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画论摘录 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字有收放,画亦有收放.当收不收境界填塞,当放不放境不舒展。树石布局须疏密相间,虚实模上相生,乃得画理。
清。蒋和《学画杂论》 学(画)者心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无墨外参法度,从有笔有墨参神理。 明。王绂《书画传习录》 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审成画。夫学画者每念“惜墨” “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明。董其昌《画旨》 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 清人周棠《画品》云:“形不可尽,取之以神。”所谓神,即神通,明清以来一直被看作中国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正是超越真实与写实的境界,正是一种抽象境界。 石涛云:“法于何立?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这里之所谓“一画为法”,不仅讲的是诸法归一的统一性,也讲的是中国写意画的抽象性。 明人屠隆《画笺》云: “评者谓士夫画,在独尚之。盖士气画者,乃士林中能作隶家画者。全法气韵生动,不求物趣,而以得天趣为高。观其曰‘写’而不曰‘画’者,盖欲脱尽画工院气故耳。” 元人钱选论画云: “愈工愈远。只要得天然于世,故不以赞毁挠怀。” 清人王学浩《山南论画》云: “有人问如何是士夫画?曰:只一‘写’字尽之。字要写,不要描,画也如之,一入描,便为俗品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 “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仔细。”(后来贬工笔画之所谓“匠气”,就是指“精之为病,而成仔细也。”) 苏辙云:“画格有四,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故唐人论画则云:逸格不拘常法 。” 黄休复《益州名画论》云: “画之逸格,最难为法。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清恽格《画跋》云: “香山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