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经

 hongyu913 2010-10-12

胃经

百科名片

  
足阳明胃经

胃经:即足阳明胃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目录

足阳明胃经简介
经络分支
胃经运行
相关常用腧穴
  1. 承泣
  2. 四白
  3. 巨髎
  4. 地仓
  5. 大迎
  6. 颊车
  7. 下关
  8. 头维
  9. 人迎
  10. 水突
  11. 气舍
  12. 缺盆
  13. 气户
  14. 库房
  15. 屋翳
  16. 膺窗
  17. 乳中
  18. 乳根
  19. 不容
  20. 承满
  21. 梁门
  22. 关门
  23. 太乙
  24. 滑肉门
  25. 天枢
  26. 外陵
  27. 大巨
  28. 水道
  29. 归来
  30. 气冲
  31. 髀关
  32. 伏兔
  33. 阴市
  34. 梁丘
  35. 犊鼻
  36. 上巨虚
  37. 丰隆
  38. 条口
  39. 下巨虚
  40. 解溪
  41. 冲阳
  42. 陷谷
  43. 内庭
  44. 厉兑
临床应用备注
展开

 
足阳明胃经简介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进入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前发际至额(头维),到达前额会于(神庭穴)。

 
经络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会大椎,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脏。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经乳头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入小腹两侧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3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进入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胃经运行

  胃经起于迎香,往上走到山根,山根就是鼻根部,此部位对观察小儿脾胃病较有用。若小儿的山根色青,提示小儿食积肠胃,易发腹泻或腹痛。
  胃经接着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青年人,嘴唇周围会长很多小痤疮,这就与胃内火气大,此处的经气不通畅有关。
  胃经接下来分为两支,分支上行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看图就可以知道中医为什么对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疼痛,要通过调理胃气来治疗的原因了。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入缺盆,属胃络脾。支行部分循行于胸腹,抵腹股沟处。从胃经的腹部循行可以看得出来,养胃脾一定要保护好腹部.
  胃经接着由腹部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恰为人身之中点。“枢”有转枢之义,与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有关,是指天地之气交接,升清降浊之枢纽。用以“枢”字,以示天地之间不但是一个整体,而且它们之间是不断地在转动着的。转动的枢纽就是天枢穴。这就是所谓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以“天枢”一词定为穴名,说明天地之气在人体内的交换,就在这里交换。
  本穴为调整上、下腹部气机的枢纽,是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出入之门户。有升清降浊,通调上下,调整肠道的功能。所以,经常地揉动腹部的这个部位,就可以调理气机。
  水道穴可以减轻浮肿和腹水。水道位于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水,水液;道,通道。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因本穴有疏通水液通路,使水液有渗注于膀胱之功能,故名水道。水道是指胃吸收的水分,要通过这个穴的调整,而进入肾经代谢的一个重要“穴道”。对于由于水湿不运产生的颜面下肢的浮肿以及由于脾胃阳虚导致的“腹水”等,有代谢水液的作用。
  艾灸是在水道穴调整水液的最好办法,中医认为,像浮肿、腹水这种积液样的水湿都属于“寒水”。而艾的火热之气,进入水道穴后可以烤干“寒水”,达到以火克水的目的。[1]

 
相关常用腧穴

承泣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作用】: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②眼睑(目闰)动,口眼喎斜。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四白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隐处
  【作用】: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①近视,目翳,目赤痒痛。②眼睑(目闰)动,口眼喎斜。③面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巨髎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作用】:疏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①口眼喎斜,眼睑(目闰)动。②鼻衄,牙痛,唇颊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阳蹻之会

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作用】:疏风活络
  【主治】:①口喎,流涎。②眼睑(目闰)动,口角抽动。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手、足阳明、阳蹻之会

大迎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动脉博动处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牙关。
  【主治】:①颊肿,牙痛。②口喎,口噤。
  【归经】:足阳明胃经

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牙关。
  【主治】:①颊肿,口喎。②下牙痛,牙关紧急,张口困难。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下关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作用】:疏风清热,活络止痛,通利牙关。
  【主治】:①耳聋,耳鸣。②牙痛,鼻塞。③口眼喎斜,张口困难,面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少阳之会

头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作用】:疏风止痛,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目眩。②眼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眼睑(目闰)动。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之会

人迎

  【定位】: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动脉搏动处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
  【主治】:①咽喉肿痛,瘰疬,瘿气。②哮喘,咳血。③高血压,中风偏瘫。④膝关节疼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少阳之会

水突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降逆,化痰散结。
  【主治】:①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归经】:足阳明胃经

气舍

  【定位】:在颈部,当锁骨内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散结降逆。
  【主治】:①胸满咳喘,呼吸困难。②瘿瘤,瘰疬,颈项强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缺盆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清热散结,疏经活络。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缺盆中痛,瘰疬。
  【归经】:足阳明胃经

气户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①咳喘。②胸痛胀满。
  【归经】:足阳明胃经

库房

  【定位】: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降逆化痰。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屋翳

  【定位】: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疏风活血。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乳痈。
  【归经】:足阳明胃经

膺窗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乳痈。
  【归经】:足阳明胃经

乳中

  【定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乳头中央直下
  【归经】:足阳明胃经

乳根

  【定位】:在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活络通乳。
  【主治】:①乳痈,乳汁少。②胸痛,咳喘。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不容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调中,和胃止呕。
  【主治】:①胃痛,呕吐。②食欲不振,腹胀。
  【归经】:足阳明胃经

承满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归经】:足阳明胃经

梁门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归经】:足阳明胃经

关门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利水止泻。
  【主治】:①腹胀,腹痛,肠鸣泄泻。②水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太乙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理肠胃,宁心安神。
  【主治】:①癫狂。②心烦。③吐舌。
  【归经】:足阳明胃经

滑肉门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理肠胃,止呕豁痰,宁心安神。
  【主治】:①癫狂,呕逆。②吐舌,舌强。
  【归经】:足阳明胃经

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旁2寸
  【作用】:健脾和胃,行气活血。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月经不调,症瘕,痛经,闭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大肠募穴

外陵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经止痛,和肠理胃,理气活血。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大巨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肾补气,益肾固精。
  【主治】:①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②疝气。③遗精,早泄。
  【归经】:足阳明胃经

水道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调血,通利三焦
  【主治】:①小腹胀满,小便不利。②痛经,不孕,疝气。③便秘。
  【归经】:足阳明胃经

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补冲任。
  【主治】:①阴挺,月经不调,闭经,白带。②疝气,腹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气冲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补冲任。
  【主治】:①疝气。②月经不调,不孕。③阳痿,阴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髀关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作用】:温经通络,散寒祛湿。
  【主治】:①下肢痿痹,中风偏瘫。②腰膝冷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伏兔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作用】: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壮肾。
  【主治】:下肢不遂,腰膝冷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阴市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作用】:温经活络,疏风祛湿。
  【主治】:①腿膝冷痛,屈伸不利。②疝气,腹胀,腹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梁丘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作用】:疏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①急性胃痛,乳痈。②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郄穴

犊鼻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作用】:疏经利节,祛寒逐湿。
  【主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足三里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元。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泄泻,消化不良,痢疾,便秘,腹痛,乳痛。②虚劳羸瘦,心悸气短,纳差乏力,头晕失眠。③咳嗽气喘。④膝关节疼痛,中风偏瘫,脚气水肿。⑤癫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合穴,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上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调理肠胃,通腑化滞,行气活血,起痿缓挛。
  【主治】:①肠痈,腹痛,肠鸣,便秘,泄泻。②下肢痿痹,脚气。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大肠下合穴

丰隆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作用】:化痰祛湿,疏经活络。
  【主治】:①咳嗽,痰多,哮喘。②癫狂,癫痫。③头痛,眩晕。④下肢不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络穴

条口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疏经活络,祛风逐湿。
  【主治】:①肩周冷痛,抬举困难。②下肢痿痹,跗肿,转筋。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下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调理肠腑,疏经活络。
  【主治】:①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②泄泻,痢疾。③下肢痿痹。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小肠下合穴

解溪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作用】:调理肠胃,疏经活络。
  【主治】:①踝关节疼痛,下肢痿痹。②头痛,眩晕,癫狂。③腹胀,便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经穴

冲阳

  【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作用】:理气和胃,宁神通络。
  【主治】:①胃疼,腹胀。②足背肿痛。③面肿牙痛,口眼歪斜。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原穴

陷谷

  【定位】: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疏经通络,疏风利水。
  【主治】:①上眼肌无力,睁眼困难。②面浮身肿,足背肿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输穴

内庭

  【定位】: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胃泄热,通络止痛。
  【主治】:①上牙痛,咽喉肿痛,口喎,鼻衄。②腹胀,便秘,胃痛。③足痛肿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荥穴

厉兑

  【定位】: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理气和胃,宁神苏厥。
  【主治】:①面肿,牙痛,鼻衄,咽痛。②梦魇,癫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井穴

 
临床应用备注

  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临床表现:发热身前为甚,咽喉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胸腹及下肢外侧疼痛,足背痛,足中趾麻木,活动不利,胃皖痛,呕吐,消谷善饥,腹胀满,水肿,惊惕,发狂。
  病机分析:阳明之经行于身前,阳明气盛故发热身前为甚;阳明经脉起于耳之交钕中,循鼻外,还出挟口环唇,其支者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由股下足入中趾,胃火循经上炎则咽喉肿痛,鼻衄,齿痛;风邪中于经脉则口眼歪斜冲h邪侵袭,经脉不利,则经脉循行部位胸腹及下肢外侧疼痛,足背痛,足中趾麻木,活动不利。外邪侵袭胃腑则胃院痛;气机郁滞,胃气上逆则呕吐;胃热亢盛则消谷善饥;胃与牌为表里,胃病及脾,健运失司,水气泛滥测腹胀满,水肿;胃热熏心,心神不宁,则惊惕,发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