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调研报告

 昵称2687579 2010-09-08

  摘要: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样本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体呈下降态势,但是就业率和月薪都没有跌破2007年的水平;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以继续求学来缓解就业压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呈现稳定状态;2009年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失业率前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对各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从国家、地区、高校三个层面建立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设置“红黄绿牌”专业,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之以在校生的专业调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性失业;失业预警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0)03-0073-07

  麦可思公司自2007年连续对三届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样本抽样调查。2009年2月底完成的2008届大学生就业调查,抽样量达到44.4万人,回收问卷23万份,回收率约52%;有效问卷21.8万份,其中完成全部问题者占70%;共覆盖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其中“211”院校为109所,非“211”本科院校(部)为1282所(包括分校、二级学院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为1688所(部)(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部);调查了1196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为565个,高职高专专业为631个;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了本科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44种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从事的598种职业,共计648种职业,占全国所有职业类型的58%;涵盖了全国所有行业。调查方式为向被抽样选中的、毕业半年后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系统客户端链接和帐户号。答卷人回答问卷,非抽样者答卷无效。基于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09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及专业结构性失业情况,并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一、2009年大学生就业总体状况

  1. 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和薪资状况

  就业率和薪资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指标。按劳动经济学的惯例,就业率的计算中不应包括正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据此,麦可思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就业率=(实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国内外在读研究生的人数)。麦可思在评估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时使用“就业率”,评估“211”院校毕业生状况使用“非失业率”。这是因为就业率的计算对“211”院校不科学,计算就业率时分子分母同时剔除读研人数,造成读研的毕业生越多,就业率就越低。非失业率是以全体毕业生为计算基数,把就业和正在国内外读研的人群都算为非失业,所以非失业率才是评估“211”院校的科学指标。其计算方法为:非失业率=(就业人数+正在读研与留学人数)/毕业生总数。麦可思公司对2006、2007、2008三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连续调查,就业率和薪资的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

  

 

  图1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非失业率

  注:图1-5数据均来源于麦可思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图2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单位:元)

  由图1、图2可以看出,2008届大学生就业状况总体呈下降态势,但是就业率和月薪都没有跌破2006届的水平,而且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与2007届持平,月薪下滑幅度最小。

  麦可思对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约1/3的本科毕业生和近一半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在毕业后半年内才找到工作的。所以,2009届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应该在2009年年底趋于稳定。

  2. 2009年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流向

  在研究中,将本科大学生的就业细分为9种流向: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细分为5种流向: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2007届、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流向如图3所示,非

  “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流向如图4所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流向如图5所示。

  

 

  

 

  从图3、图4中可以发现,2008届本科生相对于2007届,就业群体的比例有所下降(无论与专业相关还是无关),读研和准备考研的比例有明显上升;从图5可见,高职高专生的各种流向基本持平。这表明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以继续求学来缓解就业压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呈现稳定状态。待定族(无工作,其他)2008届比2007届有所增加,即失业且不继续求职与求学的群体在增加,但是这部分人所占比例很小,不会对社会稳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目前自主创业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3. 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率和薪资两项指标主要反映了大学生短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大学所培养的就业潜质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所以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要考虑就业能力指数这一指标。就业能力指数反映的是毕业生中长期的就业能力,其具体计算方法是:求得考察对象的就业率与同组的最高就业率的比例(就业率/同组最高就业率),该比例反映的是在同比较组中的就业率相对水平;同样道理计算出月平均薪资的比例、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的比例;然后算得三个比例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即为就业能力指数,最大平均值为100%。计算基数分别以“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为分析组,以百分比为量度,该指标是同类院校相对分析,不能跨组分析。

  就业能力指数加权综合了就业率(“211”院校用非失业率)、月薪和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这三项指标,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排行榜见表1。

  二、2009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

  目前,个别专业供大于求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十分突出,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专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因专业供需失衡而导致的失业。对专业结构性失业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个是失业率,另一个是失业量。有一些专业如哲学等,虽然失业率较高,但因为招生规模小,对全国大学生的失业问题影响不大。而有一些专业虽然失业率并不是很高,但是因为招生量大,毕业生数量大,即便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也会形成较大的失业量,所以会对大学生的总失业量产生重大影响。

  1. 全国2007、2008届毕业生失业率较高的各专业

  全国2007、2008届本科、高职高专各专业(小类)失业率居前10名专业见表2、表3。

  由表2可看出,2007、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前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其中中医学和运动训练连续两年都是失业率较高的专业。由表3可看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居前10个专业中,医学和医药卫生大类所占比例较大,2007届集中在公安、法律、教育和电子信息大类中,其中法律事务和临床医学专业连续两年处于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之列。

  2. 全国2007、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较多的专业

  2007、2008届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失业量居前10名专业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失业有两个明显特征:

  第一,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具有很强的持续性。2008届与2007届相比,失业量最多的前10名专业绝大部分是重合的:本科重合的专业有8个,高职高专重合的有7个。这说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不仅存在,而且构成稳定、持续性强。

  第二,失业量最多的前10名专业在全国大学生总失业人数中的比例较大,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本科专业及方向在700个以上,而失业最严重的10个专业占了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约36%,占2007届毕业生失业量约33%;高职高专也有同样的问题。这说明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

  

 

  3.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

  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07、2008届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性失业占该省(直辖市、自治区)总失业量的比例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专业结构性失业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客观存在,有些省份情况较为严重。这说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除了要进行全国层面的总体调控,还要针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地区调控。调控极少数失业率高、失业量大的专业,短期内可以迅速地、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持续地调整将逐步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较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三、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各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之以在校生的专业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可以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以及高校层面。

  1. 国家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

  国家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主要对全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小类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也可考虑招生录取时允许就业率高的高职高专与二、三本院校同时进场录取,让就业形势好的高职高专院校得到更好的生源,让就业率低的个别本科院校的生源萎缩。

  

 

  (1)设置“红黄绿牌”专业。设置“红黄绿牌”专业,是专业预警实现的机制。“红牌”专业是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除红牌专业外同时落在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中的专业;“绿牌”专业是就业率高居全国专业前50名、并且就业率或薪资增长最快(或金融危机时下降最慢)的前10名中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本科、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的招生结构基本固定。在此前提下,不同专业的就业和失业状况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不对专业结构做强制性的调控,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出现根本性变动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认为,2007、2008届大学生连续失业量最大的专业,在2009届和2010届中有很大的可能性继续保持失业量较多的局面,专业结构性失业比例会在30%左右。因此,这些专业必须以“红牌”来予以预警。

  根据麦可思的全国调查数据,2009年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见表6。

  (2)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预警机制。分别对全国本科、高职高专失业率高和失业量大的专业进行监测和预警,锁定并发布“红牌”调控专业、“黄牌”警告专业与“绿牌”发展专业。对“红牌”专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于在读的大学生,可鼓励其转变专业,采取“转专业”和“二学位”等办法,分流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学生到就业好、社会需求较多的专业如“绿牌”专业,以达到短期内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目的。“转专业”和“二学位”的原则,是就业率低的专业向就业率高的专业流转。

  第二,削减“红牌”专业的招生量,相应增加“绿牌”专业的招生量。削减“红牌”专业招生量不能一刀切,具体办法是“优胜劣汰”,即通过专业监测和预警系统,将开设有红牌专业的各省、各院校进行就业能力排名,对办学质量差、就业能力落后的省份或院校的“红牌”专业减少招生量乃至个别高校该专业停招。

  以法学专业为例,其失业率多年走高,近三年失业量较大。据麦可思调查,在2008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最高的院校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就业率最低的院校为56%,法学专业的全国平均就业率是77%。法学就业率最低的省和部分院校将被削减招生量或暂停招生。

  第三,打破本科、高职高专招生批次限制。将优质生源适当向失业率低的院校配置,不应区分它是本科专业,还是高职高专专业。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将本科、高职高专的录取批次割裂开来,规定本科优先于高职高专招生录取,这不仅造成本科、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不公平竞争,而且也误导社会形成“本科就好、高职高专就差”的不恰当认知,导致高职高专院校追求“专升本”,高考生追求“上本科”。

  

 

  “新浪-麦可思-高考生与家长月度跟踪调查”以参加2010年高考的学生和高考生家长为调查对象,从2009年9月开始至2010年6月,通过月度跟踪调查,了解高考生及考生家长协助孩子的备考状态以及高考志愿填报的准备。9月份的调查从9月6日开始,10月5日结束。收回独立IP地址的2010届高考生有效答卷4387 份,独立IP地址的2010届高考生家长有效答卷5025份。调查方式为挂网调查。9月报告显示,仅有1%的家长和5%的高考生高考院校目标为高职高专院校。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2007年本科、高职高专招生比为1:1.01,现实中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量与本科相当或略多。

  让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的部分优秀高职高专院校或其部分专业与本科院校同时进场录取,会带来两点变化:一是优质生源突破本科、高职高专界限,从低质量的本科院校或专业向高质量的高职高专院校或专业流动,对低质量的本科院校或专业的录取下不保底,对高质量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上不封顶。二是改造社会认知,消除录取歧视造成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误区,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倡应用型大学生的培养,以切合我国产业状况和社会需要。

  2. 省级的专业预警机制

  各地的劳动市场供需情况不同,国家层次的“红黄绿牌”不一定代表各省的各专业实际状况,对于以本地就业为主的高职高专尤其如此。省级(直辖市、自治区)的专业预警,是在执行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之外,对本地区高等教育与劳动市场特有的供需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和调控。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的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有重要管理职责,如高考命题与录取、大学招生计划编制、地方高校管理、教育准入审批等等,对专业的预警机制也应被纳入到省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之列。可采取前述的方法,锁定、发布和调控本省“红黄绿牌”专业。

  3. 院校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

  院校是专业预警体制的最低一层,所有的监测数据及调控措施都落实在院校上。但这并不是说院校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家和本省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调控。各个院校应该主动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实现教育运行的量化管理。

  各高校应该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年度的就业状态跟踪,对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在本校各专业最后的专业亮“红牌”,对失业率上升最快的专业亮“黄牌”,对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高的专业亮“绿牌”。对于“红牌”专业,要缩减招生量或停招;对于“黄牌”专业给予警示;对于“绿牌”专业给予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