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历史的天空之终结篇

 ymmt(安若子) 2010-10-27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一个在历史书上出现过的地方,对它所有的印象就是书上那两张黑白的版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估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将这个地方忘记了,但作为中国革命的发端,辛亥革命的前奏,他们应该被我们铭记。

    资料: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1910年秋,孙中山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选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穿过大门、浩气长存牌坊,走过长长的甬道,一道小拱桥呈现在眼前,这是默桥,桥下是默池。人们通过默桥时由于坡度作用微微的颔首,设计者希望以此来表示人们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将建筑设计与行为艺术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巧思。



     墓前的台阶下左右各有一个,两个石刻的香炉,上面刻着“旅暹中国国民党同人敬”,“”应该指的是泰国的古称暹罗吧。




    七十二烈士墓,墓碑和碑亭立于坟冢之上,墓碑比想象的小了许多,整个墓简朴、凝重,令人肃然起敬。其实参加起义的不止七十二人,只是起义失败后 潘达微等人冒死发动广仁善堂收集烈士遗骸一共找到七十二具遗体,合葬于此,合称七十二烈士。潘达微,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他及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作为烈士墓园,又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从这以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


  







    纪功坊,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成。 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书写。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坊下墙壁上刻着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坊两边有楼梯可以上到坊上,近距离瞻仰七十二块献石,铁门和大理石楼梯保存完好。













    献石石堆的意义非常的深远,既表达了世界各地国民党员对革命先驱的崇敬之情,结合立于其上的自由女神像,又表现出甘为自由事业做基石的勇气。石堆前一个石刻的火盆永远为烈士们燃烧。










    纪功坊的后面是烈士纪念碑,正面镌刻着碑文,背面是烈士名录,详细罗列了烈士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因何而就义,可以看到起义者中有农民、工人、军人、华侨还有技击家,年龄也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不等。




   陵园里除了起义的烈士,还葬有许多当时的革命先驱和名士,前面说的潘达微就葬在七十二烈士旁边。




中国的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也葬于此。




   史坚如墓的墓志铭中,“革命”“中华民国”等字被抠除,又被填补,应该是文革时期的杰作。





黄花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