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头法融牛头禅

 古典的心 2010-09-03
□ 华方田
 
        法融(594—657年)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十九岁,尽弃宿学,入茅山依三论炅法师剃度。后又往金陵牛头山,住佛窟寺八年,尽览寺中所藏内外典籍,并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等经。
  大明圆寂后,巡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通过多年的学经听经,他觉得单凭知解是难以证得佛法的真谛,“如不凝想,忘虑难摧”,因此他再次入山凝心宴坐,“三十年中专精匪懈”。由此可见,法融的禅学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法融出禅关,开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余人。”法门逐渐兴盛,其禅法系统被称为牛头禅。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微三年(652年)邑宰请他出山至建业(南京)讲《大品般若经》;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至当地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年)司功萧元善请他往建初寺。第二年即示寂于该寺,享年六十四岁。
  法融据传是禅宗四祖道信的弟子,现存最早的说法见于李华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的《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其中记载了道信印可法融之事,但未提及印可的具体时间,并列出了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六代相传的法系。
  其后刘禹锡于大和三年(829年)所撰的《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也有记载,但所列的六代法系中没有慧方,而在玄素后加上了径山道钦,并记道信印可法融的时间为“贞观中”。而与道信、法融同时代的道宣在《续高僧传》中虽然详细记载了法融的生平与参学弘法经历,但没有提到他与道信的关系。
  法融与道信的师承关系,虽然缺少确凿的事实依据,法融其人及其禅法的存在与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法融的禅学思想主要见于他所著的《绝观论》和《心铭》两部著述。其思想是建立在般若空观和玄学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空宗和玄学的特色。在《绝观论》中,他主张“大道冲虚幽寂”,故立“虚空为道本”。在《心铭》中,法融提出“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他看来,“境随心灭,心随境无”,无心无境,心镜本寂,这便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基于这一理论,所以他在禅修上认为“无心可守,无境可观,应该“绝观忘守”。绝观忘守的方式就是“一切莫作”,“一切莫执”的“无心用功”。
  他特别反对任何有计较、分别和执著的修习,认为道是不待求,无可求的,不求即是。只有无修而修,才能证入“灭尽生死,冥心入理”的解脱境地,即所谓“无心合道”。他的这一思想与提倡坐禅观心的东山法门有显著的不同,而与南朝玄学思想若合符节。在此基础上,牛头禅进而提出了“无情成佛”、“道遍无情”的观点。“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联就是牛头禅的典型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