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纪事)罗氏宗祠与龙泉古井探访记

 旧城老黎 2010-10-22
(三江纪事)罗氏宗祠与龙泉古井探访记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9-07-19


□记者  廖荣波  通讯员  黄伟强  麦栢森

  村民的祖先是剿匪名将,建祖屋时万人接力传砖,龙泉井远近闻名……盛夏7月,我们冒着烈日探访了云安县石城镇茶洞水口村,了解到这个古村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祖先曾征剿吴三桂
  水口村罗氏宗祠门前挂有“将军第”的牌匾,墙上的石碑上雕刻着:太祖文举公,世受皇恩,奉旨征剿,康熙十四年为国捐躯。皇恩不薄,授封怀远将军,特赐银牌为勉……雍正四年,国师奉旨,选地赠赐宅场,鼻祖圣鼎公择良地安居,携家眷落籍茶洞水口象岗村……这大概就是该村罗氏宗族的来历。
  清朝道光四年的《东安县志》提到罗氏祖先怀远将军征战沙场的故事。他们的祖先罗文举,原来是肇庆把总,因为英勇善战,后官至千总。康熙十四年,滇南平西王吴三桂叛军进攻广西藤县,前方告急,罗文举被任命为梧肇镇中军守备,奉命前往征剿。传说当时罗军包围了敌军,却被敌军反包围,后面的罗军又接着包围敌军,形成了“我包围你,你包围我,我再包围你”的格局。罗军与敌军激战七天七夜,由于援军未到,罗文举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但寡不敌众,损失惨重。民间传说,危急关头,罗文举眼看要被敌人俘虏,但他宁死不屈,跳入滚滚西江之中。他所骑的战马似通人性,在罗文举投江之际,战马突然用嘴拉扯主人,结果只衔回了主人的一只战靴……后来,战马将主人的战靴一直衔回云浮的望军山,让主人的后人安葬。康熙十六年,罗文举被朝廷追赠为怀远将军,其后人受到朝廷赏赐。其中一个儿子罗宸鼎被任命为京城安宁门守御千总。
  从六都接力传砖至茶洞建房
  罗文举战死沙场后,他夫人带着四个儿子辗转迁居到茶洞水口村。由于受到皇帝丰厚的奖赏,传说建造罗氏祖屋时,曾经兴师动众,十分架势。
  传说建房子的大青砖是从西江边的六都运输过来的,而当时的运输全靠人力。但他们人力运输与普通百姓肩挑手扛不同,而是由兵丁从六都排队到水口村,采用“接力”的方式,一人传砖给另一人,一直传递到20多公里外的水口村。粗略计算一下,按每隔两米站立一人,20公里至少也要10000人才能从六都传递到茶洞水口村。如此壮观的运输队伍,令人咋舌。
  罗氏宗祠建在名为“飞象把水口”的地方,后面靠山,前面是开阔的田野。宗祠大门联云:恩思凤阁,春满象岗。旁边悬挂“将军第”牌匾。这是三进的大屋,中间是大厅,两边是厢房。现在看见的是重修过的青砖瓦房,地面上还采用了新潮的花岗岩石板和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宗祠里放着一个木制的“怀远将军”牌子,有点像大型运动会各体育代表团出场时引导员举着的牌子,显然是新做的。
  据罗文举的第十二代后人罗天新介绍,罗文举共有四个儿子,除了其中一个儿子圣鼎的后代在茶洞居住之外,其余三个儿子的后代迁居到外地后,已经失去联系,不知有多少后人。他估计罗圣鼎在茶洞附近居住的后人就有约2000人,其中仍居住在水口村的不足500人。罗文举的后人在这里最多已传至十六七代。
  龙泉古井声名远播
  水口村与罗文举同样出名的还有村中的一口古井——龙泉井。
  据清道光四年的《东安县志》记载,“龙泉井在茶洞水口村后,广深五尺许,土山石池,泉色皎洁。为茶虽经三宿,香洌如新。地故产茶,嗜茶者每挈瓶远至,乡以是名。”茶洞自古出产有名的“迳心茶”,畅销县内外。当地人说,迳心茶必须用龙泉水冲泡才能色香味俱佳。但迳心茶易取,龙泉水难得,可见龙泉水是名贵的泉水。
  我们在水口村后面的山脚下看见了这口有名的龙泉井。古井直径宽约两米,深不到两米。山边的石缝中涌出清泉,汇聚到井里,水质清冽。紧靠古井的下方又被村民开挖了一口同样大小的水井。两口水井仍然是村民的饮用水源,井里密密麻麻地安装了近10条水管汲水。由于古井的位置高于村庄建筑物,村民安装的引水管不用电力抽水,水自然往低处流,有的输水管流到下面的蓄水池中,再分流到各家各户。有的小水管则直接流到村民家中,村民直接享用天然的“自来水”。
  据说这口古井还与“茶洞”这个名称有一点关系。云浮地名多“洞”,如“托洞”、“料洞”、“夏洞”、“珠洞”等。古时这个地方曾称为“查洞”,即官府巡查到达的“洞”。后来由于迳心茶与龙泉井相得益彰,也由于本地话“茶”与“查”同音,“查洞”没有“茶洞”好听,以至后来竟然没几个人知道“查洞”的名称,普遍称之为“茶洞”。
  村庄规划较有条理
  水口村建村已有近300年历史,建筑历史跨越了几个朝代,从泥砖瓦房、青砖瓦房到水泥钢筋洋房,各种建筑物分布其中。村里大多数建筑布局都似乎有统一规划。从罗氏宗祠往西走,所有房屋均排列整齐,近10间房屋的前门几乎排成“一”字形,屋前是统一的道路、晒场,再前面就是连片的稻田。除前排房屋排列整齐外,后面的几排房屋也布局合理。更难得的是,整个村庄房屋布局不仅横向分布有序,而且纵向分布也中规中矩。从村前走过,可以看见多个纵向的小村道,还有排水渠,将一排排房屋分隔开,从村前一直延伸到村后山坡。
  依山傍水,前有耕作的稻田,后有打柴的高山,以及优质的饮用水源,粮食、能源、水源都能很好地得以解决,古人选择此地定居,真是眼光独到。
  怀远将军的后代在这里化剑为犁,休养生息,过着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古村十分宁静,甚至没有听到狗吠的声音。村前有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小孙子正在收割稻谷,村中有一对小姐弟正在拉锯锯柴。在“机割机割”的拉锯声中,我们告别了这个宁静的小村庄。

龙泉井

罗氏宗祠外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