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脉与听诊

 nini2643 2010-09-05

《医苑杂谈》之四

 

熊光明

    中医看病时,首先用三个指头按摸病人手腕的挠动脉,叫做把脉、摸脉、诊脉或号脉,行话叫切脉。而西医看病则先用听诊器去听病人的胸部,叫做听诊。行外人也许会问,这把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有多玄?如果让把脉和听诊PK,谁赢谁输?不要急,听我慢慢道来。

    自古至今,民间对中医把脉有太多的神奇传闻。戏剧舞台上,太医给娘娘看病,名医给贵小姐看病时,只用一根丝线系在病人的手腕上,牵出一丈多远,医生用手指触线把脉,称为“弹脉”。如此一弹,就能知病情,决生死。越剧“三看御妹”里,才子封家进假扮医生揭榜去给御妹刘金定看病,也用丝线弹脉。御妹将线系在床架上,引出两人相见,私定终身,结为连理的佳话。小说《红楼梦》中也有很多诊病把脉的精彩场面,都是一摸就准,病情全知。真有这么灵吗?

    我是中医学徒出身,十二岁就参加工作,被政府安排在一家中医联合门诊部学中医。最早读的是李时诊的《濒湖脉学》,知道有26种脉象,死背“浮脉如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等脉学口决。前面背得好,后面太多背不了。我发现老中医们也背不全。就问老师,这诊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怎样才能学好。岂料老师说,我也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脉学没有捷径,也没玄机,书也不要死背,只要认真看,用心领会,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

    出师临床以后,我又去省级医院进修了西医内科,学了西医诊病“视、触、叩、听”的基本技能,学会了用听诊器听诊。在以后的长期临床中,我坚持中西医结合,慢慢地把脉少了,但听诊器却不离手。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成了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把过千千万万的脉。回头一看,并没有发现和体验到民间传说中的那些玄妙,也没发现同行中谁有特异的切脉功夫。获得的乃是不断积累的诊疗经验,以及诊脉时与病人一次次的心灵交流和临床体会。

    三年前的一天,有一位农村中年妇女来我诊室候诊,我诊毕先来的三位患者后,才给她把脉。病人和家属还没开口,我把脉不到一分钟就告知她患的是右下肢血栓静脉炎,血块堵住了股静脉,使全腿肿胀不消,如血栓脱落,随血流动有可能栓肺栓心栓脑,后果严重。我话没说完,病人及家属都说我是神医,说我把脉最灵。诉此病已二月,先后去县、市医院住院,均误诊。后去省级医院住院一月余,做了彩超、核磁等多项检查才查出此病,但疗效不显,病仍加重。管她的住院医师无信心,叫她来找我诊治,她在我院住了半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用西药溶栓减压、抗炎,用中药活血化瘀,行气通脉。出院时腿肿已消除三分之二,回家继续服用中西药一个月后,获得治愈。病人到处讲我把脉最神奇,治疗最灵验。我也不说破,由他传去,多多益善。其实此病我并非因把脉诊出,而是望见她进诊室不能自主行走,由家属搀扶而入,坐下候诊时,又见她右裤管绷紧,大小腿重度肿胀,且无流水又无呻吟,已看出是此病。所以一把脉就告知诊断结果,让病人称奇,树立治病信心。此为望诊和经验所得,非把脉之功也。像我这样故弄玄虚的大有人在。一传十,十传百,添油加醋,也就越说越神了。   

     中医的脉学源远流长,自中医问世,就有了脉诊。《黄帝内径》和《难径》论述颇多,至魏晋名医王叔和著《脉径》十卷,脉学理论和技能己基本完备。经后世不断充实,至明朝李时珍著《濒湖脉学》,将脉理推高到极致。且将其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成为中医入门的必读课本。脉学最早是“三部九候”法,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三部九候论”。其方法要触摸头,手、足三个部位,每个部位要摸上中下三段的脉搏。后来业者嫌把三处脉太麻烦,就改为新的“三部九候法”。其方法是仅触摸手腕部的挠动脉,并将腕挠动脉分为“寸、关、尺”三段,以掌后高骨(即挠骨茎突)为中点,定为“关”部位,关的下方定为“寸”部位。关的上方定为“尺”部位,每部位宽约1.5厘米。医生三指并拢,用中指按住关,食指和无名指按的就分别是寸和尺的部位了。每部位要测出“浮、中、沉”三种脉象征候,这就是第二个版本的“三部九候法”。

    此后,经王叔、李时珍等历代医家不断探索体验,确立了有诊断意义的二十六种脉象,简称二十六脉,命名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脉,沿用至今。每种脉象能诊出某些病证。如浮脉能诊出外感病表证,沉脉诊出病深的里证,迟脉诊出虚证,数脉诊出实证……。如果是没病的健康人,就会诊出|“平”脉,平脉是最好的脉象。

    按照中医脉理,左右双手的寸关尺三段脉象。分别代表着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等脏腑、经络的各种病证,医生把脉时,除了要触摸病人双手的寸、关、尺共六处(二个三部九候)的脉象外,还要从每处区分二十六种脉象。也就是说,每一次诊脉时,要测试六乘以二十六,共计156种脉象。还要根据各段各种脉象所关联的脏腑经络,去综合分析病情。得出最后最佳的诊断,诊出是什么病,辨出是什么证,查出其病变在何脏何腑何部位。

    如此说来,把脉可真复杂,人脑非电脑,手指也非鼠标键盘,中医把脉能做到吗?我说根本不能!实际上医生把脉只能触感到桡动脉搏动的强弱、深浅和节律的齐乱快慢,脉管的粗细软硬,但对寸关尺各段的细微差别,二十六脉共一百五十六种脉象的精细区分,那根本做不到!更谈不上联系到各脏各腑各经络去精确定位了。

    若问,照你说的这么难,那当今中医是怎样把脉的呢?把脉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对此,行内人一般不愿回答,为了让大众了解中医,重视中医,我来回答。

    我早年诊脉时,只能体验到浮(浅波),沉(深波)迟(慢律)数(快律)洪(强波)微(弱波)弦(血管过硬)结代(节律不齐)的脉象,其他如伏、濡、促等很难与沉、微、结代等相似脉象区分。在诊病时我不会单凭把脉下结论,每诊都会与望诊、闻诊、问诊相结合,全面诊查辨证。至进修了西医,能熟练用听诊器听诊后,对脉象的理解更好,领会更深。

    众所周知,脉搏是由心脏收缩向动脉射血而产生的血管跳动,心跳的快慢强弱齐乱都会直接影响脉象。还有动脉的软硬厚薄,全身血容量的多少,血压的高低也都会反映在脉象中。脉象的形成来源于心脏和动脉的搏动。而西医用听诊器听心音,用血压计量血压,做心电图检测,测的是脉象的源头。因此,听诊和把脉是异曲同工。以下我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简要介绍诊脉的作用。

    一、测心率。中医脉象的“迟、数”,测的就是是心跳频率的快慢,中医认为正常的脉率是“一息四至”,折算为每分钟八十次左右,与西医听诊心率的正常值相同,心率慢就是迟脉,快就是数脉。

    二、测节律。脉象的长、短、动、促、结代,测的是心搏的节律,也就是测每次心跳的间隔期,脉搏的“来去”,测的是心搏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限。出现长、短、动、促、结代脉就是心律失常或心律紊乱。有的是房性或室性早搏,有的是心房纤颤,有的是二联或三联律,有的是阵发性心动过速,有的是心动过缓等等,其准确性比西医听诊、做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要差很多。

    三、测血压。中医没有高血压的病名,也不知此病是血管的病变,但对高血压的病症有认知,称为“肝阳上亢“证。其脉象为弦脉,描述脉搏象弓弦一样,实际是血管变硬,管腔变小,血流受阻,压力增高的状况,与西医所指高血压病理完全相符。但把脉诊察高血压根本达不到用血压计测量的精确度。

    四、测血容量。人体因急慢性失血会使血容量减少,发生急性休克或慢性贫血,还有其他原因引起贫血使血氧减少,都会使血流发生变化,中医诊脉会测出“虚、微、缓、濡、弱“的脉象,但不如西医测血压、验血精确。

    五、测四肢动脉病变。如病人双手桡动脉或双足背动脉脉搏强弱相差太大,甚至一侧脉微弱而对侧脉正常。弱的一侧,可把摸出“微、弱、涩、伏“脉象,这是该侧肢体患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流减少所致,常伴有静息痛,甚至发生肢端缺血性坏死  ,形成坏疽。把脉时两侧对照即可确诊。西医则需要验血脂,做血管彩超或核磁共振才能确诊。

    六、诊查病危。中医脉象的微、促、散脉都是病重病危的脉象。促脉可能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微脉可能是休克,而散脉乃是心室颤动,病已濒死,如脉由散而停搏,则可判为死亡。诊查危重病脉象虽不如听诊和心电监护精确,但不需器核,便捷易行,有很大优势。

    讲了这么多,读者会问,你所说的都是把脉不如听诊,中医不如西医,岂非贬低中医,自毁门庭。其实并非如此。应该看到,中医的脉学形成于二千年之前,成熟于一千年前,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能发明诊脉,确实了不起。因为不需任何器材工具,仅用三个指头就能大致诊测病人的心搏、心率、血压、血容量、血流速、血管状态和心肺功能。通过测血流加快增多的浮、数、滑、实、洪、紧等阳性脉象,能诊出伤风、上感、发热和感染性等疾病。通过测芤脉,能诊出急性失血性疾病,通过测弦脉能诊出高血压病,测两侧脉不等能诊出血管硬化性闭塞症,测动、促、结代脉能诊出心律不齐、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病。测弱、微、散脉,能诊出病重病危征兆。再结合望诊、问诊和闻诊,四诊结合,大多能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有多用途,大范围,简便快捷,随时随处可行的诊断特点,比起西医需借助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机等设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特别是在无医疗条件的场地更具有优势。

    若有人问,把脉能知身孕否?我说能。因女子怀孕后,血容量增多,血流速度加快,心率会增至每分钟100次左右,出现滑数脉。如测得滑数脉,并排除发烧、甲亢病,即可诊断有孕无疑。若问把脉能决生死否?我说能。如遇久病濒危之人,测得散脉,乃已出现心室颤动,无效心搏,血流和呼吸将停,可判断速死无疑。若问能诊出慢性病否?我说有些能,有些不能。如切得弦脉能诊出高血压,切得结代脉能诊出心脏病,切得数洪脉能诊出外感发热病,切得虚弱脉能诊出贫血病等。但如要求把脉查出体内某处小肿瘤,查出是否有乙肝大小三阳,是否有肾结石,是否有眩晕症那就难不可及了。至于传闻中的某些中医把脉判病屡说屡验,这是否真实?我说这不太难,我也能做到。因为把脉时,医者会用眼望诊,看出病人的神态面容,表情步伐,肥瘦肤色,会闻到病人的气味,还会用耳听病人的咳声、喘声和气息,听病人未问先诉的病情诉说。此时医者虽未开口发问,却已完成了望闻问切四诊。四诊合参,说准病也就不难了。即使第一步没押准,医者还可用中医术语绕回来,举例如错将胃病说成肝病,医者可以说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这胃病是肝木太旺,克土所致,其病源在肝,治病求本,宜平肝养胃,才能见效。于是,患者会认为医师不但看准了胃病,连病根源头的肝病也查清楚了。如果再查二对半和肝功能,只要有少许差异,那就更佩服医者诊脉的神奇了。

    在临床中,我最反对单用诊脉判病,更讨厌患者考医生,伸手让医生诊脉猜病。那样做很象算命、卜卦、求巫、问神的勾当。但只要在认真切脉时,暗中结合望、闻、问诊,都能押准八九不离十,万一说错也能用弯弯绕的中医术语绕准来。把脉猜病还有很多技巧,必须随机应变。有些病能一猜就准的(如结代脉诊为心脏病,洪数脉诊为发热病),就可速诊速决,让病家信服。万一猜错,绕回来也很不错。但这都是四诊合参的结果,并非单独诊脉之功。

    说了这么多,读者对真实的诊脉已近有了很多了解,至于中医把脉和西医听诊PK的结果如何呢,我的答案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结合才能全面。可喜的是新一代的中医都会用听诊器、血压计,都会看心电图报告,结合应用不难。对传说中的诊脉神话,不能不信,但不能全信,更不能迷信。如果有谁自吹他诊脉多么神奇,那千万别信,保准是个骗子。除此,也有一些医生,脉学几乎不懂,但也装模作样把脉,尽说不合脉理的外行话,这种医生不能算中医,只能是庸医或者劣医了。

    此外,还有另一种声音,说是中医把脉凭感觉,不能数字化,不如西医听诊,量血压、做心电图精确,认定中医不科学。早年曾有人去研究什么脉象仪,让机械光电来代替把脉,以求所谓的诊脉现代化。其样机早已问世,可惜效果极差,无人推广。其实这正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因为中医的脉诊不仅是把脉,更多的是医患双方心灵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这是任何仪器都代替不了的。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告诫说“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谬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当代中医必须牢记前贤的教导,坚持四诊合参,并结合应用西医的听诊和其他各项检测,尽量看准病看好病,使诊脉和中医的综合诊疗技能迈上更高的台阶,不负世人的厚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