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刘习文 汪新华

 赵式太极 2010-09-07

 

(2007-11-28 10:14:28)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太极拳
谈谈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   刘习文


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双手运转如轮,右手轮如钟针顺时转,左手轮如钟针逆时转,两轮(园)上下交替、翻飞旋转,且周而复始,循环往返,连绵不断,恰似云雾盘旋回绕、滔滔无间,另人难以捉摸,故名“云手”。

杨氏拳云手,武氏拳称“纭手”,陈氏拳称“运手”,他种拳技亦多有之,皆为异写,功用大同小异。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中,凡重要拳势,必多次重复演练。如揽雀尾,重复练习就有八次之多。前辈言云手在杨式拳中作用重要,不亚于揽雀尾,故拳路中先后重复演练三次(趟),每次(趟)重复云手势3—4个,共计有9-12个之多。所以三次(趟)重复,在于云手势不但有着其他拳势难以替代的多种劲别和技击作用,而且还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今尝试一一论述。

一、云手势行架中的多种劲别

云手运转如轮,轮为园,为太极运行模式。今将园以先天八卦定方位,论述云手势的劲别:

以右手园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横,为棚劲;手在离(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为按劲;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横,为捞劲;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横挑滚翻意,为抄劲。此为乾坤坎离四正劲别。

手由天位按园形轨迹向右外、向右下、朝离位移动,翻腕向外滚动小臂,手心由向内变作向外,手指由朝左变作朝上时,为挒劲;手由离位按园形轨迹向下、向内朝地位移动,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变,手指由向上变作向右时,为采切劲;手由地位按园形轨迹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动,拧腕带动小臂向左外上方滚翻,手心由向上变作向内,手指朝左,为搬翻劲;手由坎位按园轨迹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动,手心手指方向不变,为搬带劲。此为巽震兑艮四隅劲别。

以上八种方位劲别皆以右手为例,左手亦然,不过方向相反而已。不作另述。

二、云手势的多种技击作用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谈云手用法为:“设敌人自前面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由左而上往右翻转云出,至敌腕臂外间,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时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右云去,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同时看去,右足往右侧挪步,坐实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动之意稍虚,则敌之位置自然错乱矣。”

陈微明《太极拳答问》言云手用法曰:“云手本为练腰之要式,两手如轮,所以捋敌之手也。或敌由后面击来,我转腰以臂接之,翻掌击其肩部。”

笔者愚拙,怎敢在前辈面前张扬煊显。昔年少候先生尝言,“兵无常势,拳无常法,太极无法,动即是法。”而太极拳的着法又是在“沾粘连随不丢顶”的前提下, “因敌变化视神奇”、顺势借力使用的。云手的练法方向是向左横进,但在临阵应用中,却可左可右,可进可退。愚意以为云手用法在于根据敌情的变化,以抄棚为主“接手不接力”,首在沾粘对方,然后随机运用上述各种劲别,顺势借力制服对方。特别是两手环形运转,在破除对方连续进击中沾连接手时具有特殊功效。

三、云手势对太极拳演练水平的捡验

1958年笔者少年时,师从北京通州张虎臣(1898—1979)先生学习太极拳技。先生尝言,太极拳架套路中凡重要拳势必有多次重复演练,如揽雀尾、倒撵猴、云手等势。道理很简单,揽雀尾中含有“棚捋挤按”,倒撵猴中含有“採挒肘靠”(笔者按:这里的倒撵猴指的是少候拳架中的“采列肘靠倒撵猴”),关系到八中基本劲别的运用,必须反复演练,方可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云手势所以连续三遍练习,在于它不但有着其他拳势难以替代的多种劲别和技击作用,而且还在于它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

先生言,太极拳演练得法、进入佳境,练到第一趟云手时,劳宫、十宣穴当有胀热或针刺般感觉,拳家谓之“得气”;练至第二趟云手时,腹部胃肠蠕动有声,拳家谓之“雷鸣”,又名“翻江倒海”;练之第三趟云手时,舌下津液自生、两耳有风,拳家谓之“气通”,医家、道家认为,“气为添年药,津为续命芝;气为水母,水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长生。”因为云手不同于其他拳势而走横劲,谓之“换味”,故有上述奇异显现,因此,云手势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前辈述说如上,但在拳架套路的练习实践中,各人的感觉并不统一,这就是太极拳(气功)实践中人们常说的所谓“个体差异性”。

今天的太极拳改革者,多认为太极拳中重式太多,力求精减去掉复势,同前辈们的意见相悖。愚意以为,杨澄甫是太极拳一代宗师,也是举世公认的太极拳改革家,经他数次改革定型的杨式大架传统套路,依然保留着太极拳重要拳势的多次重复,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这应该是对太极拳改革的重要警示……

四、传统杨氏拳云手势的练法及其注意事项

传统传统,异彩纷呈,所谓一个师傅一本经,极难统一,这是传统太极拳的多样性;传统又有着封闭、保守的惰性,强调拳路的原汗原味,这是传统太极拳拳的原始性。因为各家有各家的衣钵传授,无法以一家派系之言,一统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具体练法。若以杨氏大架而论,自然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练法为准。但话又说回来了,不论是何种太极拳,都应以三贤(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为审核标准。具体到杨氏拳,用三贤及杨班候、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拳论,论述其注意事项足矣:

云手为太极拳练腰的重要拳势之一。两手运转如轮,皆腰转所带动,所谓“腰似车轴”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隙”。最忌讳手动腰不动。

云手势要求“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最忌讳挺胸耸肩弯腰、摇头晃膀。

云手势两手运转如轮,园的直径上下轴为喉与脐连线。最忌讳上手高而遮眼,致使双目审视无据。

云手势双手运行,速度须等同;步随身移,上身不宜摇摆;眼神须注意在上部运行之左右手。最忌讳上下不能相随,手动脚不动或手快脚慢,周身不能一家。

云手势向左横开步、横并步时,须注意虚实分明。最忌讳马步双重;最忌讳并步时相距太近,身体重心不稳;最忌讳双脚尖外撇呈八字形,违反太极拳“裹裆”原则。(笔者按:有太极拳要求双脚尖呈八字型者,与老年人练习有关。笔者不赞成这种练法)

其他方面当以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为准则。以上所述,虽为笔者数十年太极拳实践心得,但仍为个人(一家)所言,仅为参考、借鉴。


如何练习杨式太极拳云手

作者:汪新华 少林与太极

    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在做杨式太极拳云手时.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沉肩垂肘,以腰为轴,步随身换,点起点落,虚实分明,圆活自然,上下协调,周身一家。

    可是有不少人在练杨式太极拳云手时。常常出现如下毛病:摇头晃脑,身体中心轴(从百会到会阴的垂直线)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甚至超出体外,既影响形象美,又影响周身协调;虚实不分,重心不稳,造成突然开步、全脚着地或收步脚拖地现象;低头猫腰,眼死盯住某手某点,双目无神;侧行步两脚成外八字,造成斜身扭臀;身体时起时伏,上云的手高于眼使头部往上抬.下云的手手前臂与大臂几成900.高于腰部左右来回摆动。上述毛病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以腰为轴.没有用腰的垂直轴左右转动来带动四肢的运转所致。

    要练好杨式太极拳云手。我有以下体会。

    1.头要虚虚领起
    头容正直,神贯于顶,《十三势行功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练拳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在意念上头顶上好似有物,要有虚虚上顶之意.这样才有精神.才能达到满身轻利。

    2.守住中心
    前人太极拳理论中有以“中土为框机之轴”、“以腰为轴”.这就是强调以身为中心。所谓“中土”的“中”字.不单纯指身体在前后左右之中的中,还应作中央、中心解。拳论曰“主宰于腰”.不仅强调腰部运动的机能,也指出了这里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我们做云手动作时必须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躯干有规律地运转.即“源动腰脊转股肱”,躯干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打出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来.在行拳走架时,必须立身中正、守住中心。

  3.分清虚实阴阳
  前人拳论中有“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之说。我们可以试验一下,云手时两脚不分虚实,看能否提脚开步,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如果脚同时用力,能够把自行车骑走吗?显然不能。正确的做法就要分清虚实、阴阳相济.如做左云手时,重心坐在右腿上为实为阳.左腿左脚为虚为阴,侧行开步才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右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左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当左脚跟落地后.重心渐渐移到左腿上,左腿为实为阳.右脚点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为虚为阴;左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右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就这样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在两腿两手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做到重心平稳过度、迈步轻灵。当然分清虚实阴阳不仅体现在形体上.首要的是神意上要有虚实阴阳的概念为先导。

    4.裆走立圆下弧
    裆走下弧.裆劲松沉.一能做到开胯圆裆.二能稳住重心,三能防止身体时起时伏。裆走下弧也是重心在两腿间平稳过度的一个很好条件。

    5.腰走平圆后弧
    腰走后弧是在腰的垂直轴带动四肢躯干协调运转的前提下.腰弓向后、左右运转的。过去.我在练拳结束后总感到腰肌绷紧,很累.经过长时间体验腰走后弧,就感到腰松胯沉.气沉丹田感觉也有了,精神舒畅。但要注意.不管裆走下弧。还是腰走后弧,这个弧线的弧度、长度都不能大,别人不一定看得出来.只要自己体会到就行。

    6.要明确云手的攻防含义
    云手是假设对方用左右手向我面、胸部击来.我则用左右手去防挡。视机变招进击对方。老拳家们有一句话:“走架无人视有人,打手有人视无人。”就是说我们在盘架子时招招式式都要视做身前身后有敌情.做起动作来式式圆满有拥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行拳走架中明确攻防含义.一方面可以提高练拳人锻炼的兴趣.一方面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

  7.配合好拳式呼吸
  为什么要配合拳式呼吸?拳师陈子明在《太极拳之要点》中说过:“呼吸调气。足以发达肺部.若早晨呼吸后练习拳术,或者练拳时有相当的呼吸随其动作出纳以调气.则筋肉与肺部必同时发育.自无肺弱之患。”太极拳的招武动作有大小,而呼吸要求深、长、细、匀.每个动作都能与呼吸配合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自然呼吸与拳式呼吸交递进行.尽可能在那些能够配合好呼吸的式子里做好呼吸运动。即手足由实而虚时.用同样的速度以意导气,用吸气去配合它;手足由虚而实时,以意导气.用呼气去配合它。云手就是一个能与呼吸很好配合的式子。如左云手。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向左,侧行开步,左手向下向右向上画弧(左脚左手为虚).右手向上向右画弧配合吸气.这时会阴微微紧缩.小腹内收,横膈肌上提.胸廓扩展,重心回移到左腿上.右腿提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右手向下向左画弧,左手向左边旋边推掌(左脚左手为实)配合呼气。这时小腹松沉.有腹鸣感,两手十指有麻、胀感(我练的是逆腹式呼吸).这就是太极拳的“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呼吸运动”。只要认真去体验.用意
导气.日久自然能得到“气沉丹田”的功夫.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除以上几点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太极拳理论知识.尤要学习王宗岳等太极拳先辈们的经典著作.当然也要学习现代太极拳名家的文章.观看由他们录制的各式太极拳套路动作。以指导自己练拳的实践。

    以上是个人练拳的心得体会,不免有误。敬请拳师、拳友们赐教。

真学习太极拳理论知识.尤要学习王宗岳等太极拳先辈们的经典著作.当然也要学习现代太极拳名家的文章.观看由他们录制的各式太极拳套路动作。以指导自己练拳的实践。

    以上是个人练拳的心得体会,不免有误。敬请拳师、拳友们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