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云深论拳

 逸勇 2010-10-14

郭云深论拳

作者:郭云深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1148    更新时间:2009-9-10
       郭云深大师功力深厚,技艺精纯。形意拳学引用道、释、儒诸家观念于一体。郭云深先生形意拳大要有:“三理”、“三功”、“三法”的理法大要如下:

  一、三层道理: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的气质,复其本然之真,即返本复初)。

  二、三步功夫: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坚如铁石,而威严状似泰山。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内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为此意)。

  三、三种练法:1.明劲:练之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为此意)。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更改。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也不能完全不着力,总在神意贯通(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也即是此意义)。下面说劲:

  第一,明劲:明劲即拳中的刚劲。易骨即炼精化气之道。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日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戏、八段锦练法有体而无用不同。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能不易?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易骨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下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

       第二,暗劲:暗劲为拳中之柔劲(柔劲与软不同,软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指小周天沐浴,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沐浴。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含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棉,又如两手拉硬弓,有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的两手,或如练连环掌的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有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有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全脚掌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指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指后足)。”“马有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

  第三,化劲:化劲即练神还虚,亦指洗髓之功夫,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即暗劲之终。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所以再加向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息,谓之脱丹。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完毕。化劲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墙上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到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化劲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惟所用之劲不同。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是此意。三回,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还于纯阳,即是此理。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但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劲,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工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而非闭气。用心修炼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可与丹道合而为一。

  形意拳三体式单重与双重之说

  郭云深先生说: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也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也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基础。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只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所拘。若得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好学难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因此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

  形意拳丹道大概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注:灵根即为丹田)。”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炼虚合道相合。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媾”,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工,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无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说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略言此丹道之大概也。

在本站查看更多关于技击,站桩,武学,丹道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