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山川
2005/6至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教师 1997/8 – 2005/5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 2002/9 – 2005/6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获博士学位 1994/9 – 1997/6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90/9 – 1994/6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并获学士学位
根据Egan的助人模式,咨询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什么是最佳的决策呢?幸福经济学认为,能让幸福或快乐最大化的决策就是最佳决策。现实中许多当事人前来咨询后却失望而归。究其原因,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但如果不能帮助当事人做出有效的决策,就会功亏一篑。另外,如今决策研究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域也日益增多。因此,要成为有效的心理咨询师,了解有关人类决策过程的知识很有必要。虽然咨询师不能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当事人,但是,帮助其改善决策的策略,学会如何合理决策将有助于提高咨询的效果。
一、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多样性
经典的决策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总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并且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能够做出最佳决策。但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Simon(1955,1957)却提出,人是“有限理性”的。后来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人在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决策时难免会有认知偏差(bias),如代表性、易得性、锚定与调整、过分自信等。进一步地,学者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79年由Kahneman和Tversky合作创立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Kahneman还因此与人分享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景理论认为,由于价值函数与决策权重的非线性,即使是对同一决策问题,如果从行动、概率及结果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构架时,都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变化。不仅如此,行为决策学家还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并不一定使得快乐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仍然是由于认知偏差(如影响偏差、投射偏差、区分偏差、记忆偏差、信念偏差等) 的存在,影响到人们预测的精确性;或者即使预测是对的,又不能按计划执行 (奚恺元等,2005)。80年代以来在决策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关注情绪和情感对决策的影响,而以往它们是被排除在理性分析以外的。另一方面,人们对“理性”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正如Simon (1978)所指出的,理性的定义应当超越“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原则。March(1978)归纳出了理性的多种形式:一类是计算的理性,如有限理性、情境理性、游戏理性、过程理性等;另一类是系统的理性,是难以察觉或解释的,是个人或组织中内生的,如适应理性、选择理性、事后理性等。
不断发展的有关人类理性的认识对于咨询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充分意识到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多样性,以及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咨询师对自己和当事人可以更合理地定位。同时,咨询师应对决策中常见的各种认知偏差烂熟于胸,力求做到“旁观者清”,适时地提醒自己和当事人纠正偏差,作出合理决策。对此,学者们仍然是乐观的,Elster说得好:“人是允许局部不一致的总体最优者”。
二、决策的策略
决策的策略是指对决策制定的要求与指导方向,即决策者希望决策能解决问题到什么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总的方向与根本途径。经典决策理论所推崇的最优策略是很理想化的,实证表明,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是其它的一些决策策略。例如,满意策略,亦称“足够好”策略,它并不象最优策略那样要穷尽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后从中选优,而是边搜索边检验,一旦发现有达到满意要求的方案,搜索即停止。因此,它所寻找的备选方案的数目要少得多,决策时间要快得多,对决策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另外,常见的还有渐进策略、平衡策略、随机策略等,都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了解了决策策略的丰富多样性,咨询师和当事人才能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即认为只有最优策略才是正确的;其实,“策略是由问题而定的”,针对不同的问题或情境,应兼顾决策效果与效率,灵活选用适当的决策策略。例如,有的当事人希望问题能有个根本的解决,而有的则仅要求有所缓和即可;有的希望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而有的则只要求找到一个过得去的方案即可,这些都需要区别对待。当然,必要时咨询师也可以帮助当事人改善其无效的或效率不高的决策策略,习得新的、更有效的决策策略。
三、决策风格
风格是指不同的人在做事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偏好。决策风格是影响决策效果与决策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Dinklage(1968)将决策风格分为8类:(1)冲动型,冲动地选择第一个能够得到的选项;(2)宿命型,直到机会到来时才做决策;(3)顺从型,遵从他人对决策的指导;(4)拖延型,直到最后一刻才做决策;(5)烦恼型,过度搜集信息,使用信息时又过度担心;(6)计划型,使用像标准化决策模型所推荐的理性策略;(7)直觉型,因为“感觉到是对的”而做决策,但不能说明原因;(8)瘫痪型,接受做决策的责任,但是感觉过于焦虑而不能对决策做出有建设性的工作。不同的决策风格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例如,直觉型决策反映了决策者能够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或者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反应快的理性决策者(Simon,1983)。那种喜欢到处咨询或模仿他人者,有依赖的倾向,但也有可能把个人的认知偏差减小到最小,尤其是如果向有经验的决策专家、咨询师或过来人进行咨询的话。决策风格既受个性的影响,又受到环境的塑造,并非绝对无法改变。Rowe认为,人们改变决策风格的能力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即个人的决策风格类型,压力的高低或信息超负荷的情况以及个人的年龄或成熟度。
面对决策风格各异的当事人,咨询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他们都改造成“科学家”这一种类型,而应尽量把握好指导性与非指导性方法之间的分寸,帮助其扬长避短,随机应变。当然必要时也可帮助当事人尽量培养理性决策的习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决策满意度
经典决策理论认为,理性的决策策略将导致更高的决策满意度,但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决策风格和决策结果的满意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但理性策略的使用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多,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决策后满意,而非理性的策略也并不一定会导致不满意。决策的好与坏似乎掌握在机会手中。这其实可用Festinger (1954,1964)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每个决策之后都会伴随“认知失调”,为了减小失调,个人会“修饰”原来的选择;“修饰”包括忽略落选项的积极特征,强调入选项的消极特征;结果在决策前后对选项的评价间的差距就可能拉大。也有人认为,决策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选择本身,而是取决于随后的行动,因而从长远来看,任何选择都是对的,因为一旦选择成为事实,事物就会按照那个方向发展,都可能开花结果。也许使用何种决策策略并不重要,因为只需一点好运再加上一点“合理化”,人们就会感到满意。另外,近年来的情绪与决策研究中的“后悔理论”、“失望理论”及“愉悦理论”对于决策后的心理感受也有独到的解释。
尽管决策满意度与决策策略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但理性决策仍是咨询师和当事人所追求的目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的决策满意度会影响其对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过,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是复杂的、变化的,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咨询师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孟藩,王凤彬.决策行为与决策心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 朱莉琪, 皇甫刚.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适应与认知.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5):481~485
3. 庄锦英. 情绪与决策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 423~431
4. Phillips, S. D. Toward an expanded definition of adaptive decision-mak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7,45: 275-287
5. Hsee, C. K. & Hastie, R. (2005). Decision and experience: Why we don’t choose what makes us happ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P.S.最近又发现一本很好的有关“理性”多样性的新书:[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著,刘永芳译,适应性思维--现实世界中的理性(Adaptive Thinking, Rationality in the real world),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本文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