儿抱拳,一会儿伸懒腰,你观察一个月的孩子有很多的动作。我们曾经观察过一个42天的孩子,刚开始是他奶奶带他,后来是姥姥带他,但是奶奶舍不得,又去姥姥家看孩子。跟小孙子说奶奶来看你了,这个时候姥姥正在给孩子喂奶,这个时候姥姥就看见42天的孩子就哭了,两个老人也跟着掉泪。说这42天的孩子怎么就知道情感的表达呢?是想奶奶了吗?这也是一个问题,大家想一下为什么?

  我要跟大家解释的是什么呢?我们孩子生下来之后,在他各个器官各个系统之中,哪个系统发育得最成熟呢?是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包括用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还有皮肤的接触触觉,还有味觉,吃东西香不香,还有就是嗅觉。新生儿这些都已经发育成熟,所以他们是靠感觉系统,所以他能听,可以看,可以接触,所以刚才那个42天的孩子,他奶奶说孙子,我来看你了。他听到的是谁的声音?奶奶的声音。但是他来姥姥家已经一周了,之前他最熟悉的是奶奶的声音,但是到了姥姥之后没有奶奶的声音,这个时候孩子就要想奶奶干什么去了,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怎么换成姥姥了。但是奶奶的声音一出现他怎么样?他就靠哭来表达。他是耳朵听见了,想到了那是奶奶。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在刚才那个3岁的孩子,我刚才提的问题,他为什么说妈妈我错了。这就要假设一个情景,这个妈妈不上班,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你就要假设了,小孩子说妈妈我错了,在爸爸上班以后妈妈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孩子肯定会有错误,可能做一些事情不符合大人的标准,大人就要管教他。后来我就问他,妈妈是不是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妈妈说要打他。“你说你错没错”,直到孩子说“妈妈,我错了”的时候妈妈才停手。这个时候大家注意,她在打孩子和训孩子的时候是什么表情?非常的生气、愤怒,非常严肃。声音是什么?也是生气的声音,甚至是嗷嗷叫。那么妈妈和爸爸吵架的时候肯定是不愉快,肯定也是嗷嗷叫,所以这个声音传到孩子的房间,他马上就出来了,紧张起来了,认为妈妈生气跟我有关系,所以赶紧说“我又做错了。”

  但是这几天我心情一直不好,为什么?我觉得这3岁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紧张的,没有安全感的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如果天天是这样,孩子的阴影是在心理上。我为什么非常恐惧?因为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没有安全感。我和高三的学生做考前的行为干预,我上午接待了18个孩子,下午是12个孩子,我有点儿太累了,有点儿受情绪的感染。他们谈到高三的心情的时候,都说我很累,我很疲倦,我睡不着,吃不下,烦燥。还有孩子说特别想晒太阳,其中有三个小女孩要跟我谈,她们都快19岁了。我就问她们,你现在最想做什么?她的回答让我很吃惊,她说我现在想结婚。还有一个小女孩,因为我们老做这种工作,我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活动,我就问她,你最爱听什么音乐?她说老师,我跟您说,我最近喜欢听大提琴。我说你还喜欢听什么歌?她说我喜欢听,就找到一个答案,我说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听草原的歌曲?她说您怎么知道?我说我就是随便问问。还有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我要报外地大学。我说为什么?她说我要离开家!还有一个女孩说我最想跳舞,我最想蹦,我想大声喊。还有一个男生跟我说,老师我告诉你,我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我说什么错误呢?他说我喜欢了一个女孩。我一看这个男孩非常的恐惧,戴着小眼睛,眼神也是很无助。这些孩子给我的信息是什么?就是缺乏安全感。

  我再交代一个背景,我刚才讲的这三个女孩,两个家庭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吵架。其中一个女孩跟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上小学的时候天天背着我妈妈和爸爸的结婚证上学。在座的父母想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天天背着爸爸妈妈的结婚证去上学?因为怕他们离婚。孩子才上小学,就能感觉到爸爸妈妈离婚就是不要我了,我怎么办?所以为了不让他们离婚就天天背着结婚证上学。这就是刚才要考到外地去,不想回家了。她说我现在长大了,他们离吧。但是她内心深处是没有安全感的,非常害怕。再说那个想大声喊的女孩,也是爸爸妈妈每天打架,然后把气撒在她的身上。那个想结婚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离婚又复婚,总是做生意都不在家,所以这个孩子每天都很孤独,内心的恐惧并没有伴随着年龄的成长而减少,而且是越来越恐惧,没有办法,就找了一个男朋友,比她大一岁。这个男孩子就是妈妈把他们遗弃,爸爸也不回家,是跟爷爷长大了。所以这两个孩子,都是为了寻求一种依托,寻求一种安全走到了一起。所以女孩觉得他可以依靠,每天都离不开这个男孩。他们已经17、18岁了,他心中的恐惧,那种不安全感已经渗透到生命力,内心深处挥之不去。这种阴影如果不早期的干预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会影响他的婚姻生活。所以从3岁的小孩开始,我们要早期的跟孩子有效沟通,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样来讲我们可以看到,和早期婴儿阶段,包括小学阶段,我们跟他们的有效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影响一生!这样看来,我们在沟通这个问题上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说沟通是一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是干什么呢?就要寻求彼此之间的互通。所以你跟孩子沟通是你的行为和孩子的行为的交往过程。那么在过程中你和孩子互通,就是要建立彼此间的共同性,怎么纠正孩子的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不感到恐惧,觉得应该这样做,寻求一种共同性。就是共同享有一种信息,享有一种态度。有人问我,你说到底是孩子造就了父母,还是父母造就孩子。??我绝不结婚,太难了!我说确实是不容易,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感触。还有的家长跟我说,他现在已经是老年了,什么长都可以不做,当处长也好,当局长也好,到年头就可以卸任了,唯独这“家长”一辈子都不能卸任,是一辈子的事。还有的家长说不允许我们犯错误,犯了错误就没有机会去弥补。我接触过一个小孩,是外地的,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比较严格,严厉的法官是爸爸的形象,妈妈像母老虎。那个时候他的琴弹得非常好,但是到初中的时候就叛逆了!离家出走一个月,回来之后爸爸妈妈都是胆战心惊的跟孩子一起生活,总是跟孩子说对不起。爸爸跟我说我连说对不起都没有意义了,我说你该说的时候不去说,你现在说他认为你是虚情假意,所以爸爸说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说好教育是什么?就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好教育。我们和孩子沟通,这里讲的沟通是什么,沟通的重要性,而且孩子也很需要父母跟他及时的沟通。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一个是传递,一个是接收,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转换。转换什么?比如小孩子好动,他的行为让你很生气,那么生气要先用你的智慧控制你的情绪,所以我建议父母生气的时候不要打孩子,那叫出气,那个时候打孩子不解决问题!我刚才说那个家长打孩子,说你错没错?孩子就是不说,为什么不说?因为小孩子认知对错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小孩子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所以永远不说我错了。越不说就越打,你越打孩子就越糊涂,到底错在哪儿了。除非你打得太疼受不了了,所以他就说我错了,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其实孩子真的知道错了吗?不知道,但是妈妈高兴啊。这是小的时候,所以你跟孩子沟通之前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个时候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是负作用,你的阴影已经留在他的心里了。所以第一个转换就是用你的智慧调整你的情绪。第二个转换什么呢?你要跟孩子说什么,找一个他能听懂的词。第三是你怎么说,用什么方式说,根据他的心里特点。现在我们的家长不管孩子什么年龄阶段,不管孩子有什么问题,都是说教太多,讲道理。你说跟一个3、4岁的孩子讲道理听得懂吗?听不懂,但是我们孩子习惯这么说,所以就是没有转换好。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方式,我一会儿就要讲操作,这是第一个转换。第二个转换就是想方设法的把你心中所说的话,用孩子可接受的方式说出去,传递给他,还要让孩子把你说的话转换成他自己的内心的一种需要,“是这样,我错了”,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错了,就是让他听得懂你的话。那么在早期,比如婴幼儿时期,他不会表达,那就要用体验让他知道对错。

  讲沟通是一种你和孩子之间的双向行为,第一是说的行为,你的说。第二个是听的行为,孩子听。第三个行为是什么?就是问的行为,你问孩子,孩子答。我们刚才讲了沟通有三大要素,目标、传递的内容、思想感情和信息,第三是达成共同协议。注意沟通的过程有两个人的,一个是说的行为,一个是听的行为,再一个就是提问的行为,这样才有意义。

  刚才讲的是什么是有效沟通。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我们重要要讲的,我们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一会儿讲的时候,如果家长有什么问题可以写成小条子提问,我刚才提的问题家长也可以回答。我讲技能,这是用于普通的,一般性的,按理说我们要分年龄阶段讲,6岁之前,上学六年要分成三段,然后是初中生、高中生,所以我们研究是从新生儿开始到18岁,每个阶段沟通要因人因事设定方法。今天我想在座的可能都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比较多,所以我们重点讲一下这个阶段的。

  我们先跟家长说一下沟通的前提,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态度。刚才说要用智慧调整心态,所以首先先说一下有效沟通的态度。现在不管您的孩子是几岁,您要跟他谈事情,第一要注意你的态度要非常的坦诚,要非常诚恳。家长可以体现一下,怎么样说话叫坦诚,坦诚的对立面是什么?这个人说话嘴不对心,非常的假,不坦诚。所以你跟孩子说话,要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为了我,跟我说一件事情,要非常的坦诚。

  第二是要有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孩子做了这件事情,以咱们在场的孩子为例,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都有,跪着的,站着的,说话的,什么样都有,大人也都比较包容,没有制止他们。这个时候就要感同身受,怎么理解这些孩子的行为?如果以我们大人的标准或者社会的道德准则看孩子此时的表现,你说他对吗?不对。特别是课堂上,孩子这样的话可能就是不守纪律。如果感同身受,这个孩子之所以这么动,有他的原因。原因是什么?第一,我的孩子不爱听。第二,他的调控力差,第三是年龄特点,就是管不住自己,所以才有现在这样的行为,要感同身受。

  第三,我们要尊重孩子。现在说尊重挺多的,那么尊重什么?你说孩子都打爹骂妈了,该尊重吗?我们要尊重的不是他打爹骂妈的行为,要管。我们要尊重的是他的人格,他再小,再不懂事也是一个人,所以必须把他当作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他不是一个物件,不是一个东西。家长说“你真不是一个东西”,孩子说“我就不是东西!”那孩子的潜台词是什么?我是人啊。小孩是天生的思想家,所以你跟他谈话,要注意他是有思想的人,他会有联想。我们小孩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小孩有想象性语言,有很多语言在里面,所以要注意。不管孩子多大,你要尊重他的人格,不要认为他很小就可以任意的侮辱他的人格,他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老了,你是弱势群体了,你当时说他的那些话他都印在脑海里,当你弱的时候他就把那些话拿出来说你。

  我去过一个家庭里面,老妈妈已经快80岁了,儿子确实教育得不太好,因为他的表格跟我是朋友,所以我比较了解他们家的情况。我们去了之后,他的表弟让他妈妈罚站。我说你的表弟为什么这样?这个表格跟我说跟姑妈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所以说这个家庭不太和谐,就出在这种痛苦的体验当中。你说再改,改谁?教育孩子如同酿酒,你酿造的酒是甜酒还是苦酒都是由你来干杯,所以这个事例也促使我跟大家谈这个沟通的问题。

  第四就是包容,包容别不是说没有原则,没有界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他的言行不要过于的苛求他,可能一到春天,人的心情都受气候的影响,非常躁,最近给我打电话的比较多,有个妈妈,来了之后不停的说他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我说你的孩子有没有值得你高兴的地方?她说真想不出来什么地方让她高兴。并且说很后悔生了这个孩子。我说你这样叙述这个事情你的心情非常不好,我理解你,但是孩子的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你母亲的胸怀要宽阔一点,要先接纳他才能教育他。有一个妈妈说,这个孩子我不要了,我要让他认一个干妈,由干妈来教育他。我说你亲妈都教育不好,干妈就能教好吗?你要包容这个孩子。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有很多理由,说我没有时间跟孩子说话,或者说我看这个孩子就讨厌,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我说不管有什么理由,这是你的孩子。有些家长说,老师,你要多少钱我给你,你帮我带吧。我说对不起,我没生活他,你是他的母亲啊,你要包容你的孩子,要接纳你的孩子。

  还有一个态度,你孩子用错误的时候,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了问题,你要就事论事,我们有一句话(重责其事,轻责其人),有的孩子总是不会做作业,妈妈就说“你怎么这么笨,你这个猪脑袋”,就是没有对写作业这个事进行分析,而且还侮辱了他的人格。有的小孩说我是小猪,你就是大猪,妈妈就打!所以我们要(重责其事,轻责其人)。家长跟孩子可以认真,但不要较劲,有的家长把孩子看得紧紧的,我们换位思考,小孩子写作业,有的爸爸妈妈陪读,姥姥姥爷在旁边盯着,咱们换位思考,假如你做一件事情,旁边有两个人盯着你,你是什么感受?有的小孩习惯不好需要改正,有的家长说我天天盯着他,那还写不好。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在我怎么把作业写好,而是想我怎么不让我妈妈盯着我,或者怎么让妈妈满意。家长和孩子有这样一个沟通的前提态度非常重要。

  下面提几个建议,叫沟通的技巧。我提个建议,因为您的孩子只有您最了解,您平常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我也想听听,给我们大家都可以做个示范。

  第一,先从我们和孩子的表达的角度来说。如果今天带孩子来了,和孩子建立一个默契,孩子也要想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和你沟通的,你最希望爸爸妈妈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你讲话。你有心事的时候,你有要求的时候要跟爸爸妈妈说,你敢不敢说?这些问题一会儿都希望大家能够很坦诚的谈。孩子们还可以给爸爸妈妈提点儿建议,希望爸爸妈妈每天怎么样跟你沟通。

  像那天我跟那几个高中生聊天,最后我给他们一个建议,我说你们是高三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还有60多天就要高考,你们希望爸爸妈妈怎么样?他们说您跟我爸爸妈妈说吧,他们比我们还紧张,高考是一家子的事。有的孩子说现在都不想回家了,看爸爸妈妈的一脸愁容,心情都很压抑。所以我说你们要拿出20分钟的时间,走到学校的小树林里你们十几个人拉着手转圈,你们之前要经常的拥抱,拍拍脸。他们马上就照着做,觉得很高兴。我们中国很少亲亲孩子,摸摸孩子,这跟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系,我们比较含蓄。另外家长在表达自己愿望的时候只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做爸爸,做丈夫都很累,要养家糊口,那么跟孩子沟通的时间相对来讲比妈妈要少。我遇到一个家庭就是,爸爸累得不行,在外面担任着很重要的职务,孩子也是很叛逆。后来我让孩子去抱抱爸爸,孩子张开手过去,结果爸爸很生气,以为孩子要打他呢。一抱的时候,两个胸一接近的时候,那真是心贴心,那个感情是任何时候都比不了了。

  我举这些例子,我们和孩子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式,不同的年龄阶段。第一个建议就是智慧的表达,有效的传递信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谁不爱孩子?都爱孩子,但是很多孩子对父母的爱感受不到。父母说我很爱你,孩子说什么叫爱我呀?咱们中国有句俗话“打是疼,骂是爱”,我们把爱都融进打和骂之中。打是让孩子身体受皮肉之苦,骂是让孩子在人格和感情上受伤害。那是真正的爱吗?那是一种不理智的爱。所以说我们第一个建议就是智慧的表达,有效的传递信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第一个技巧大家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使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我们叫“可接受性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一定要了解你的孩子,你怎么样说他能接受。这个语言包括什么?包括口语,还包括书面语言。可接受性,就是说你作为父母亲,经常使用这种语言,你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你怎么说,就是你说的话让孩子愿意听。他有话愿意跟你说,那么你经常使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父母亲有接纳人的能力。

  具体的说几点,我们体会一下可接受性语言,比如我们要批评孩子,“说说你今天在学校怎么做的?”这是在你生气的前提下。那么孩子这时候看到你的表情,你这是什么口气?命令的口气,小孩就说你生气了,我该怎么办?但是他在学校怎么做他想了吗?没想。所以这个语言孩子是接受不了的。比如说吃完饭了,说“宝贝过来,妈妈要跟你说件事情。”孩子说什么事啊?妈妈说“我今天到学校去了,老师叫我去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小孩子的脑子里也过电,不会马上回答你。然后你说“因为你”。孩子说因为我什么呀?你说“想想你今天做什么了,对你的做法老师又做了什么。”这个时候你不要说话了,把空间留给孩子,留给他什么呢?留给思维的时间。

  我经手过这样一个孩子,家长是外向的家长,说话速度特别快,回去把事情像倒豆子一样倒给孩子;孩子没有听明白。家长说你听没听见?孩子说不知道。我问那个孩子你为什么不知道呢?他说我的思维跟不上他的语速,妈妈让我回答,但是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所以就在那里犯愣,妈妈就踹了一下,孩子一下就跪下了。就是说你的行为和语言让孩子都接受不了。应该说“你今天都做什么了,你怎么做的?”,让孩子去说。如果我们家里沟通得比较好,他很奇怪这种诱导性的方式,这个道德标准也好,认识事物也好,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养成。所以我们建议在小学之前,和小学一、二年级,就是6、7岁以前的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要多一些语气词。比如说“是吗”要婉转点,语速放慢一点,让他在感情上和思维上有一些空间。你说的婉转“真的是这样吗?”,孩子就会觉得很亲切,否则他就会感到很恐惧,就是多一点婉转,多一点语气词。包括我们成年人沟通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有的人非常热情,非常好心,但是说的话让人不舒服,就是态度太生硬,觉得好像不愿意和你交往,给你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另外,我们家长要学会使用否定词,比直接表达效果更好。比如“我认为你这样做绝对错了”,这句话说出来受听吗?不受听。怎么说好呢?“我不认为你这样说是对的。”这样的效果就比刚才的效果更好一些,所以我们表达东西的时候,太直接了对方就接受不了,特别是孩子。所以在6岁之前的孩子要多一些语气词。另外还要少讲大道理,孩子听不懂!那么在6岁之前,比较好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是身教重于言教,现在好多都是言教重于身教。言教太多了就是唠叨,唠叨是软暴力,特别是初中的学生,如果你总是车轱辘来回转,孩子会非常心烦,你的唠叨就是噪音,所以是软暴力,不停的唠叨,重复一句话就是软暴力,让人心烦意乱。初中生真的很反感,急了会打你。

  另外,孩子的一些事情你特别想知道,母亲说“你怎么了,赶紧说,跟我说说,妈是你的朋友”,越问越不说,这个时候要以问代答。另外,你要用讲故事的方法,我讲的还是小学之前的孩子,要用讲故事的方法。我经常讲少讲道理多讲故事,故事有情节,半道理含在故事当中,孩子不爱听说教,但是故事当中有是非,故事当中有我们的价值标准,要善于讲故事。像过去的《格林童话》、《365天》等等,有很多的书都是挺好的,所以以问代答,善于向孩子提问。讲完故事之后要善于提问,问故事都讲什么了,让孩子复述一下故事,这样会更好一些。

  另外,在使用可接受语言的同时还要做到一点什么呢?就是要减少使用孩子不能接受的语言。就是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就是你的内心。有些家长“我向信息”太强,比如当老师的,老是教育别人。还有是当领导的,领导总觉得自己是对了。还有比如说从事医生职业的,要非常严谨的,你马虎了,药房出了问题就要任人命关天。还有从事会计职业、司机等等这些职业,有的时候我们成年人很多的性格特征和我们的表达方式,受职业的影响,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在职场,所以要求我们必须要很严谨,非常严格。所以久而久之要求自己非常严,特别是有的人非常有成就感,所以往往用这些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就是教训人的口气,自觉不自觉的就流露出来了,这种表达,孩子在接收的时候是非常反感的。这个时候你的沟通肯定要出问题,所以很多家长都是父母的“我向信息”太强,就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我接触的环境中,特别是父母有成就的,有的孩子也很有成就,就是很注意沟通。

  我接触一个女总裁,母子两个人确实问题比较严重,我跟那个总裁建议,我说你开车回家了不要急于上楼,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平和后再回家。回家之后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意识,我是孩子妈妈,是丈夫的妻子,所以你进门孩子会说妈妈回来了,不会说董事长回来了。你回家来了,你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你是妈妈,你是妻子,你要转换。她也挺听话,每天都调整一下。另外注意说话的手势,不要“指点江山”,这样孩子会很反感,所以要减弱“我向信息”,减少不可接受的语言。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让孩子感受你的爱,要智慧的用你的体态语,肢体语言。要把表情加上,假如你爱你的孩子,你的眼睛要看着你的孩子,四目相对,告诉他妈妈很爱你,这个时候音调要非常非常的轻柔。特别是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妈妈很爱你”,那个“爱”字一定要说得有起伏感。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传达信息的时候,一般是说什么语言,还有就是怎么说,就是你的手势表情和音调。研究结果表明,孩子接受你信息的时候,你的说,音调和表情,在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语言的作用占7%,就是你说的是什么占7%。音调的作用占38%,“妈妈很爱你”,这是音调,这占38%。表情,比如你是微笑的,眼睛是非常和蔼的,表情的作用占55%。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一般都用语言比较多,你要知道孩子听你说话的时候,他最先用的是什么?眼睛看你。看什么?看表情。你板着脸上“我很爱你”,你的表情是爱吗?那是冷冰冰的,所以表情占55%。其次你说的话,耳朵听,就是音调的作用占38%。其次关注的是你说的是什么,那是7%。所以为什么要注意你的体态语,特别是和越小的孩子,他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触觉,要经常抱抱孩子,摸摸孩子。老人到了晚年的时候也特别需要身体接触,你摸摸他的手,他就会感觉很温暖。但是孩子需要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及时给,我见到一个新生儿,妈妈没有奶,要兑奶粉,孩子等着很急躁,就哭。妈妈就很烦,就打孩子。我就把孩子抱过来,抱紧他,让他的心脏贴着的心脏,轻轻的拍他,孩子也没有吃到奶,但是他使劲的拽着我的衣服,寻求的就是安全。孩子本身就饿,又急,你又打他,所以孩子更害怕了。所以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但是我就发现他早期的经历,他跟我特别好,这个孩子现在说话声音特别胆怯,整个肢体是不舒展的,老是缩着。为什么?就是他在上小学,就是初中之前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妈妈老打他,他在学校也受伤害,老师和同学都歧视他。他现在快30岁了,还是不舒展。就是你有话要好好说,让孩子真正感受你的爱,所以你要学会运用你的肢体语言,这一点都不难。如果你心烦意乱,如果你浮躁,那么你的言行肯定是浮躁的,所以做智慧型父母要学会调整自己,心态要平稳,这样才能跟孩子沟通。

  还有一个建议,如何去接收信息。我们要学会积极的聆听,就是听孩子说话。越小的孩子,他要跟你说话的时候,越需要我们父母有极大的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让孩子把话说清。特别是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接受你的要求还要转换,把妈妈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还要变成我怎么做,就是操作,这个需要一个过程。有的家长说“您听清了吗?”,孩子说“听清了”,结果两天又忘了,说孩子记吃不记打。我说你不要操之过急,你要给他一个或者。所以有效的接收信息,积极的聆听,首先要有极大的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

  要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要让孩子复述在幼儿园都做什么了,要让他复述一天所做的事情。如果从小就这样训练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先说我今天怎么着了,这是很和谐的,是一种调和剂。有一个孩子特别阳光,什么事在他身上都不叫事,有很多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还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为什么?他家里就是这样,有什么事情一倾诉,出出主意,就化解了,不是带着指责和怨恨去生活。所以父母要有极大的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另外,孩子在说话的时候,你要很专注的去听,不要心不在焉,孩子会觉得你不重视我。另外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这样孩子会非常的反感。

  另外,父母要以问代答,要善于向还发问,你说妈妈不知道,你给我讲讲吧。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他经常写错字,你让他改,有的小孩属于观察力不好,你让他写8遍10遍还是错,这样可以换一下跟他沟通的方式。比如你按他的错字写下来,问他妈妈这个字写字对吗?让孩子给你挑错。孩子肯定要看,你写得不对啊。你就问他,怎么写是对的?你给我写一遍。孩子就会以一个师长的身份出现,告诉你怎么写,他告诉你这一遍就记住了。为什么呢?他的位置不一样,他的心情不一样。我们做父母要善于向孩子示弱,表示你的弱,让孩子强。我们习惯是自己强孩子弱,因为你不会所以妈妈告诉你,因为我都知道,因为你本身就在强的位置,如果想让孩子变得强大你就要示弱。如果你老强大,他就长不起来。所以有的家庭溺爱孩子,孩子永远长不大,就是没有成长起来,两个肩膀没有担过责任。所以说要想让孩子长得强大,让孩子知书达礼,懂得我们的公德、道德,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成长的机会,所以你退一步,让孩子向前走一步,他就慢慢长大了。

  我曾经问过大学生,我说你们说什么叫教育?我说不急于回答,一定要思考,没有经过思考的回答是没有意义的。后来一个天津的学生说,老师,我理解的教育就是成年人向后退一步,让孩子向前走一步,孩子长大了,这就是教育。当然退和走的过程中是有规则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现在感觉到,我们的家庭家长的付出太多了,太辛苦了。现在年轻人有不敢要孩子,不敢结婚,就是怕承担这个责任。我遇到一个12岁的男孩,特别严肃的跟爸爸妈妈说,第一,你们先不要嘲笑我,我要很郑重的告诉你们,我长大之后可以谈恋爱结婚,但是坚决不要孩子,你们做不成爷爷奶奶了,我提前告诉你们,你们不要埋怨我。家长说为什么?孩子说我看你们太辛苦了,你们的责任太重大了,我负不起这个责任!

  所以刚才说了,现在已经做了父母的已经卸任不了,但是现在年轻人已经提前卸任了,不想做父母,能指责他吗?所以说我们做父母的付出也好,我们想得到的也好,哪个做父母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阳光。所以有的家长说生男生女不重要,健康才重要。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让我们的父母有一种欣慰、有一种满足,为我们的和谐家庭从沟通开始。

  我讲的只是一些建议,在座的很多家长可能做得比我讲得还要好,所以我也想给大家一点点时间,大家可以提问题。你有好的经验也可以介绍一下。

  家长:我有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二年级了,我你跟他说他就跟没听见似的。比如过来刷牙了,他还是专心的干自己的事。我的同事也有一个男孩子,也是这样。因为我的孩子也是这种情况,所以我特别困惑,比如今天早晨我让他赶紧写作业,他说特别累,要休息。我就跟他说,妈妈挺累的,多休息一会儿,你赶紧写作业。他已经醒了,他说不行,特别累。你在单位中午还能睡觉,下班也不用写作业,好像说得我都没有什么事。我说我也有很多事,我回家要收拾房间,要给你辅导功课,其实我也很辛苦。但是让他做什么事,他总是想跟你对着,就是这种沟通。所以我今天听了家人的劝告过来的,我觉得您讲的对我挺有启发的,就是一些道理他也明白,他的学习时间比别人都长,但是效率底下。

  胡玉顺:我建议你,他说你上班很舒服,有水果吃,还能睡午觉。你跟他说现在当小学生真累,要写那么多作业,中午不能吃水果,也不能睡觉,你说儿子,你累吗?你对他的感受要把这个信息转移过去,你说现在小学生也挺累的,要写那多作业,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小孩的累跟大人的累是一样的,就是你要告诉他我累我也累,你这种累要转告给他,让他知道你也不容易,要给他这样一种信息。他为什么到星期六、星期天就不像在学校了,孩子有一种概念,我回家了!到学校干什么?上课、听课、写作业、做操,一切都是有安排的,不顾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但是你要渗透一点,一般来讲作业在学校要完成,但是有一部分是家庭作业。除了学校作业之外家长还要留作业,因为报的班挺多的。所以他的概念是什么?我回家来了,我要放松。所以这个时候注意,家庭要营造一种什么气氛?生活气氛。家庭是生活场所,家庭不是课堂。但是现在我们的家庭往往还是关注孩子的什么?学习,作业,孩子关注的什么?我要玩儿,我要吃,我要喝,我要看电视。家长关注的和孩子所要的是不是有反差?你现在需要的是把这种反差缩小,比如说你们家庭要是有一个生活的规划或者生活的习惯,比如说看电视我们三个人都看,孩子写作业你做什么?你可以打点儿东西,也可以拿本书来看。有个时间是大家都玩儿的时间,所以注意,家庭是生活场所,它不是课堂。孩子在学校的一天已经很累了。

  家长:怎么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效率?

  胡玉顺:提高学习效率不是家长的职责,是老师的职责,但是现在这种职责错位了,都转移到家长身上了,家长是担不了这个责任的。你刚才说的不写作业,磨蹭,其实这种情况很普遍。我观察了一些孩子,他们磨蹭是有小心计的。一个女孩能够从8点写到10点,我问她作业多吗?她说多。我说其他学生写完了吗?她说都写完了。我说你怎么没写完?她说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不能写完,我写完还有一份,我就写到妈妈睁不开眼了我的作业就写完了。

  还有一个小孩,写作业的时候把笔握得非常死,铅笔都折了,最后笔都特别粗。我跟他说写字的时候要放松。他说老师,什么叫放松?我说就是不要使劲的按着笔,要放松。他写得很轻松,写得很快。我跟他妈妈说,你的孩子是属于较劲的类型,如果你在旁边盯着他,他就更害怕了。他为什么较劲?紧张。为什么紧张?求胜心特别强。他又是那种紧张型的孩子,握笔特别死,写得特别慢。还有的小孩写得倒是快,最后一检查怎么样?都不对。那么这种孩子怎么办?告诉他,写作业先求对,后求快,这种孩子就是急于想玩儿。我前面说了一句话,就是性别差异,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还有就是气质类型不同,孩子们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孩写作业,站起来一会儿吃点儿,一会儿喝点儿,一会儿看电视,总是坐不住。有的小孩在那儿两个小时都不起来,一个孩子一个样,这并不是说缺点还是优点。有的学生习惯不好,比如他在家里的生活习惯不好,到点儿就睡,是有生物钟的。

  比如一个小姑娘上初中,她妈妈也是老师,累得要命。这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全托的,这个孩子六点钟准会起床,还会给妈妈准备早餐!我们看这个孩子,他的生物钟已经形成了。六点钟准醒,她有养成一个好习惯,醒了之后干什么?紧接着还有一个学习习惯,还有一个好的道德习惯。所以早期来讲,教育的重点不是让他背多少诗,算多少术,重点是培养习惯,终生受用。这个习惯全家人要共同遵守比如写作业这个问题,您要观察一下您的孩子,他是属于什么问题,如果他不想写,不愿意写,他可能确实很累。小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都是如此。孩子到2岁、3岁左右才有初步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一般到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还属于培养他的调节控制能力。到了大一点以后,有自觉性就能够管住自己。所以男孩子有男孩子的特点,您回去要做智慧型父母,对您的孩子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我给您的只是建议,供您参考。

  家长:您好,我也有一个儿子,在我们孩子4岁之前我跟我的父母三代人在一起,我们管,父母不让管,现在小孩特别聪明,比如我们说他什么,他就找爷爷,就忽略你。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就搬出来了自己单过,周六、周日回去。但是他会选择性的耳聋,爱听的听,不爱听的就不理你,这是一个问题。您说沟通吧,他也不爱聊,时间长了,小孩只有几分钟的专注性。谢谢您。

  胡玉顺:分析一下孩子的行为。刚才讲沟通是要传递信息,一个是思想,一个是情感。孩子为什么对爷爷奶奶的话愿意听?对你们的话他有点儿反感?你们现在搬出来了,他选择性的耳聋,装疯卖傻,我是这么看的。这里有一个情感的问题,爷爷奶奶对孙子来讲,隔辈人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候比较多,所以孩子比较满意和满足,所以比较喜欢爷爷奶奶。但是年轻父母是要求的多,顺着少,所以孩子就跟你比较疏远。小猫小狗都是这样,别说是孩子了。所以孩子对爷爷奶奶的依恋的情感,或者说需要的情感还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和你们在一起,你们是爸爸妈妈,是最亲的人,他不可能不选择你,他可能会装疯卖傻,这也是他内心情感的表达。我建议你,第一不要生气,也不要对爷爷奶奶看法。你要用情感投入,要把爱渗透出来。所以我建议你,5岁的孩子,一个是刚才讲的,你跟他说话的态度爱注意,要真诚。另外,你的触觉要上去,亲亲他,要跟他缩小情感的隔阂,然后注意你的表情。当然了爷爷奶奶一味的顺从孩子影响也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讲隔辈亲更亲了,他们看作是生命自延续,这跟年轻父母是矛盾。你们既然已经搬出来了,你要把奶奶对孙子的情感也爱有,先有情再有要求。你可能是要求多,情感投入淡化了,所以我建议你把要求融于情感之中。

  家长:因为两代人生活习惯不一样,所以孩子很紊乱,我们出来就是为了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我们周末会让他和爷爷奶奶亲近,孩子会说“奶奶,星期五晚上4点半去幼儿园接我。”我们肯定是急于把生活习惯养成。

  胡玉顺:现在有这个问题,孩子有些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你们跟爷爷奶奶有关系,但不全是爷爷奶奶的关系。现在孩子处在一种三围关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所以孩子要平衡两方面的关系。小家伙非常有思想,他的原则是都不得罪,但他的感情是有倾斜的,谁对我好我就喜欢谁。小孩子感受客观环境,感受生活是很直接的,他不加任何掩饰,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很直接,所以你也不要伤心,慢慢来。你也要平衡这个关系,爷爷奶奶,儿子,你,你要去协调,怎么做和谐。儿子你可能关注得比较多一些,就是你要求多了一些,一定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把这个关系讲给孩子,爷爷奶奶也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讲三围关系?因为你摆不正。注意情感的连接,把人物关系摆好。

  家长:您好!我的孩子现在是5岁,是个女孩,我想如何培养她学习的专注能力,还有就是她好强的精神,我觉得这两个精神在社会中比较重要,这样的习惯如何养成?

  胡玉顺:一般来讲,5、6岁的孩子专注时间分为集中注意,还有无意注意,还有有意注意。一般在课堂上,我们说40分钟,专注20到25分钟就是很优秀的孩子了。所以这个专注,包括幼儿园的老师也会这样,就是用兴趣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有的时候做其他事情不专注,看电视的时候专注,看什么?看动画片,因为那最轻松,坐那儿就行了,不用投入。但是上课就不一样了,你还要记住,还要写,还要会,要求很多,他觉得很累,所以专注时间就短。你要有吸引孩子的兴趣,吸引他的注意力。我们在家里不要让孩子过多的专注某些事情,可以让她做她喜欢的事情,如果不喜欢就会别别扭扭的。专注这个事情是家里和学校要配合,但是要考虑年龄特征,不可能做一个小时都不起来,孩子是好动的。还要看孩子的气质类型,如果不好动的要让孩子动起来,如果太好动的要让孩子静下来。

  关于争强斗胜问题,可能您的小孩子不太满意是不争强斗胜,得过且过。争强斗胜是性格特征,从成年人看,包括我们的研究生,太争强斗胜以后容易受伤害,但是不争强斗胜就没有成就感,所以分寸要把握好,处在这两个之间是最好的,这是我个人认为。太争强斗胜也不好,不争强斗胜也不好,在这之间是最好的,就是适度。另外,要让孩子有满足感,他做事情不断的去努力。如果孩子有喜欢做的事情,经过努力不断的去做,这种感受对他的成长是一种动力。有些小孩子,比如争强斗胜,特别希望别人表扬他,一旦不表扬就不去做了,这种孩子做事是为了别人做,不是为了自己做。所以我们在小的时候,我建议我们的孩子要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去做,长大以后他永远是一个不断努力的孩子,永远有成就感的孩子,所以要把握住分寸。这是一个建议,供您参考!

  主持人:时间有限,今天就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