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成都市民投票选出的“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揭晓,十大获奖事件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居于榜首。
全面深入地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已经给成都市的区域经济和全市600多万名农村居民带来了巨大变化。
农民变市民 安居又乐业
分管统筹城乡工作的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统筹城乡工作的目的之一是要切实保护并增加农民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产权改革,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还权赋能,农民自主”。 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收入增加、安居又乐业。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蓝色理想小区,记者见到了56岁的邓正万。他原来是龙泉驿区万兴乡止马店村的农民。2009年9月,止马店村400多名村民按照“农民下山,生态上山”的统一规划,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屋瓦房,住进了有着13栋高层商品楼、上万名居民的城镇小区。 记者在邓正万家126.21平方米全产权的宽敞住房中采访时,他面带笑容讲述起生活的巨变:新住房人均35平方米是免费的。下山前,全家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现在仅老两口每月的固定收入差不多就有约1200元,其中邓正万在小区协助管理,每月有400元补助,老伴年满50岁后已退休,每月可领700多元的养老金。另外,按人均自愿投资1.5万元的标准,他家三口人享有大兰投资股份合作社在龙泉驿区西河汽配城10平方米铺面的分红。 “以前住在山上,吃水难、交通难、看病难、种地也难,一下大雨心里就发虚。没想到今天我们居然能住上与城里人一样的楼房,睡的是席梦思,做饭用上了抽油烟机。真是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农民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邓正万告诉记者。 龙泉驿区委宣传部刘斌介绍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龙泉驿区对全区转移到城镇的农民,重点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已实行移民的地区都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和规模经营,不仅为企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条件,同时也为移民迁得出、住得下、过得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为了让“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的建设及生活,区里还开办了“新市民学校”,同时对移民孩子实施了“金凤凰工程”,不仅上学全部免费,政府每月还对每个学龄儿童补贴130元,一年发放四套校服。目前全区已完成山区移民1万多人,剩余的4.5万人也将陆续下山。全区土地面积556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城镇化率已达到65%。 正是由于成都在统筹城乡领域卓有成效的科学实验,在近年遭遇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全市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比2002年增长了111.1%。 在生产生活硬件加快改善的同时,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全市农村410所中小学、223个乡镇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全部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教师、医生互动交流,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2009年1月出台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现了城乡完全打通和市级统筹,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 如今在成都,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广大农民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是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根基。 成都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秦代红告诉记者,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彻底破解“三农”难题,其中农业增收和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则是主要目标之一。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成都市农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成都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重大。2008年成都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实现耕地长效保护。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2009年3月,由区供销联社、新繁食品公司和白壁村、黄泥村、龙毅村568户农户入股,成立瑞联水稻专业合作社,围绕“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建立粮经示范基地2000亩,进行水稻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工。2009年每亩收入达到10779元,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而在成都全市,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0.2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5.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78.9万吨,保持连年增收势头。 地处成都远郊的纯农业山丘县蒲江,结合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产品品牌化、集约化经营,科技含量和增加值大幅提升。复兴乡陈坝农民社区50多岁的严国强向记者讲述了他家由此产生的变化:原先种着14亩坡地,住的地方只有土路,一到下雨路上就有半尺厚的泥巴,连三轮车都要用牛拉,连双皮鞋也没法穿。2005年,乡里发展规模经营,他和众多乡亲商量后,集中5000多亩土地由龙头公司种植猕猴桃,而自己、老伴和儿子都在打工,家庭月收入有三四千元,比过去强多了!不仅如此,他还和45户乡亲搬进了紧挨公路的农民社区,水、电、宽带都有,马上还要通管道天然气,家里还新买了辆8万多元的小轿车。 复兴乡党委副书记张应亮介绍,这个猕猴桃基地是成都市最早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试点之一,吸引企业投资上亿元,产品全部出口。 像这样规模高效的农业已在成都大量涌现。成都市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226家。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285.8万亩,去年每亩耕地产出达到3451元,同比增长5.9%。农业增加值2009年达到275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 2007年以来,成都市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公司和小城镇投资公司。今年8月,成都获批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成都市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5180元,同比增长12.8%,增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按照成都市的中长期规划,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将达到1.3万元,2020年将达到2.1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