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

 逸心茶舍 2010-10-21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病证。

腹痛的范围很广,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见的症状。婴儿不会诉说腹病。只会啼哭,较大儿童虽能诉述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腹痛部位,因此如在小孩诉说腹痛或表现为突然啼哭,时作时缓,弯腰捧腹,双眉紧蹙时,最好能就近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认为,腹痛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或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病机一般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则生瘀。腹痛的性质,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得食痛减者多虚;热敷痛甚者多实,得热痛减者多虚;痛时走窜而无定处者力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者为血瘀。中医一般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

中医辩证治疗

本病多以感受寒邪,伤食,或者脏腑虚寒为重要病因。因此,治法多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或者活血法瘀等为主,使气机宣通,血脉流畅,则“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目的。

1.腹部中寒。主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额冷汗出,或食生冷而引起呕吐,腹泻,小便清利,舌淡质,苔薄白,脉沉弦或紧。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木香6 克,丁香5 克,沉香5 克,当归6 克,川芎5 克,肉桂3 克,白芍10 克,藿香6 克(后下),甘草5 克。方解:木香,丁香,沉香,藿香为芳香散寒之品,调理气机;当归,川芍温通血脉;肉桂温中散寒,使寒邪得温则散,气血运行;白芍舒缓拘急。

加减:如呕吐加法夏8 克,和胃降逆止呕;挟滞加炒谷芽15 克,陈皮3克开胃,醒脾。

2.乳食积滞。

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香砂平胃散。

苍术6 克,陈皮3 克,厚朴5 克,砂仁3 克,香附6 克,枳实6 克,山植6 克,神曲5 克,麦芽10 克,白芍8 克,甘草3 克。

方解:苍术、陈皮、砂仁、香附、枳壳理气行滞,山植、神曲、麦芽消食化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大便不通,泻下痛减,加槟榔8 克、莱菔子10 克攻下食积;食滞发热、烦躁不安、口渴饮水、便秘可去苍术、砂仁加大黄5 克(后下),玄明粉10 克以清热通腑,荡涤肠胃积滞。

3.脏腑虚冷。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温,得食痛减,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清冷,胃纳减,食后腹胀,大便烂,舌淡苔白。

治法:温中补虚,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5 克,白芍10 克,党参10 克,白术10 克,北芪10 克,大枣4 枚,炙甘草5 克,生姜2 片。

方解:桂枝温经和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大枣,党参,白术甘温补中;生姜温中法寒。全方有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作用。

加减:气不足可加黄芪12 克以补气;血不足可加当归5 克以养血;呕吐加丁香5 克、吴茱萸5 克以温中降逆。

4.气滞血瘀型。

主证:院腹胀闷,痛拒按,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点。治法:理气行滞,散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肉桂3 克,干姜2 克,小茴香5 克,蒲黄6 克,五灵脂6 克,赤芍6 克,川芎6 克、当归6 克,元胡6 克,没药6 克。

方解: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通脉;蒲黄、五灵脂、赤芍、川芎、当归活血散瘀;元胡、没药理气活血、软坚止痛。全方有理气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加减:气滞胀痛加川楝子10 克,乌药6 克理气止痛;如触及包块,加三棱8 克,莪术8 克,穿山甲15 克以散瘀化症。

    查看更多关于 呕吐 小儿 腹痛 腹部 食积 的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