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八友”漫谈 ◇肖孔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血腥、最混乱的时期,演绎的是王朝更替、皇权更迭、鲜血淋淋、改朝换代的“连续剧”。公元220年(建安25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代汉自立,建立魏国。仅仅过了46年,晋武帝司马炎掐死了日渐衰微的魏王朝,代魏自立,建立西晋。其间暴虐与残杀,层出不穷,司马氏时,“八王之乱”,导致“五胡(是指西北少数民族匈奴、羯①、氐②、羌③、鲜卑等五族)乱华”。中原沦陷,西晋崩摧;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420年,宋武帝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代晋自立,建立刘宋政权;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依样画葫芦”,分别以武力取代了自己臣事的小朝廷,先后建立了齐、梁政权……掀开史册,其间的刀光剑影,诛戮戕④害,无数人头落地,滚滚鲜血成河。 然而,天下的大动乱,却带来了世人的思想大交流;世人的思想大交流,进而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此时期的文学社团,可谓群星辉耀,万众瞩目:曹魏时代的“建安七子”,高标“建安风骨”,声震九霄;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高擎“玄”字大纛⑤,啸傲山林;南齐时期的“竟陵八友”,声韵逐云追月,对偶翩翩生尘,他们所创作的“永明体”诗歌,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谈起“竟陵八友”,首先得谈到竟陵王萧子良。竟陵王萧子良(公元460-494年),系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⑥的第二个儿子,齐高帝时任丹阳太守,齐武帝时封为竟陵王,官拜司徒。萧子良为政期间,体恤百姓疾苦,每逢有荒灾,则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宽减赋税,深得老百姓爱戴;萧子良爱好文学,文风炽烈,在文人中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人称他的文风直逼“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萧子良为人豁达,平易近人,造就了当时博大包容的文化氛围,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推动着文化的良性发展,促进了南朝文学的彬彬之盛;萧子良对儒、道、释兼收并蓄,笃⑦信佛教,到处建寺庙(我市皂市镇白龙寺就系萧子良所建);萧子良关心穷人疾苦,积德从善,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了慈善机构——“六疾馆”,据史书记载:“太子(萧长懋⑧)与竟陵王萧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人”;萧子良在建康鸡笼山开西邸⑨,纳贤士,招揽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据史料记载,多达74人),其中八位才冠当世、志趣相投的著名才子(文坛领袖沈约,山水诗开创者谢眺,著名文学家、诗人范云、王融、任昉、萧琛⑩、陆倕(11),齐梁文学家、书法家、玄学《易》的代表人物萧衍,史称“竟陵八友”)环绕在竟陵王萧子良的旗帜下,各显才丽,彼此唱和,短时间内形成了席卷天地的文学潮流。 “竟陵八友”是古今瞩目的文学团体 南齐永明年间,以竟陵王萧子良为核心,以“竟陵八友”为中坚的文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文学集团,此时凡有才名者均为竟陵府邸所网罗。他们以浏览典籍为乐事,以勤奋著述为荣耀,撮要搜奇,研精覃(12)思,他们在频繁的文学活动中使文学素材得以拓展,创作技巧得到了锻炼。谢眺、沈约的诗歌,绵密细巧、韵律明净,情丝浮漾;任昉(13)、陆倕的骈体文凌厉竣切,词采超逸,笔健雄浑。梁简文帝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评论说:“近世谢眺、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谢眺、沈约、范云、王融、任肪、陆倕等,并有大量文集传承于世。萧琛、萧衍也不甘退让,萧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萧琛《皇览抄》二十卷、《南史》本传;“琛所撰《汉书文府》、《齐梁拾遗》并诸文集数十万言”。至于“天性聪敏,下笔成章,长于文学,文武兼备”的萧衍,“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梁书·武帝本传》)。这种刻苦学习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撰写的各类著作达千卷之多。总之,“竟陵八友”既非统治者倡导的主流之音,也非“地下组织”涌动的暗流之波。他们才华超群,个个都是著名学者,左右着当时的文学潮流。 “竟陵八友”文人集团,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绚(14)丽的一页。 其一,推动了齐梁文化的繁荣。齐梁之间,大量带有总结式的巨著相继问世,如《文心雕龙》、《诗品》被学界视为齐梁文学的双璧;《古画品录》、《续品画》为书画理论的代表作;《世说新语》为轶事小说之渊薮(15) ;《出三藏记集》、《弘明集》是现存最早的佛藏编目和佛教论集;《高僧传》是现存最早的佛徒传记;《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三洞经书目录》是现存最早的道藏编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大批总结式的著作相继问世,除当时的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决定因素外,“竟陵八友”文人集团的积极活动起了重要作用。 其二,促进了齐梁文学的“新变”。齐梁时期,“属文好为新变”,成为一种突出的风气,不少诗人把诗歌“追求新变”当作自己刻意追求的目标,由此带来了当时诗坛日新月异的变化。萧子显曾说:“习玩为理,习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在这场诗坛追求新变的过程中,沈约和谢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沈约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梁武帝时,官至宰相、太子少傅。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李煜(16) 词中曾有:“沈腰潘鬓消磨”的句子。词中的“沈腰”就是指的沈约这位美男子。沈约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律学家。他与谢眺共创了“永明体”,并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所谓“四声”,就是“平、上、去、入”。所谓“八病”就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扭、正扭。“四声八病”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诗坛“新变”,为后来的唐代近体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其三,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纵观中国的文化,在南朝以前,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北方文化系统;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南方文化系统。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大文化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较量,逐渐从对立走向交融,最终孕育了秦汉统一文化。到了东汉末年,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文化又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后来“三国归晋”,这其间,南北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隔绝,儒、道、释三派为取得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有过激烈的斗争。东晋之后,战乱纷飞,整个中国四分五裂,相继出现十六国。后又逐渐形成了南北朝:北方有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南方有宋、齐、梁、陈等。当时南北士族处于对立状态。此时,萧子良设西邸,纳贤才,以博大的胸怀,广泛网罗南北士族人才。这些南北文人学士聚集在一起,通过长时间的磨合,逐渐成为挚友,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士族的融合。这种融合,为南北士人思想观念方面的通融,为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竟陵八友”是搏击宦海的权谋之士 竟陵王萧子良统驭的“竟陵八友”,不仅是左右时代风潮的文学团体,也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政治势力。比如“八友”之中的范云(是《神灭论》作者范缜的堂弟),幼极聪慧,文思敏捷,8岁作诗赋,操笔便就。一次,萧子良游秦望山,有秦时刻石文,人多不识,云读之如为流。范云曾任广州刺史,后因助萧衍成帝业,官侍中,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右仆射。王融,“少而神明警慧”,躁于名利,刚险浮竟,发誓三十岁之前攀到公辅之高位;沈约出生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之显赫,沈约后辅佐萧衍有功,官至宰相;萧衍更是胸怀天下,王融曾预计过:“将来宰制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来的历史证明,王融颇有先见之明。萧子良把这些权谋之士集聚在一起,似乎是为扬名,其实不乏对帝位的觊觎(17) 。 齐武帝在位之时,萧子良任宰相,权倾朝野。特别是在齐武帝萧赜病危之时(永明11年7月),舆情汹汹,口语喧腾,似乎萧子良掌舵,天下归心了。此时的萧子良也摩拳擦掌,立即派萧衍、王融、范云、刘绘、王思远等人为帐内军主,把守宫廷。据《南齐书·王融传》记载:齐武帝萧赜刚刚咽气,王融立刻率众出击,封锁东宫,欲乘机扶子良登基。正当此时,手握重兵的西昌侯萧鸾率领部下,气势汹汹赶来,“排面入奉太孙(萧昭业)登殿,命左右逐出志在必得的萧子良,一场宫廷政变,顷刻失败了。萧鸾拥立萧昭业践位后,自己以骠骑大将军辅政。萧子良政变失败的原因之一,与萧衍有很大干系;一是萧衍从内心就反对王融拥立萧子良策动政变,这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二是或许萧衍与萧鸾暗通款曲,为何在关键时刻,萧鸾率部赶到?政变失败后,王融立即被捕杀,沈约、范云先后被逐出京城建康,调任东阳太守和零陵内使。没过多久,萧子良也因忧惧过盛而死。后来萧鸾将萧昭业谋害,令其15岁的弟弟萧昭文接班,仅仅过了四个月,又毒杀萧昭文,兀自登基做了皇帝,是为齐明帝。萧鸾为了扫清障碍,假萧昭文之名,令各州郡“籤(18) 帅”诛杀番王,齐高帝萧道成的子孙几乎被杀光。齐武帝萧赜之子萧子岳、萧子文、萧子峻、萧子琳、萧子珉、萧子健、萧子夏等十九子及一干天皇贵胄,举家老幼,统统被杀,真可谓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可惜杀人魔鬼萧鸾好景不长,47岁便一命呜呼了。这时候,动乱诛戮之“连续剧”依然在江南不断上演…… 尚有帝王之心的雍州刺史、重兵镇守襄阳的萧衍,一面观察时局,一面养兵待发,开始了新一轮的改朝换代。他首先拥立年幼的荆州刺史萧宝融在江陵即位,废萧宝融之兄萧宝卷的皇位,贬为涪陵王,并打着拥戴萧宝融的旗帜,率大军直逼建康城下,围城不攻,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以待宫廷内变。不知死活的东昏侯萧宝卷,此时仍整天淫乐,不理朝政,激起了守城将领的不满,将萧宝卷杀死,开城奉迎萧衍大军进城。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四月,萧衍逼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代齐自立,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萧衍听计于沈约,派人逼年仅15岁的萧宝融自杀。 上述史实充分说明:以竟陵王萧子良为“帮主”的“竟陵八友”,结社的目的,既为了文学,也为政治,二者兼而有之。 “竟陵八友”是崇尚佛法的忠诚信徒 佛教出于印度,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发展壮大于东晋,鼎盛于南朝的宋、齐、梁、陈诸代。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传播、适应、发展、渗透、融合的过程,最后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文学、音乐、美术、还是哲学、历史、生活习惯,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有人说,不研究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哲学史、文化史甚至中国历史。 “竟陵八友”的思想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儒、释、道兼收并蓄,佛学是“竟陵八友”文人集团所共同崇尚的对象。齐竟陵王萧子良是著名的崇佛者。《南齐书·竟陵王传》载:“(永明5年)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19) 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子良敬信尤笃,数于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于赋食行水,或亲躬其事,世颇以为失宰相体。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萧子良一生奉戒极严,自名“净住子”,认为自身尚且不净,何以度己度人;只有严于律己,对别人的坏戒,才会难以容忍。萧子良对佛经义理深有研究,常与义学高僧、居士讲佛法,招纳从游。他的邸园就是当时僧俗讲法论学的中心,盛况空前。沈约称:“演玄音于六霄,启法门于千载,济济乎,实旷代之盛也!”。当萧子良信佛崇佛极盛之时,著名《神灭论》作者范缜却出面与之论战,一时“朝野哗然”,萧子良与范缜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在与范缜的论战中,萧子良总是以“战败”而告终,但他不以宰相之势压人,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范缜展开讨论,对不同思想,他所采取的态度不是扼杀,而是辩论,使得南齐时期,各种学术思想,能够互相交流。萧子良为宣传佛教,还广注经论,著有《净住子净行法门》、《维摩义略》等数百卷佛教著作。 “竟陵八友”中年纪最大的沈约,一方面与当时的一些名僧交往甚密,常论佛法;另一方面,他在大量的著作中表达了自身对佛教教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如《千佛赞》、《究竟慈悲论》、《神不灭》、《忏悔》、《齐竟陵王发讲疏》等。他还借助谶(20)语“行中水,作天子”(萧衍的“衍”不就是行中水吗?)的说法,劝说萧衍早日称帝。 “竟陵八友”中职位最高的萧衍(梁武帝)虔诚佛教,被臣下称为菩萨皇帝。他当皇帝后,节衣缩食、不喜音乐、不近女色,平时节俭、花钱很少,“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唯豆羹粝(21)食而已。”但他却花废大量钱财建造寺塔,塑造佛像,在建康城东西南北四十八里,大造寺院,僧民达十万之众。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萧衍执政期间,他把佛教定为国教,向人们不断灌输至孝、至善、成仙、来世、因果、好人等劝人为善的思想内容,并在全社会推而广之。在他的倡导下,当时社会各阶层,上至将相侯爷,下至普通老百姓,都信奉佛教。萧衍还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即使是日理万机,他也不间断地著书立说,常常挑灯夜战到深更半夜。他著有《涅(22) 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他还把儒家的“礼义”,道家的“无为”,释家的“果报”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他认为儒教、道教与佛教同出一源,老子、孔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但佛教高于儒、道,因为儒教只能引导人成为凡间圣人,而佛教却能指引人成为出世的圣人,佛教便高于儒、道。但他又认为:三教虽高下不同,却相互烘托,佛教好比是黑暗中的一轮明月,儒、道二教如同众星,明月和众星交相辉映,三教相互补充。他所创立的“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萧衍对僧尼的日常生活也十分重视,他根据《梵(23) 网》、《涅槃(24) 》等大乘经典,反对僧尼吃肉喝酒,并作《断酒肉文》,论述禁止饮酒吃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苦口婆心地劝导僧尼以慈悲为怀,遵守戒律。还以皇帝的权威规定要严惩违反禁令者,特别是有影响的大和尚。梁武帝所颁布的禁令对中国的佛教徒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改变了汉代以来僧人喝酒吃肉的习惯。萧衍曾三次舍身为奴:第一次舍身为4天,第二次舍身为16天,第三次舍身为37天。一辈子虔诚向佛,当了47年皇帝、活了86岁的萧衍却没有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而在公元548年(太清二年)的“侯景之乱”中,被困台城,活活饿死,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注释: ①羯(jié)我国古代民族 ②羌(qiāng)我国古代民族 ③氐(dī)我国古代民族 ④戕(qiāng)杀害的意思 ⑤ 纛(dào)古代军队的大旗 ⑥赜(zé)精微深奥的意思 ⑦笃(dǔ)忠诚,一心一意的意思 ⑧懋(mào)勤勉的意思 ⑨邸(dǐ)高级官员的住所 ⑩琛(chēn)珍宝的意思 (11)倕(chuí)古人用名 (12)覃(tán)覃思,即深思的意思 (13)昉(fǎng)明亮的意思 (14)绚(xuàn)色彩华丽 (15)薮(sǒu)指人和东西聚集的地方,(渊薮) (16)煜(yù)照耀的意思 (17)觊觎(jìyú)希望得到的意思 (18)籖(qiān)同签 (19)呗(bài)佛教念经的声音 (20)谶(chèn)预言、预兆 (21)粝(lì)糙米 (22)涅(niè)佛语 (23)梵(fàn)清静的意思。 (24)槃(pán)佛教语。涅槃指幻想超脱生死的境界 (作者系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天门市陆羽研究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